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特烈·威廉

腓特烈·威廉

於是,在1849年4月3日,法蘭克福國民議會邀請他出任統一德國的皇帝,卻被他拒絕。 所以,從1858年開始,他的弟弟威廉出任攝政王,直到兄長在1861年去世。 1840年,威廉·腓特烈三世駕崩,威廉的哥哥即位,是為威廉·腓特烈四世。

腓特烈·威廉四世

腓特烈·威廉腓特烈·威廉
腓特烈·威廉四世(Friedrich Wilhelm IV von Preußen,1795年10月15日—1861年1月2日),霍亨索倫王朝普魯士國王,1840年至1861年在位。

腓特烈·威廉少年時曾在1814年參加解放戰爭,對抗拿破崙的軍隊。他對建築學及風景園林頗有興趣,是當時著名建築家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的老主顧。他在1823年與巴伐利亞公主伊莉莎白·路多薇卡 (Elisabeth Ludovika von bayern) 結婚。二人沒有子女。

1848年3月,1848年革命爆發。這位國王想以軍隊鎮壓革命,但在3月19日就決定撤軍,並自任政府元首。他馬上投入德國統一的事業,組成了一個自由主義政府,並召開國民議會和下令草擬普魯士王國憲法。但是,腓特烈·威廉在後來確定自己的地位穩固後,就馬上命令軍隊包圍柏林並在12月解散議會。

雖然如此,他仍然支持統一運動。於是,在1849年4月3日,法蘭克福國民議會邀請他出任統一德國的皇帝,卻被他拒絕。腓特烈·威廉認為自己不能接受“拾取在溝渠上的皇冠”,結果令議會被迫解散。他嘗試成立愛爾福特聯盟議會 (Erfurter Union) ,企圖統一德國而排除奧地利於統一德國之外。然而,基於奧地利的強烈反對,他被迫放棄計畫,在1850年11月29日簽署奧爾米茨條約。

雖然腓特烈·威廉三世反對民主的國民議會,卻沒有恢復官僚統治。他始終成立了一個新的憲法,設定兩會制的議會,由貴族代表上議院、下議院則由民選產生。下議院由所有納稅人選出,但選舉資格則基於繳稅額,所以不能實現普選。憲法容許國王任命部長的權力,並重建了保守的地方議會與州份議會,也保證國王能操縱軍隊與官僚。這種制度比以前更為自由,但始終是一種保守制度,讓國王、貴族與軍隊階層掌握大權。這種憲法一直到1918年普魯士王國被廢除後宣告結束。

1857年,腓特烈·威廉被中風影響,身體局部癱瘓並患上精神病。所以,從1858年開始,他的弟弟威廉出任攝政王,直到兄長在1861年去世。攝政王后來即位,成為威廉一世。

腓特烈·威廉一世

WilhelmI(1797—1888年),普魯士國王(1861—1871年在位),德國皇帝(1871—1888年在位)

霍亨索倫王朝,這個曾經的歐洲歷史上最幸運的世系,帶領普魯士從一塊貧瘠的沙丘平原上悄然崛起,沿著腓特烈·威廉大選侯、腓特烈大帝等人的辛勤足跡,使普魯士精神成為一個令歐洲人畏懼而欽佩的名詞。19世紀中期,這個幸運世系又誕生了一個無比幸運的帝王,在他的手中,德意志近千年來的統一夢想終於得以實現。儘管人們談起德國統一之路,總是首先想到鐵血宰相俾斯麥或軍事改革家毛奇,但站在統一的最高榮譽寶座上的,畢竟是他這位德國皇帝——威廉一世。

威廉一世是普魯士國王威廉·腓特烈三世(1797—1840年在位)的次子。在威廉記事的時候,正好遇上拿破崙的鐵蹄踏破普魯士大地的英雄時代。年輕的威廉就投身到反對拿破崙,尋求普魯士獨立的大潮中,從此奠定了一個軍人的本色。1814年普魯士全境從拿破崙手中解放並反戈一擊成為擊潰拿破崙帝國的主力之一,威廉以一個王子的身份充分享受到了其中的榮譽。此後,威廉一直致力於普魯士的軍事建設和軍隊工作。

19世紀30年代起歐洲民族主義思潮風起雲湧,以普魯士為主體統一整個德意志的構想也被諸多仁人志士提出來。但當時的人絕不會想到這個殊榮會落到威廉頭上,因為一方面德意志統一阻力重重,由14世紀的《黃金詔書》和17世紀的《威斯敏斯特和約》確立起來的德意志邦國林立的格局根深蒂固,而且周邊的大國都不願意看到一個統一而強大的德國出現在它身畔;另一方面,威廉作為國王的次子,也不是王位的自然繼承人。

但形勢的發展出人意料。1840年,威廉·腓特烈三世駕崩,威廉的哥哥即位,是為威廉·腓特烈四世。威廉·腓特烈四世沒有後嗣,只好立威廉為王位繼承人。1858年,威廉·腓特烈四世精神病發作不能視事,就由威廉代為攝政王,1861年威廉正式即位。

多年的軍旅生活使軍隊中服從的原則在威廉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使威廉的思想比他兄長更守舊,面對1847—1848年革命浪潮,威廉一直主張武力鎮壓,反對其兄召開議會的妥協做法。1861年繼位之後,他仍以加強普魯士的軍事力量為己任,主張增加軍事預算,並將兵役制從二年延長到三年,因此多次與議會發生矛盾,甚至一度想退位。關鍵時刻,一個個性和能力都十分出眾的人物出現在他周圍的政治舞台上,改變了一切。他就是俾斯麥。

俾斯麥是一個典型的德意志容克貴族的子弟,年輕時曾得到狂暴的聲名,後來先後擔任過普魯士駐俄國和法國的公使。危機時刻,威廉力排眾議起用俾斯麥為首相。俾斯麥一上任,就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說,這篇演說因後來俾斯麥成功的實踐而更顯得價值非凡,“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與多數派決議所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他鼓勵國王:“既然我們遲早是要死的,能不能死得更體面一些?……陛下已經沒有別的路可走,只有奮鬥!”從此贏得了威廉對他的政策的堅決支持。

俾斯麥上台後,首先就解決了與議會的問題,他在軍費和軍役問題的提案不可能獲得議會通過的情況下宣布議會休會,開始在沒有議會的條件下進行統治(後來,俾斯麥實現了德國統一之後重新召開議會,得到議會的歡呼)。接著,德意志統一的三部曲很快就開始了他激揚的鏇律。1864年,普魯士與奧地利聯手,很快就打敗丹麥,奪取霍爾斯坦和什勒斯維希;1866年,普奧戰爭,一場原本被認為勢均力敵的戰爭卻出現了一邊倒的局面,普軍只用了七個星期就打敗了奧地利,與奧地利簽訂了“不割地,不賠款”的和約,奧地利退出了德意志邦聯,以普魯士為首,北德意志24個邦國和3個自由市締結同盟協定,組成“北德意志聯邦;1870年,在俾斯麥的挑逗下,拿破崙三世對德宣戰,結果只用了1個多月就在色當戰役中給予法軍以毀滅性打擊,消除了德國統一最後,也是最大的障礙,南德意志四個邦加入德意志聯邦,同時從法國取得阿爾薩斯和洛林。1871年,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宣布就任德意志帝國皇帝,德國統一完成,以“第二帝國”之名出現在歷史上。

威廉與俾斯麥堪稱古今君臣相得中的典範,但絕對不是什麼琴瑟和鳴。兩個倔老頭經常發生爭吵,結果通常是國王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勉強接受了首相的意見,而最後總是證明了首相的意見是正確的。1866年普奧戰爭取得柯尼希格萊茨大捷之後,國王主張直搗已近在咫尺的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但當時面臨法國干涉的危險處境,弄不好將前功盡棄。俾斯麥極力勸說國王放棄進攻,以有利的形勢與奧地利簽訂體面的和約,當國王一直不肯讓步時,俾斯麥急得流下熱淚,打算從四層樓上跳下去。最後,國王終於十分痛苦地答應放棄進攻,但要把當時的情形記錄下來存放在國家檔案館中,“以證明他當時是多么無奈和委曲求全”。還有一次,國王和俾斯麥因爭辯一個問題從白天一直吵到午夜,當國王最終屈從了俾斯麥的意見之後,趴倒在沙發上大哭起來,而滿頭大汗的俾斯麥回到房間之後,馬上摔爛了幾件東西才使自己的心情平靜下來。

實際上,鐵血宰相俾斯麥最成功之處在於他的外交,不愧是“能一隻腳玩七個皮球”的高手。在德意志統一過程中要面對的潛在敵人有法國、奧地利和俄國。俾斯麥能夠在與奧地利戰爭時使法國保持中立,在與法國戰爭時使奧地利保持中立,而與這兩國戰爭時使俄國都保持中立(他的後輩對此應感到汗顏,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遭遇圍毆的局面)。不過,當矛盾發展到只能用武力來解決時,普魯士總能在兩個月之內就擊潰對手,對此,軍事改革家毛奇居功至偉。毛奇也是威廉一世的驕傲,親自領導了德國統一戰爭的數次關鍵戰役。

德國統一大業完成之後,登上皇帝寶座的威廉一世已到垂暮之年,他更加放手讓俾斯麥去乾。俾斯麥在此後的日子裡為了緩和洶湧的工人運動,進行了一系列具有開創性質的社會勞工立法和社會保險立法,深刻地影響了歐洲乃至世界各國,其意義不亞於使德國統一。在外交方面,他致力於在歐洲建立一個孤立法國的均勢國際體系,而讓德國在此間扮演重要的制衡角色。

1888年,91歲的威廉一世皇帝平靜地離開了人世(這也許是歐洲帝王在20世紀之前的最高壽命),他的去世也意味著一代名相俾斯麥政治生命的結束。9天之後,俾斯麥離開柏林回到自己的家鄉,德國歷史上一個英雄時代結束了。作為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開國之君,威廉一世毫不疑問應在這個帝王排行榜上居於重要位置。

小提示:威廉一世時代的巨大成功,人們常將其歸功於俾斯麥在政治舞台上的精彩表演,實際上,普魯士本身強大的軍事實力才是最主要的決定因素。當然,俾斯麥也居功至偉,但他並非一個只懂得鐵和血的宰相,他的作風是,強硬但保留適當迴旋的餘地,野心勃勃但有所節制。也只有他,才能夠讓他的手下敗將對他感激萬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