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敷貼法

腧穴敷貼法是指在某些穴位上敷貼藥物,通過藥物和腧穴的共同作用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概述

腧穴敷貼法是指在某些穴位上敷貼藥物,通過藥物和腧穴的共同作用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其中某些帶有刺激性的藥物(如毛莫、斑螫、白芥子等)搗爛或研末,敷貼穴位,可以引起局部發泡化膿如“灸瘡”,又稱為“天灸”,已在“冷灸法”一節作過介紹。若將藥物貼敷於神闕穴,通過臍部吸收或刺激臍部以治療疾病時,又稱敷臍療法或臍療。

器具藥物

  (1)藥物:包括敷藥和溶劑(或賦形劑)。敷藥多用具有通經走竄、開竅活絡作用的冰片、麝香、丁香、花椒、姜、蔥、肉桂、細辛、白芷、皂角等和氣味俱厚、力猛有毒的生南星、生半夏川烏草烏、巴豆、附子、大戟等。常用的溶劑(或賦形劑)有水、白酒黃酒、醋、薑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此外,還可針對病情套用藥物的浸劑作溶劑。
(2)劑型:常用的有丸劑:將藥物研成細末,用水或蜜或藥汁等拌和均勻,製成圓形大小不一的藥丸,貯存備用。散劑:將藥物研成細末,填放臍部進行治療。糊劑:將藥物研成細末,酌情使用水、醋、酒、雞蛋清或薑汁等,調成糊狀,攤敷腧穴,外蓋紗布,膠布固定。膏劑:將所選藥物製成外貼膏藥或軟膏。餅劑:將藥物研成細末,加適量的水調拌均勻,製成大小不等的藥餅,敷貼病變局部或腧穴,外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或將新鮮的植物的根莖、莖葉等搗碎,製成藥餅,烘熱後敷貼穴位。

操作方法

(1)選穴:腧穴敷貼選穴力求少而精。一般多選用:病變局部的穴位、阿是穴或經驗穴。其中,神闕穴和湧泉穴為常用的敷貼穴。
(2)敷貼方法:根據所選穴位,採取適當體位,使藥物能敷貼穩妥。敷貼藥物之前,定準穴位,用溫水將局部洗淨,或用乙醇棉球擦淨,然後敷藥。對於所敷之藥,無論是糊劑、膏劑或搗爛的鮮品,均應將其很好地固定,以免移動或脫落,可直接用膠布固定,也可先將紗布或油紙覆蓋其上,再用膠布固定。
目前有專供敷貼穴位的特製敷料,使用固定都非常方便。如需換藥,可用消毒乾棉球蘸溫水或各種植物油,或石蠟油輕輕揩去粘在皮膚上的藥物,擦乾後再敷藥。一般情況下,刺激性小的藥物,每隔工~3日換藥1次;不需溶劑調和的藥物,還可適當延長到5~7日換藥1 次;刺激性大的藥物,應視病人的反應和發泡程度確定敷貼時間,數分鐘至數小時不等,如需再敷貼,應待局部皮膚基本恢復正常後再敷藥。

適應病症

腧穴敷貼適用於多種疾病的治療。包括內、外、婦、兒及五官各科。目前臨床上主要用於感冒、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冠心病心絞痛、腹瀉、面神經麻痹、失眠、高血壓病、頸椎病、月經失調、子宮脫垂、嬰幼兒腹瀉、遺尿、青少年近視、過敏性鼻炎、牙痛等的治療。

注意事項

凡用溶劑調敷藥物,需隨調配隨敷貼,以防蒸發。在套用腧 穴敷貼法時,應注意選擇活動度較小的部位。對刺激性強的藥物,保留時間不可過長,如局部出現水泡,可用龍膽紫藥水搽抹。在敷貼過程中如出現皮膚過敏,應查清原因,如為藥物所致,須改用其他藥品;如系膠布所致,可改用紗布包紮。對於孕婦、幼兒,應避免敷貼刺激性強、毒性大的藥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