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滑脫

腰椎間盤滑脫

腰椎間盤滑脫是臨床醫師和現代檢測儀器診斷的病名。腰椎間盤滑脫是腰肌勞損的一個分支,根據該病的臨床表現,可歸於“腰痛”、“腰腿痛”、“痹症”等範疇。椎間盤滑脫症是一種多發病、常見病,它主要病因是腎虛,肝筋鬆弛,椎體勞損。椎間盤滑脫分兩種,一種是間盤滑脫,二種是椎體滑脫;前者是纖維盤壓迫神經,後者是椎體移位壓迫神經。

基本信息

病名來源

一七八二年,一位比利時產科醫生G.Herbinaux首先描述了滑椎這一病理現象。他發現一些產婦在分娩時其骶骨前方有骨性突起,這種突起造成產道狹窄,導致難產甚至死亡。他所描述的骶骨前方的骨性突起可能就是嚴重的滑椎即滑脫。

1854年H.F.Kilian把兩個希臘詞椎體(spondylo)及滑移(listhesis)結合在一起,首先正式使用了滑椎一詞,他認為這種病變是由腰骶部小關節半脫位引起。1882年,F.L.Neugebauer,一位波蘭華沙的產科醫生在一篇文章里這樣描述了一些嚴重滑椎產婦的外觀:軀幹較短,骨盆增大並出現腹橫紋,指出這些產婦有的難產可能。

1963年P.H.Newman發表了一篇文章對滑椎進行了分類,他提出了退變性滑椎的概念,並將先天性滑椎與特發性滑椎區分開來。1976年,P.Harrington首先用器械來恢復滑椎。

病因

中醫病因

腰為腎之腑,腰肌勞損所包括的腰椎間盤滑脫責於組成腰椎的肝,腎。肝主筋,束骨,腎主骨。秉承肢乾,平素內傷《請病源侯論,虛勞病諸侯》:大怒氣逆傷肝,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諸般外傷,行動不慎所致腰肌勞損之因,久之必有。《備急千金藥方》謂七傷:“一曰陰衰;二曰精清;三曰精少;四曰陰滑;五曰囊下濕;六曰腰脅苦痛;七曰膝厥痛冷不欲行,骨熱,遠視淚出,口乾,腹中嗚,時有熱,小便淋瀝,莖中痛或精自出”。等肝腎虛弱症,均為腰椎間盤滑脫的主要因素。

西醫病因

(1)急性腰扭傷後及長期反覆的腰肌勞損。

(2)治療不及時處理方法不當。

(3)長期反覆的過度腰部運動及過度負荷。如長時期坐位、久站或從彎腰位到直立位手持重物、抬物均可使腰肌長期處於高張力狀態,久而久之可導致腰椎間盤滑脫和椎體滑脫。

(4)慢性腰肌勞損與氣候環境條件也有一定關係,氣溫過低或濕度太大都可促發或加重腰椎間盤滑脫和椎體滑脫的程度。

腰椎間盤滑脫和椎體滑脫是脫出點損傷和擠壓局部軟組織,而腰椎間盤滑脫與椎體滑脫是壓迫神經導致的症狀。鑑別這兩種病症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間盤滑脫時有明顯的喀嚓聲,可以自覺,椎體滑脫時患者在強力作用下患者疼痛劇烈,甚至休克。鑑別纖維盤滑脫與椎體滑脫部位症狀是L1-L2椎體猝發腰部疼痛,不能直立;L2-L3腰椎疼痛、活動受限;L3-L4腰椎疼痛發射至臀部疼痛;L4-L5腰椎疼痛至下肢脹痛;L5-S1腰骶疼痛放射至下肢以麻木為特徵。

輕微的滑脫症臥床休息、睡硬板床、理療、熱敷,最有效的方法是做牽引。

病因一

1、棘上、棘間韌帶慢性損傷導致鬆弛。絕大多數病人有損傷史,彎腰時下腰部感覺酸痛無力,或腰部有斷裂感;部分病人可伴有向臀部的放散痛,但無運動、感覺障礙。壓痛常局限於腰椎4、5或腰5、骶l棘突上和棘突之間淺表組織,在病變處有時能觸到韌帶剝離感、結節等,腰椎X線攝片檢查無骨質病變。

2、腰椎退行性脊椎炎。多發生在中年人,腰痛並非均來自增生的"骨刺",而主要是來自肌肉、筋膜、韌帶、後關節的勞損或椎間盤組織或硬脊膜和脊神經,"骨刺"可使腰部的運動受到限制,在臨床上表現為運動不便。晨起或久坐起立時常出現明顯腰痛,活動後上述症狀能明顯減輕;勞累和氣候變化可使腰痛加劇。X線檢查可發現"骨刺"及生理弧度、椎間隙改變。

3、第3腰椎橫突綜合徵。第3腰椎是位於腰活動的中心,又是腰椎生理前凸最突出的地方,成為腰椎前屈、後伸、左右側彎和左右鏇轉活動的樞紐,其兩側橫突端受牽拉的應力最大。再則,由於第3腰椎橫突最長,所承受的槓桿力也最大,在頂端附著有腰方肌、橫突間肌、橫突棘肌、骶棘肌、胸腰筋膜的深層、橫突間韌帶等組織,腰部任何方向的運動均使第3腰椎橫突頂端承受反覆的牽拉和磨動,故致傷機會較多。本病多見於青壯年,以腰部慢性、間歇性的酸脹、疼痛、乏力為主,症狀不重,酸痛部位廣泛,但講不清楚具體的疼痛點,經充分休息後,症狀不一定能消除,腰部容易疲勞有煩擾不適感。單一姿式難以持久維持,久坐、久立後,伸腰活動,改變體位才稍感輕鬆;勞動後腰局部症狀即明顯加重,酸痛可向臀部、大腿內側放散。遇陰雨天,症狀加重,天氣晴朗酸痛可緩解。

病因二

腰椎間盤滑脫是纖維盤受椎體壓力和外力所致,纖維盤脫離椎體位擠壓椎管神經與兩側側隱窩道引起的一系列症狀,纖維盤離位是病灶源。先天和後天腎氣不足等因素椎弓崩裂都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有些患者天生椎弓峽部就比較脆弱,因而特別容易斷裂,加上青少年時期生長發育的加速,就促成了腰椎滑脫的發生。勞損某些運動項目,如體操、舉重和足球等,對腰椎椎弓峽部造成經常性的重複應力;此外,運動過程中腰椎的持續過伸動作也是一種不良的應力,這些因素的結合到最後會引起一側和雙側的椎弓峽部斷裂。在CT和核磁共振的檢測下出現腰椎間盤滑脫顯影,諸多因素用傳統的中醫“補腎壯腰”法是完全符合治療腰椎間盤滑脫病理的,治療過程中患者平躺靜養有利於滑脫的椎體與纖維盤牢固的銜接,另配合定位給藥滲透(類似於現代醫學的靶向療法)使易於滑脫的椎體永久牢固。

病理

腰椎間盤滑脫和椎體滑脫是脫出點損傷和擠壓局部軟組織,而腰椎間盤滑脫與椎體滑脫是壓迫神經導致的症狀。鑑別這兩種病症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間盤滑脫時有明顯的喀嚓聲,可以自覺,椎體滑脫時患者在強力作用下患者疼痛劇烈,甚至休克。鑑別纖維盤滑脫與椎體滑脫部位症狀是L1-L2椎體猝發腰部疼痛,不能直立;L2-L3腰椎疼痛、活動受限;L3-L4腰椎疼痛發射至臀部疼痛;L4-L5腰椎疼痛至下肢脹痛;L5-S1腰骶疼痛放射至下肢以麻木為特徵

治療

普通治療:牽引、針灸、按摩、理療、藥物,雷射針;

手術治療:植入鋼釘或鋼板固定,手術風險高,創傷大,易損傷椎體周圍神經導致嚴重的後遺症;

藥物治療:硫酸軟骨素A,複方軟骨素片,補腎活血湯,中成藥小活絡丸;

中藥治療:坎離砂,化堅膏,頸腰腿痛保健貼,骨痹外敷散;

物理治療:短波、超短波,間動電療闔,超刺激電流

康復治療:內服以補腎壯腰、疏肝養筋,代表藥物:正椎丸;外用以傳統一抓拈為基礎復位銜接,代表藥物:正椎貼;

正確的腰椎鍛鍊原則是不增加腰椎負擔。首先,腰痛時儘量不做鍛鍊。其次,鍛鍊強度要由小到大逐漸增加,突然用力或需爆發力的鍛鍊對腰椎不利,應儘量避免。第三,鍛鍊要有規律,一般一周三次或三次以上、每次20分鐘為宜。

在鍛鍊項目的選擇上,有氧運動能減輕腰椎負擔,並能增強腰椎柔韌性和肌肉力量,能有效緩解和預防腰痛。首選運動是快走和慢跑。進行這兩項運動時應穿有彈性的運動鞋,抬頭挺胸,每天或隔日活動30分鐘左右。建議腰椎術後患者快步行走,腰肌勞損等退行性腰椎病患者活動時間應有所限制,一旦發生腰痛症狀應立刻停止活動。

其次是騎腳踏車。騎車時車座儘量降低,把手高一點。騎車對腰椎管狹窄患者最有利,它可以增加腰椎管寬度和腰椎柔韌性,每天堅持30分鐘左右為宜。

第三是登山運動。登山可鍛鍊大腿肌肉和腰肌力量,但過度勞累會增加腰椎負擔。登山時應儘量避免斜坡角度大的山路,不應背著重物登山。登山時有意讓腹肌用力,膝關節稍微屈曲。

此外,游泳也是安全有效的對腰椎有利的運動,不會游泳的人可以在水中行走和跑步。

認可情況

中華中醫在治療腰椎間盤滑脫上,“補腎壯腰、疏肝養筋”是治療腰椎間盤滑脫唯一的準循,沒有中醫不認可這種治療理論,臨床用藥經驗是否豐富決定治療效果的優劣。千百年傳下來的“一抓拈”有口皆碑,正椎丸·貼患者服用後疼痛症狀逐步消失和消除,患者是可以體驗到的。CT和核磁共振可以鑑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