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WB

UWB

UWB(Ultra Wideband)是一種無載波通信技術,利用納秒至微秒級的非正弦波窄脈衝傳輸數據。有人稱它為無線電領域的一次革命性進展,認為它將成為未來短距離無線通信的主流技術。 總的來說,UWB在早期被用來套用在近距離高速數據傳輸,近年來國外開始利用其亞納秒級超窄脈衝來做近距離精確室內定位。 UWB又名超寬頻。

基本信息

簡介

UWB(Ultra-Wideband)超寬頻,一開始是使用脈衝無線電技術,此技術可追溯至19世紀。後來由Intel等大公司提出了套用了UWB的MB-OFDM技術方案,由於兩種方案的截然不同,而且各自都有強大的陣營支持,制定UWB標準的802.15.3a工作組沒能在兩者中決出最終的標準方案,於是將其交由市場解決。

為進一步提高數據速率,UWB套用超短基帶豐富的GHz級頻譜

特點

UWB UWB

UWB(Ultra Wideband)無線通信是一種不用載波,而採用時間間隔極短(小於1ns)的脈衝進行通信的方式

UWB(UltraWideband)是一種無載波通信技術,利用納秒至微秒級的非正弦波窄脈衝傳輸數據。通過在較寬的頻譜上傳送極低功率的信號,UWB能在10米左右的範圍內實現數百Mbit/s至數Gbit/s的數據傳輸速率。

抗干擾性能強,傳輸速率高,系統容量大傳送功率非常小。UWB系統發射功率非常小,通信設備可以用小於1mW的發射功率就能實現通信。低發射功率大大延長系統電源工作時間。而且,發射功率小,其電磁波輻射對人體的影響也會很小,套用面就廣。

UWB UWB

脈衝無線電

UWB也可稱為脈衝無線電

可追溯至19世紀。至今UWB還在爭論之中。UWB調製採用脈衝寬度在ns級的快速上升和下降脈衝,脈衝覆蓋的頻譜從直流至GHz,不需常規窄帶調製所需的RF頻率變換,脈衝成型後可直接送至天線發射。脈衝峰峰時間間隔在10 - 100 ps級。頻譜形狀可通過甚窄持續單脈衝形狀和天線負載特徵來調整。UWB信號在時間軸上是稀疏分布的,其功率譜密度相當低,RF可同時發射多個UWB信號。UWB信號類似於基帶信號,可採用OOK,對映脈衝鍵控,脈衝振幅調製或脈位調製。UWB不同於把基帶信號變換為無線射頻(RF) 的常規無線系統,可視為在RF上基帶傳播方案,在建築物內能以極低頻譜密度達到100 Mb/s數據速率。

為進一步提高數據速率,UWB套用超短基帶豐富的GHz級頻譜,採用安全信令方法(Intriguing Signaling Method)。基於UWB的寬廣頻譜,FCC在2002年宣布UWB可用於精確測距,金屬探測,新一代WLAN和無線通信。為保護GPS,導航和軍事通信頻段,UWB限制在3.1 - 10.6 GHz和低於41 dB發射功率。

不用載波

UWB無線通信是一種不用載波

採用時間間隔極短(小於1ns)的脈衝進行通信的方式,也稱做脈衝無線電( Impulse Radio)、時域(Time Domain)或無載波(Carrier Free)通信。與普通二進制移相鍵控(BPSK)信號波形相比,UWB方式不利用餘弦波進行載波調製而傳送許多小於1ns的脈衝,因此這種通信方式占用頻寬非常之寬,且由於頻譜的功率密度極小,它具有通常擴頻通信的特點。

UWB UWB

UWB通過在較寬的頻譜上傳送極低功率的信號,能在10米左右的範圍內實現數百Mbit/s至數Gbit/s的數據傳輸速率。UWB具有抗干擾性能強、傳輸速率高、頻寬極寬、消耗電能小、傳送功率小等諸多優勢,主要套用於室內通信、高速無線LAN、家庭網路、無繩電話、安全檢測、位置測定、雷達等領域。UWB技術最初是被作為軍用雷達技術開發的,早期主要用於雷達技術領域。2002年2月,美國FCC批准了UWB技術用於民用,UWB的發展步伐開始逐步加快。

與藍牙和WLAN等頻寬相對較窄的傳統無線系統不同,UWB能在寬頻上傳送一系列非常窄的低功率脈衝。較寬的頻譜、較低的功率、脈衝化數據,意味著UWB引起的干擾小於傳統的窄帶無線解決方案,並能夠在室內無線環境中提供與有線相媲美的性能。UWB具有以下特點:

抗干擾性能強。UWB採用跳時擴頻信號,系統具有較大的處理增益,在發射時將微弱的無線電脈衝信號分散在寬闊的頻帶中,輸出功率甚至低於普通設備產生的噪聲。接收時將信號能量還原出來,在解擴過程中產生擴頻增益。因此,與IEEE802.11a、IEEE802.11b和藍牙相比,在同等碼速條件下,UWB具有更強的抗干擾性。傳輸速率高。UWB的數據速率可以達到幾十Mbit/s到幾百Mbit/s,有望高於藍牙100倍,也可以高於IEEE802.11a和IEEE802.11b。

頻寬極寬。UWB使用的頻寬在1GHz以上,高達幾個GHz。超寬頻系統容量大,並且可以和窄帶通信系統同時工作而互不干擾。這在頻率資源日益緊張的今天,開闢了一種新的時域無線電資源。

消耗電能小。通常情況下,無線通信系統在通信時需要連續發射載波,因此要消耗一定電能。而UWB不使用載波,只是發出瞬間脈衝電波,也就是直接按0和1傳送出去,並且在需要時才傳送脈衝電波,所以消耗電能小。

保密性好。UWB保密性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採用跳時擴頻,接收機只有已知傳送端擴頻碼時才能解出發射數據;另一方面是系統的發射功率譜密度極低,用傳統的接收機無法接收。

UWB UWB

傳送功率非常小。套用面就廣。

技術原理

UWB技術最基本的工作原理是傳送和接收脈衝間隔嚴格受控的高斯單周期超短時脈衝,超短時單周期脈衝決定了信號的頻寬很寬,接收機直接用一級前端交叉相關器就把脈衝序列轉換成基帶信號,省去了傳統通信設備中的中頻級,極大地降低了設備複雜性。

UWB技術採用脈衝位置調製PPM單周期脈衝來攜帶信息和信道編碼,一般工作脈寬0.1-1.5ns (1納秒= 十億分之一秒),重複周期在25-1000ns。圖1顯示了實用的單周期高斯脈衝的時域波形和頻域特性,圖中脈衝的中心頻率在2GHz。

實際通信中使用一長串的脈衝,圖2顯示了周期性重複的單脈衝的時域和頻域特性。頻譜中出現了強烈的能量尖峰,這是由於時域中信號重複的周期性造成了頻譜的離散化。這些尖峰將會對傳統無線電設備和信號構成干擾,而且這種十分規則的脈衝序列也沒有攜帶什麼有用信息。改變時域的周期性可以減低這種尖峰,即採用脈衝位置調製PPM。

比如可以用每個脈衝出現位置超前或落後於標準時刻一個特定的時間δ來表示一個特定的信息。圖3是一個二進制信息調製的示例。

調製前脈衝的平均周期和調製量δ的數值都極小。因此調製後在接收端需要用匹配濾波技術才能正確接收,即用交叉相關器在達到零相位差的時候就可以檢測到這些調製信息,哪怕信號電平低於周圍噪聲電平。由圖還可見調製後降低了頻譜的尖峰幅度,之所以仍不夠十分平滑是因為時間位置偏移量不夠大,也不夠雜亂。為了進一步平滑信號頻譜,可以讓重複時間的位置偏移量δ大小不一,變化隨機,同時也為了在共同的信道比如空中取得自己專用的信道,即實現通信系統的多址,可以對一個相對長的時間幀內的脈衝串按位置調製進行編碼,特別是採用偽隨機序列編碼。接收端只有用同樣的編碼序列才能正確接收和解碼。圖4顯示了偽隨機時間調製編碼後的脈衝序列的波形和頻譜。

圖中頻譜已經接近白噪聲頻譜,功率也小了許多,這就是偽隨機編碼產生的效果。適當地選擇碼組,保證組內各個碼字相互正交或接近正交,就可以實現碼分多址。

UWB系統採用相關接收技術,關鍵部件稱為相關器(correlator)。相關器用準備好的模板波形乘以接收到的射頻信號,再積分就得到一個直流輸出電壓。相乘和積分只發生在脈衝持續時間內,間歇期則沒有。處理過程一般在不到1ns的時間內完成。相關器實質上是改進了的延遲探測器,模板波形匹配時,相關器的輸出結果量度了接收到的單周期脈衝和模板波形的相對時間位置差。圖5顯示了不同位置七個脈衝經相關器後的波形走勢,750ns後的穩定波形是輸出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UWB信號幾乎不對工作於同一頻率的無線設備造成干擾。但是所有帶內的無線電信號都是對UWB信號的干擾,UWB可以綜合運用偽隨機編碼和隨機脈衝位置調製以及相關解調技術來解決這一問題。

技術回顧

美國英特爾公司於2002年2月28日在該公司主辦的開發商會議“Intel Developer Forum(IDF)Spring 2002”上公開演示了下一代短距離無線技術“UWB(超寬頻技術)”。主要有如下三大特點:(1)高達數百Mbit/秒的高速通信;(2)耗電量為現有無線技術的1/100以下;(3)較現有無線技術成本更低。

美國英特爾於2002年4月在“IDF 2002 Spring Japan”上對該技術進行演示時的情景。在區區數米的距離內能夠以100Mbit/秒的速度進行通信。

UWB UWB

除英特爾外,美國Time Domain、美國Multispectral Solutions以及美國XtremeSpectrum等公司也在進行UWB無線設備的開發和生產。這些公司都正在從事軍用無線設備及雷達方面的研發。UWB是以軍用雷達為主要用途,從1960年開始開發的軍用技術。

冷戰結束後,由於受到軍轉民潮流的影響,各家企業展開了遊說活動,以便解除對UWB的民用禁令。UWB的最終解禁是2002年2月14日。這一天美國FCC(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準許該技術進入民用領域,用戶不必進行申請即可使用。

UWB此前並非只是因為軍事上的原因才無法進行民用的。其主要原因在於UWB所特有的“超寬頻”特點。

在基於UWB的通信中所必須的頻頻寬度相當大,從500MHz直至數GHz。比如,英特爾的試製機使用的就是從2GHz頻帶至6GHz頻帶之間的4GHz頻寬。也許有很多人不清楚這個頻寬到底有多大,但是模擬手機使用的頻寬僅為30kHz,甚至連採用同時使用多個頻寬的OFDM(正交頻分復用)技術進行高速通信的IEEE802.11a所使用的頻寬也只不過是18MHz(日本標準)。

但實際上並不存在空閒如此之寬的頻帶。所以,無論怎么做,總是要出現與現有無線技術所使用的頻帶相互重疊的部分。可以說這不是一項進行頻帶分配,而是一項以共享其他無線技術使用的頻帶為前提的無線技術。

當然,還存在著用戶申請的壁壘。IEEE802.11a和11b等無線LAN產品,用戶不必申請許可即可使用。如果只能購買而不能使用的話,那么就不可能得到普及。因此對於UWB而言,不可或缺的是解禁必須以免除用戶申請為前提。

最終,2002年2月FCC準許UWB技術進入民用領域的條件就是:“在傳送功率低於美國放射噪音規定值-41.3dBm/MHz(換算成功率則為1mW/MHz)的條件下,可將3.1G~10.6GHz的頻帶用於對地下和隔牆之物進行掃描的成像系統、汽車防撞雷達以及在家電終端和攜帶型終端間進行測距和無線數據通信”。

發射功率的大小決定其傳輸距離。據英特爾按照FCC的規定而進行的演示結果顯示,對於10米以內的距離,UWB可以發揮出高達數百Mbit/秒的傳輸性能,但是在20米處反倒是IEEE802.11a/b的無線LAN更好一些。也就是說,既然UWB將與現有無線技術共存,就不會被用於長距離傳輸。

UWB UWB

之所以需要如此的頻寬,是因為UWB是與手機和無線LAN等現有無線通信完全不同的方式。

現有的無線通信為了劃分頻帶而使用“載波”。

而UWB則不使用載波。它使用“脈衝”信號進行信息傳輸。所謂脈衝,就是指產生和消失時間極其短暫的瞬間電流。而UWB方面,其產生和消失時間僅為數百微秒至數納秒以下。1毫秒是1/1000秒,1微秒是1/1000毫秒,1納秒相當於1/1000微秒。由於在1納秒的時間裡光也只能傳播約30cm的距離,可見這種脈衝非常之短。

如果將這種脈衝按頻率來分析,則可以將其分解成多種頻率的波(正弦波)段。由於是肉眼看不見的電波,因此難以直觀地進行把握,但正如可利用稜鏡對光進行分解、得到各種波長的光一樣,也可以使用類似的方法進行分析。

如果減小脈衝的長度,那么頻頻寬度的增加將與時間成反比。在使用脈衝傳送信號時,脈衝長度越小,單位時間內傳送的信號就越多。反過來說,頻寬越寬就能夠傳送更多的脈衝。不僅速度可以提高,而且還能有效地降低耗電量。由於加電時間極其短暫,因此平均耗電量很低。

不過,麻煩的是,包含高達數GHz頻帶的頻率成分的脈衝對於其他無線通信而言,只是干擾通信的噪音而已。FCC在充分考慮干擾的危害性之後,才最後決定解除對UWB的民用禁令。但是美國國防部和航空界至今仍然認為可能會造成干擾。看來即使在UWB的發祥地--美國,人們的意見也並不統一。

在日本國內的情況是,即沒有充分的實證性數據,也沒有在日本電波法這一框架下對如何使用UWB進行討論。日本總務省的觀點是:“美國和日本的國情不同。無法直接照搬美國標準”。

令人擔心的是,UWB會干擾到利用來自宇宙的微弱電波進行觀測的電波天文台。美國的電波天文台大多設立在以沙漠為主的無人地區,而日本的電波天文台有的就設定在離民房和道路不遠的地方。雖然可以通過更新設備來調整頻帶,但不管怎么說都需要耗費較長的時間。

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我們來預測一下UWB一旦在日本得到批准後,在個人電腦上的套用前景。毫無疑問,核心問題是硬體與軟體的支持。

硬體方面,美國Time Domain公司和美國Multispectral Solutions公司已經達到了即將開始提供UWB晶片組工業樣品的階段。估計最快將於2004年進行正式投產。

最有可能的情況是:將UWB集成到個人電腦晶片組中。英特爾正在進行研究和開發,以便將其配備於晶片組中。這是因為與使用載波的無線技術不同,由於脈衝發生的電路結構簡單,因此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在晶片組中集成。

英特爾總裁保羅·奧特里尼(Paul Ottelini)已宣布:“將在Banias中集成無線LAN功能”。Banias是與Crusoe相抗衡的低耗電處理器,計畫於2003年上半年開始供貨。在這種晶片組中將集成無線LAN功能,也就是IEEE802.11(是a還是b 尚未確定)。儘管UWB技術還處於開發的初始階段,各種產品的投產時間尚未確定,但是在Banias晶片組中積累的經驗一定會派上用場。

在超高速無線技術方面,60GHz的使用微波頻帶的無線技術也正在開發中。儘管如此,要想把使用大大超過半導體工作頻率的頻帶的無線技術集成到晶片組中還是非常困難的。

OS的支持方面,如果繼續使用現有的軟體,那么製造商的負擔也許並不大。這是因為UWB只不過是相當於接口最下層的物理層規格。比如,英特爾將UWB定位於“無線USB2.0”。實際上,儘管還面臨著如何認證與個人電腦連線的設備等無線技術所特有的問題,但是只需提供用於控制終端產品的設備驅動程式,基本上就可以直接沿用上層程式。

另外也可能將其作為藍牙的物理層來使用。Time Domain和Multispectral Solutions等公司已經向旨在推進面向短距離通信的無線方式標準化的IEEE802.15委員會提出了UWB規格。所謂IEEE802.15就是指已經標準化的藍牙技術。設立於2002年1月的研究小組“SG3a”的目標就是:專門面向動態圖像傳輸,制定數據傳輸速度在100Mbit/秒以上的無線技術標準規格。該小組將於2003年4月至7月間確定相應規格。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或許UWB將作為“藍牙2”出現在用戶面前.

UWB UWB

UWB 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一百年前波波夫和馬可尼發明越洋無線電報的時代。現代意義上的超寬頻UWB 無線技術,又稱脈衝無線電( Impulse Radio) 技術,出現於1960年。與傳統通信技術不同的是,UWB 是一種無載波通信技術,即它不採用載波,而是利用納秒至微微秒級的非正弦波窄脈衝傳輸數據,因此其所占的頻譜範圍很寬。UWB是利用納秒級窄脈衝發射無線信號的技術, 適用於高速、近距離的無線個人通信。按照FCC 的規定,從3. 1GHz 到10. 6GHz 之間的7. 5GHz 的頻寬頻率為UWB 所使用的頻率範圍。

從頻域來看,超寬頻有別於傳統的窄帶和寬頻,它的頻帶更寬。窄帶是指相對頻寬(信號頻寬與中心頻率之比) 小於1% ,相對頻寬在1% 到25% 之間的被稱為寬頻,相對頻寬大於25% ,或者中心頻率大於500MHz的被稱為超寬頻。下表表示這三個概念

信號頻寬/中心頻率
窄帶 ≤1%
寬頻 1%≤…≤25%
超寬頻(UWB) ≥25%或頻寬≥500Mbps

從時域上講, 超寬頻系統有別於傳統的通信系統。一般的通信系統是通過傳送射頻載波進行信號調製,而UWB 是利用起、落點的時域脈衝(幾十n s) 直接實現調製, 超寬頻的傳輸把調製信息過程放在一個非常寬的頻帶上進行, 而且以這一過程中所持續的時間, 來決定頻寬所占據的頻率範圍。由於UWB 發射功率受限, 進而限制了其傳輸距離, 據資料表明,UWB信號的有效傳輸距離在10m 以內, 故而在民用方面,UWB 普遍地定位於個人區域網路範疇。

技術特點

由於UWB與傳統通信系統相比,工作原理迥異,因此UWB具有如下傳統通信系統無法比擬的技術特點:

(1)系統結構的實現比較簡單:當前的無線通信技術所使用的通信載波是連續的電波,載波的頻率和功率在一定範圍內變化,從而利用載波的狀態變化來傳輸信息。而UWB則不使用載波,它通過傳送納秒級脈衝來傳輸數據信號。UWB發射器直接用脈衝小型激勵天線,不需要傳統收發器所需要的上變頻,從而不需要功用放大器與混頻器,因此,UWB允許採用非常低廉的寬頻發射器。同時在接收端,UWB接收機也有別於傳統的接收機,不需要中頻處理,因此,UWB系統結構的實現比較簡單。

(2)高速的數據傳輸:民用商品中,一般要求UWB信號的傳輸範圍為10m以內,再根據經過修改的信道容量公式,其傳輸速率可達500Mbit/ s,是實現個人通信和無線區域網路的一種理想調製技術。UWB 以非常寬的頻率頻寬來換取高速的數據傳輸,並且不單獨占用已經擁擠不堪的頻率資源,而是共享其他無線技術使用的頻帶。在軍事套用中,可以利用巨大的擴頻增益來實現遠距離、低截獲率、低檢測率、高安全性和高速的數據傳輸。

(3)功耗低:UWB 系統使用間歇的脈衝來傳送數據,脈衝持續時間很短,一般在0. 20ns~1. 5ns 之間,有很低的占空因數,系統耗電可以做到很低,在高速通信時系統的耗電量僅為幾百μW~幾十mW。民用的UWB 設備功率一般是傳統行動電話所需功率的1/ 100 左右,是藍牙設備所需功率的1/ 20 左右。軍用的UWB 電台耗電也很低。因此,UWB 設備在電池壽命和電磁輻射上,相對於傳統無線設備有著很大的優越性。

(4)安全性高:作為通信系統的物理層技術具有天然的安全性能。由於UWB信號一般把信號能量彌散在極寬的頻帶範圍內,對一般通信系統,UWB 信號相當於白噪聲信號,並且大多數情況下,UWB 信號的功率譜密度低於自然的電子噪聲,從電子噪聲中將脈衝信號檢測出來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採用編碼對脈衝參數進行偽隨機化後,脈衝的檢測將更加困難。

UWB UWB

(5)多徑分辨能力強:由於常規無線通信的射頻信號大多為連續信號或其持續時間遠大於多徑傳播時間,多徑傳播效應限制了通信質量和數據傳輸速率。由於超寬頻無線電發射的是持續時間極短的單周期脈衝且占空比極低,多徑信號在時間上是可分離的。假如多徑脈衝要在時間上發生交疊,其多徑傳輸路徑長度應小於脈衝寬度與傳播速度的乘積。由於脈衝多徑信號在時間上不重疊,很容易分離出多徑分量以充分利用發射信號的能量。大量的實驗表明,對常規無線電信號多徑衰落深達10~ 30 dB 的多徑環境, 對超寬頻無線電信號的衰落最多不到5 dB。

(6)定位精確:衝激脈衝具有很高的定位精度,採用超寬頻無線電通信,很容易將定位與通信合一,而常規無線電難以做到這一點。超寬頻無線電具有極強的穿透能力,可在室內和地下進行精確定位,而GPS定位系統只能工作在GPS 定位衛星的可視範圍之內; 與GPS 提供絕對地理位置不同,超短脈衝定位器可以給出相對位置, 其定位精度可達厘米級, 此外,超寬頻無線電定位器更為便宜。

(7)工程簡單造價便宜:在工程實現上,UWB比其它無線技術要簡單得多,可全數位化實現。它只需要以一種數學方式產生脈衝,並對脈衝產生調製,而這些電路都可以被集成到一個晶片上,設備的成本將很低。

歷史發展

如前所述,現代意義上的超寬頻UWB 數據傳輸技術, 又稱脈衝無線電( IR , Impulse Radio) 技術, 出現於1960年, 當時主要研究受時域脈衝回響控制的微波網路的瞬態動作。通過Harmuth、Ross和Robbins等先行公司的研究, UWB 技術在70 年代獲得了重要的發展, 其中多數集中在雷達系統套用中,包括探地雷達系統。到80 年代後期, 該技術開始被稱為"無載波"無線電,或脈衝無線電。美國國防部在1989 年首次使用了"超頻寬"這一術語。為了研究UWB在民用領域使用的可行性,自1998 年起, 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 FCC) 對超寬頻無線設備對原有窄帶無線通信系統的干擾及其相互共容的問題開始廣泛徵求業界意見, 在有美國軍方和航空界等眾多不同意見的情況下,FCC 仍開放了UWB 技術在短距離無線通信領域的套用許可。這充分說明此項技術所具有的廣闊套用前景和巨大的市場誘惑力。

2003年12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阿爾布克爾市舉行的IEEE有關UWB標準的大討論。那時關於UWB技術有兩種相互競爭的標準,一方是以Intel與德州儀器為首支持的MBOA標準,一方是以摩托羅拉為首的DS-UWB標準,雙方在這場討論中各不相讓,兩者的分歧體現在UWB技術的實現方式上,前者採用多頻帶方式,後者為單頻帶方式。這兩個陣營均表示將單獨推動各自的技術。雖然標準塵埃未定,但摩托羅拉已有了追隨者,三星在國際消費電子展上展示了全球第一套可同時播放三個不同的HSDTV視頻流的無線廣播系統,就採用了摩托羅拉公司的Xtreme Spectrum晶片,該晶片組是摩托羅拉的第二代產品,已有樣片提供,其數據傳輸速度最高可達114Mbps,而功耗不超過200mw。在另一陣營中,Intel公司在其開發商論壇上展示了該公司第一個採用90nm技術工藝處理的UWB晶片;同時,該公司還首次展示多家公司聯合支持的、採用UWB晶片的、套用範圍超過10M的480Mbps無線USB技術。在5月中旬由IEEE802.15.3a工作組主持召開的標準大討論會議上對這種技術進行投票選舉UWB標準,MBOA獲得60%的支持,DS-UWB獲取40%的支持,兩者都沒有達到成為標準必須達到75%選票的要求。因此標準之爭還要持續下去。

美國在UWB的積極投入,引起歐盟和日本的重視,也紛紛開展研究計畫。由Wisair、Philips等六家公司和團體,成立了Ultrawaves組織,研究家庭內,UWB在AV設備高速傳輸的可行性研究。位於以色列的Wisair多次發表所開發的UWB晶片組。STMicro、Thales集團和摩托羅拉等10家公司和團體則成立了UCAN組織,利用UWB達成PWAN的技術,包括實體層、MAC層、路由與硬體技術等。PULSERS是由位於瑞士的IBM研究公司、英國的Philips研究組織等45家以上的研究團體組成,研究UWB的近距離無線界面技術和位置測量技術。日本在2003年元月成立了UWB研究開發協會,計有40家以上的學者和大學參加,並在同年3月構築UWB通信試驗設備。多個研究機構可在不經過核准的情況下,先行從事研究。中國在2001年9月初發布的"十五"國家863計畫通信技術主題研究項目中,首次將"超寬頻無線通信關鍵技術及其共存與兼容技術"作為無線通信共性技術與創新技術的研究內容,鼓勵國內學者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UWB的專業IC設計公司已有數家,如Time Domain,Wisair,Discrete Time Communications.最具代表性的Xtreme Spectrum在2003年夏天被摩托羅拉併購,該公司在2002年7月推出晶片組Trinity及其參考用電路板,晶片組由MAC、LNA、RF、Baseband所組成,耗電量為200mW,使用3.1G至7.5GHz頻段,速度為100Mbps。為了爭奪未來的家庭無線網路市場,許多廠商都已推出了自己的網路產品,如Intel 的Digital Media Adapter,Sony的RoomLink(這兩種適配器套用的是802.11),Xtreme Spectrum 則推出了基於UWB 技術的TRINITY晶片組和一些消費電子產品。而Microsoft推出了WindowsXP Media Center Edition以確保PC 成為智慧型網路的樞紐。

比較

從UWB的技術參數來看,UWB的傳輸距離只有10M左右,因此我們只拿常見的短距離無線技術與UWB作一對比,從中更能顯示出UWB的傑出的優點。常見的短距離無線技術由IEEE802.11a、藍牙、HomeRF。

(1)IEEE802.11a與UWB

IEEE802.11a是由IEEE制定的無線區域網路標準之一,物理層速率在54Mbps,傳輸層速率在25Mbps,它的通信距離可能達到100M,而UWB的通信距離在10M左右。在短距離的範圍(如10M以內),IEEE802.11a的通信速率與UWB相比卻相差太大,UWB可以達到上千兆,是IEEE802.11a的幾十倍;超過這個距離範圍(即大於10M),由於UWB發射功率受限,UWB就性能就差很多(從演示的產品來看,UWB的有效距離已擴展到20M左右)。因此從總體來看,10M以內,802.11a無法與UWB相比;但是在10M以外,UWB無法與802.11a相比。另外與UWB相比,802.11a的功耗相當大。

(2)藍牙(Bluetooth)與UWB

藍牙技術是愛立信、IBM等5家公司在1998年聯合推出的一項無線網路技術。隨後成立的藍牙技術特殊興趣組織(SIG)來負責該技術的開發和技術協定的制定,如今全世界已有1800多家公司加盟該組織。藍牙的傳輸距離為10cm~10m。它採用2.4GHzISM頻段和調頻、跳頻技術,速率為1Mbps。從技術參數上來看,UWB的優越性是比較明顯的,有效距離差不多,功耗也差不多,但UWB的速度卻快得多,是藍牙速度的幾百倍。從情況來看,藍牙唯一比UWB優越的地方就是藍牙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但是隨著UWB的發展,這種優勢就不會再是優勢,因此有人在UWB剛出現時,把UWB看成是藍牙的殺手,不是沒有道理的。但是,隨著藍牙4+與藍牙5.0新標準的出現,UWB優勢又不再優勢。

(3)HomeRF與UWB

HomeRF 是專門針對家庭住宅環境而開發出來的無線網路技術,借用了802. 11 規範中支持TCP/ IP傳輸的協定;而其語音傳輸性能則來自DECT(無繩電話) 標準。HomeRF 定義的工作頻段為2. 4GHz ,這是不需許可證的公用無線頻段。HomeRF 使用了跳頻空中接口,每秒跳頻50 次,即每秒鐘信道改換50 次。收發信機最大功率為100mW ,有效範圍約50m,其速率為 1Mbps至2Mbps。與UWB相比,各有優勢:HomeRF的傳輸距離遠,但速率太低;UWB傳輸距離只有HomeRF的五分之一,但速度卻是HomeRF的幾百倍甚至上千倍。

總而言之,這些流行的短距離無線通信標準各有千秋,這些技術之間存在著相互競爭, 但在某些實際套用領域內它們又相互補充。單純地說"UWB或取代某種技術"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說法,就好像飛機又快又穩,也沒有取代腳踏車一樣,各有各的套用領域。下面通過圖表的形式把四者的區別羅列如下:

UWB 藍牙 802.11a HomeRF
速率(bps) 最高達1G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