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膜腔穿刺術

胸膜腔穿刺術

胸膜腔穿刺術(thoracentesis),簡稱胸穿,是指對有胸腔積液(或氣胸)的患者,為了診斷和治療疾病的需要而通過胸腔穿刺抽取積液或氣體的一種技術。

基本信息

適應症

胸膜腔穿刺術胸膜腔穿刺術
1.診斷性穿刺:對原因未明的胸腔積液,作胸水塗片、培養、細胞及生化學檢查,從而確定胸腔積液的性質,以進一步明確疾病的診斷。

2.治療

a.減輕胸腔大量積液、氣胸引起的壓迫症狀

b.抽取膿液治療膿胸

c.向胸腔內注射藥物。

操作注意事項

胸膜腔穿刺術胸膜腔穿刺術
1.操作前應向患者說明穿刺的目的,消除顧慮;對精神緊張者,可於術前半小時給地西泮(安定)lOmg,或可待因0.03g以鎮靜止痛。
2.操作中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如有頭暈、面色蒼白、出汗、心悸、胸部有壓迫感或劇痛、昏厥等胸膜過敏反應;或出現連續性咳嗽、氣短、咳泡沫痰等現象時,立即停止抽液,並皮下注射0.1%腎上腺素0.3—0.5ml,或進行其他對症處理。
3.一次抽液不可過多、過快,診斷性抽液50—lOOml即可;減壓抽液,首次不超過600ml,
以後每次不超過1000ml;如為膿胸,每次儘量抽淨。疑為化膿性感染時,助手用無菌試管留取標本,行塗片革蘭染色鏡檢、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檢查瘤細胞,至少需lOOml,並應立即送檢,以免細胞自溶
4.嚴格無菌操作,操作中要防止空氣進入胸腔,始終保持胸腔負壓。
5.應避免在第9肋間以下穿刺,以免穿透膈損傷腹腔臟器。

處理原則

1.血胸:可能因穿刺部位不正確,刺破肋間動靜脈所致,有時原因不明。處理:①如抽胸水過程中發現胸膜腔出血,應停止抽胸水。②向病側臥。③觀察病員脈搏、血壓、每小時1—2次,如4小時後無變化,即可延長觀察時間。④以後仍可繼續抽胸水。
2.氣胸:系針頭後皮管末夾緊,漏入空氣或因穿破髒層胸膜所致。處理:按氣胸多少加以處理。由於皮管未夾緊而漏入之空氣,儘量爭取抽出,因穿破髒層胸膜所致者,按自發性氣胸處理。
3.穿刺口出血:用消毒紗布按壓及膠布固定即可。

常用穿刺點

穿刺選在胸部叩診實音最明顯部位進行,一般常取肩胛線或腋後線第7-8肋間;有時也選腋中線第6-7肋間或腋前線第5肋間為穿刺點。包裹性積液可結合X線或超音波檢查確定。穿刺點可用蘸龍膽紫的棉簽在皮膚上做標記。

操作要點

1.體位 患者多取坐位。面向椅背,兩手交叉抱臂,置於椅背,頭枕臂上,使肋間隙增寬;不能坐起者,可採取半臥位,舉起患側上臂
2.穿刺部位 選擇叩診實音、呼吸音消失的部位作為穿刺點,一般常選腋後線與肩胛下角線之間第7~9肋間;或採用超音波檢查所定之點。
3檢查穿刺針是否通暢,與穿刺針連結的乳膠管先用血管鉗夾住,準備穿刺
4術者左手固定穿刺點皮膚,右手持穿刺針沿肋骨上緣緩慢刺入至阻力突然消失,將注射器接上,鬆開血管鉗,抽吸胸液,助手協助用血管鉗固定穿刺針,並配合鬆開或夾緊乳膠管。
穿刺時應注意:
1.抽吸液體時不可過快、過多,第一次抽吸液量不超過700ml,以後每次一般不超過1000ml。
2.局部麻醉應充分,固定好穿刺針,避免刺破肺組織。夾緊乳膠管避免氣體進入胸腔。
3.穿刺過程中患者出現頭暈、面色蒼白、出汗、心悸、氣短時,立即停止操作並給予適當處理。
4.抽液後患者應臥床休息,必要時複查胸透,觀察有無氣胸併發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