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抑制基因

腫瘤抑制基因

腫瘤抑制基因定義:是一類存在於正常細胞中的、與原癌基因共同調控細胞生長和分化的基因,也稱為抗癌基因和隱性癌基因。當細胞分裂成兩個子細胞時,失活的(磷酸化的)Rb蛋白通過脫磷酸化再生使子細胞處於G1期或G0的靜止狀態。正常的p53蛋白(野生型)存在於核內,在脫磷酸化時活化,有阻礙細胞進入細胞周期的作用。在部分結腸癌、肺癌、乳腺癌和胰腺癌等均發現有p53基因的點突變或丟失,從而引起異常的p53蛋白表達,而喪失其生長抑制功能,從而導致細胞增生和惡變。

抑制腫瘤原理

Rb基因隨著對一種少見的兒童腫瘤——視網膜母細胞瘤的研究而最早發現的一種腫瘤抑制基因。Rb基因的純合子性的丟失見於所有的視網膜母細胞瘤及部分骨肉瘤、乳腺癌和小細胞肺癌等。Rb基因定位於染色體13q14,編碼一種核結合蛋白質(P105-Rb)。它在細胞核中以活化的脫磷酸化和失活的磷酸化的形式存在。活化的Rb蛋白對於細胞從G0/G1期進入S期有抑制作用。當細胞受到刺激開始分裂時,Rb 蛋白被磷酸化失活,使細胞進入S期。當細胞分裂成兩個子細胞時,失活的(磷酸化的)Rb蛋白通過脫磷酸化再生使子細胞處於G1期或G0的靜止狀態。如果由於點突變或13q14的丟失而使Rb基因失活,則Rb蛋白的表達就會出現異常,細胞就可能持續地處於增殖期,並可能由此惡變。

53基因定位於17號染色體。正常的p53蛋白(野生型)存在於核內,在脫磷酸化時活化,有阻礙細胞進入細胞周期的作用。在部分結腸癌、肺癌、乳腺癌和胰腺癌等均發現有p53基因的點突變或丟失,從而引起異常的p53蛋白表達,而喪失其生長抑制功能,從而導致細胞增生和惡變。還發現某些DNA病毒,例如HPV和SV-40,其致癌作用是通過它們的癌蛋白與活化的Rb蛋白或p53蛋白結合併中和其生長抑制功能而實現的。

經典遺傳學

▪孟德爾遺傳定律 ▪分離定律 ▪自由組合定律 ▪顆粒遺傳 ▪混合遺傳
▪核外遺傳 ▪遺傳命名法 ▪表型 ▪擬表型 ▪基因型
▪擬基因型 ▪自主表型 ▪非自主表型 ▪野生型 ▪生物型
▪性狀 ▪孟德爾性狀 ▪單基因性狀 ▪單位性狀 ▪相對性狀
▪隱性性狀 ▪顯性性狀 ▪突變性狀 ▪鐮形細胞性狀 ▪顯性
▪隱性 ▪共顯性 ▪不完全顯性 ▪延遲顯性 ▪不規則顯性
▪鑲嵌顯性 ▪基因座 ▪孟德爾基因座 ▪顯性基因 ▪隱性基因
▪等位基因 ▪非等位基因 ▪復等位基因 ▪對立等位基因 ▪顯性等位基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