腸道病毒EV71感染

腸道病毒EV71感染

腸道病毒EV71感染是人腸道病毒的一種,簡稱為EV71,常引起兒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峽炎,重症患兒可出現心肌炎、肺水腫、腦炎等,統稱為腸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該病多發生於兒童,尤其是3歲以下嬰幼兒多發,少數病情較重,嚴重的會引起死亡。

易感人群

人群對腸道病毒EV71感染普遍易感,感染後可獲得免疫力。由於不同病原型分別感染後抗體缺乏交叉保護力,因此,人群可反覆感染髮病。成人大多已通過隱性感染獲得相應抗體,因此,腸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的患者主要為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以下年齡組發病率最高,成人也可感染。環境衛生、食品衛生差,不良個人衛生習慣易發病。大部分病例病情較輕,可治癒。少數患者可出現腦炎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衰竭等,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傳播途徑

腸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常見於4-9月份。該病的潛伏期為2~7天,傳染源包括患者和隱性感染者。傳播方式主要有:人群密切接觸是重要的傳播方式,兒童通過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引起感染;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故與生病的患兒近距離接觸可造成感染;飲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發生感染。

症狀介紹

患兒感染腸道病毒EV71後,多以發熱起病,一般為38℃左右,發熱同時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現皮疹,或出現口腔黏膜皰疹。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感冒樣表現。發熱1~2天后開始出現皮疹,通常出現在手掌和足底,也可以出現在臀部。有的患兒不發熱,只表現為手、足、臀部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病情較輕。大多數患兒在一周以內體溫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復。

全球發病情況

腸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是全球性傳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區均有此病流行的報導。澳大利亞美國瑞典一樣,是最早出現EV 71感染的國家之一。1972年腸道病毒71型(EV71)在美國被首次確認。1972-1973 年、1986年和1999年澳大利亞均發生過EV71流行,重症病人大多伴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一些病人還有嚴重的呼吸系統症狀。20世紀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亞匈牙利相繼暴發以中樞神經系統為主要臨床特徵的EV71流行,僅保加利亞就超過750例發病,149人致癱,44人死亡。日本是腸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發病較多的國家,歷史上有過多次大規模流行。20世紀90年代後期,EV71開始肆虐東亞地區。1997年以來,該病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大規模爆發流行,並發中樞神經系統症狀而導致死亡病例增多,引起世界各國關注和警惕。1997年4—8月馬來西亞共有2628例發病,4~6月死亡29例,死者平均年齡1.5歲。

中國發病情況

中國自1981年在上海發現本病,以後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東湖北廣東等十幾個省(市)均有報導。中國香港地區1987年發生過EV71流行。1995年武漢病毒研究所從病人中分離出EV71病毒,1998年深圳市衛生防疫站從患者分離出2株EV71病毒。1998年中國台灣省發生EV71引起的感染疾病和皰疹性咽峽炎暴發流行,在6月和10月兩波流行中,共監測到129106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死亡病例大多為5歲以下的兒童,併發症包括腦炎、無菌性腦膜炎、肺水腫或肺出血、急性軟癱和心肌炎等。2000年5~8月山東招遠市腸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暴發,市人民醫院接診患兒1698例,年齡最小5個月,最大14歲,3例合併暴發心肌炎死亡。
2008年截至到4月28日,中國安徽阜陽腸道病毒EV71感染1520例 死亡20例。

預防

如果發現孩子發燒、有皮疹等症狀,儘快到正規醫院就診。孩子患病後應暫停去幼稚園學校,避免傳染給他
人,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根據醫生建議,決定是否留院觀察或住院治療。
專家強調,患兒的家庭應使用肥皂84消毒液對日常用品、玩具、尿布進行消毒,對奶具、餐具煮沸消毒。患兒糞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劑漂白粉消毒;將衣被陽光暴曬,室內保持通風換氣。
春夏是腸道病毒感染容易發生的季節,要講究環境衛生、食品衛生和個人衛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飯前便後洗手,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儘量不要帶嬰幼兒去人群密集的場所。哺乳的母親要勤洗澡、勤換衣服,餵奶前要清洗奶頭。
在托幼機構、國小等兒童集體生活、學習的場所,專家建議要做好晨間體檢,發現有發熱、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長帶小孩去醫院就診,同時報告相關部門。患兒應在家中休息,不宜繼續上學。如發現有發熱、皮疹的孩子後,要立即對玩具、被褥、桌椅等進行消毒;同時做好食堂、衛生間、教室等的消毒處理。保持教室和寢室等活動場所通風換氣。如發現保育員、教師和其他工作人員有發熱伴皮疹的,應立即暫停工作,及時就診。

權威專家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楊維中、北京地壇醫院主任醫師李興旺、北京兒童醫院ICU室主任錢素雲等專家。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