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椎弓峽部裂

脊椎椎弓峽部裂

脊椎椎弓峽部裂為常見病症,可發生於椎體一側或兩側。峽部位於上、下關節突之間,此處不連線或斷裂,稱為椎弓峽部裂或脊椎崩解症,或可合併脊椎裂等其他畸形。是發生腰腿痛的潛在內因,少數為無症狀或滑脫,多數可發生脊柱不穩定和不同程度腰椎管狹窄症狀。

基本信息

病因

脊椎椎弓峽部裂發生原因不清,與下述因素有關:

1.先天性因素

脊椎於胚胎第七周開始出現四個軟骨核(椎體兩個,每側椎弓各一個)。四個軟骨核繼續生長,並聯合形成一個軟骨樣脊椎。約在胚胎第十周后,又開始出現三個原發性化骨核,包含在原發性軟骨核內,慢性生長,至出生時仍然是分離的。出生後1~2歲椎弓開始聯合,並出現脊突。3~6歲後椎體與椎弓骨核融合。如果在部位上下關節突部位骨化不全或有潛在的軟骨缺損,即形成先天性峽部骨不連。形成椎體與後部椎板無骨性連線,與相鄰椎體僅靠軟組織聯繫。

2.後天因素

生長完全正常的的脊椎由於暴力可發生骨折(少見),多見由於不正確的體力勞動或訓煉,特別過度伸展負擔,致峽部應力集中,發生疲勞骨折,其機制與疲勞骨折相似。舉重運動員發生椎弓峽部裂很多。

3.先天性因素與後天外傷說

即所謂峽部發育薄弱,再加上某種程度的外傷或勞損,也可導致薄弱的峽部發生骨折。

臨床表現

單純性椎弓峽部裂早年可無明顯臨床症狀,但由於它影響腰部穩定性,局部軟組織容易發生勞損。患者成年後可出現腰椎滑脫而出現明顯症狀,其主要症狀為腰腿痛,呈持續性或間歇性,或僅在過度勞累時始感疼痛者。疼痛可局限於腰骶部,也可向髖部、骶尾部或下肢放射,如坐骨神經痛。日久可發生管狹窄等,而產生馬尾神經麻痹症狀,腰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痛、間歇跛行、腰前突增加。局部腰椎有明顯壓痛和叩擊痛。腰椎深壓痛(+)。

檢查

對於椎弓根峽部裂及脊椎輕度滑脫,臨床診斷困難,需行X線檢查,常需要投照前後位,側位與斜位片。

1.前後位片

椎弓崩解常不易顯出,有明顯之滑脫者可見滑脫椎體之下緣與下部椎體相重疊,呈新月形密度增厚。第5腰椎橫突與椎體前緣相重疊,出現“巴拿馬”草帽樣密度增厚影。

2.側位片

可在上下關節突之間,見一斜行骨質密度減低陰影。可見輕重不等的滑脫椎體前移,嚴重時整個椎體完全前移,同時可見間盤有退行性變者,椎間隙變窄等。

3.斜位片

左右45°斜位像能清楚顯示峽部裂,在上、下關節突之間見一密度減低影,形如“狗脖子上戴項鍊”的影像。CT或MRI檢查可見有黃韌帶肥厚及側隱窩狹窄。

診斷

根據上述臨床症狀和體徵及所見影像學表現即可診斷。

治療

1.非手術治療

單純峽部不連,椎體無滑脫,也無明顯臨床症狀者。應避過勞,經常進行仰臥起坐等腹肌鍛鍊,減輕腰椎前突,防止滑脫髮展。

2.手術指征

(1)腰腿痛、反覆發作、經非手術治療無效者。

(2)椎體向前滑脫明顯,伴有腰腿痛、麻木,或有明顯間歇跛行者。

(3)椎體向前滑脫,有臨床症狀、影像學檢查顯示有明顯黃韌帶肥厚或側隱窩狹窄等椎管狹窄現象。

3.手術方法

單純椎板切除減壓術,僅套用於老年人、椎體無滑脫、仍然較穩定者。目前大多數本病患者套用椎管減壓及各種內固定材料進行復位植骨固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