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間盤脫出

近年來,由於CT、MRI等診斷手段的發展和手術方法的改進,胸椎間盤脫出已逐步引起臨床醫生的重視。 凡有胸段脊髓和(或)神經根受損症狀,有或無外傷史的成年人,應考慮胸椎間盤脫出的可能,下列檢查有助於確診。 對胸椎間盤脫出,非手術治療大多無效。

胸椎間盤脫出

與腰、頸段相比,由於胸椎間盤較小,胸椎的運動又受到肋骨和胸骨的限制,所以胸椎間盤脫出遠較腰、頸椎間盤脫出少見。臨床症狀又多無特徵性,所以常被漏診或誤診為肋間神經痛、神經根炎、蛛網膜炎或肥大性脊椎炎等。近年來,由於CT、MRI等診斷手段的發展和手術方法的改進,胸椎間盤脫出已逐步引起臨床醫生的重視。
胸椎間盤脫出好發於30~50歲 資料來源 , 胸椎間盤脫出可發生於任何節段,以T11/T12間隙最為多見,約占全部胸間盤脫出的1/4,此乃脊柱活動時下胸段間盤承受的應力較大的緣故, 胸椎間盤脫出約70%為中央型

臨床表現

本病的臨床表現取決於脫出位置、大小、病程、血管受累程度和椎管大小等因素。半數以上以疼痛為首發症狀,可為背部鈍痛,也可為單側或雙側放射性疼痛,與間盤脫出位置有關。咳嗽、打噴嚏、屈頸可使之加重。T1/T2間盤脫出表現為頸和上肢疼痛,貌似頸椎間盤脫出;中胸段間盤脫出的疼痛常放射至胸部或腹部,易與心絞痛或腹部疾病混淆;下胸段間盤脫出可引起腹股溝處疼痛,類似輸尿管結石或腎臟疾病;最低位胸椎間盤脫出可影響馬尾,造成下肢疼痛。
除疼痛外,胸椎間盤脫出常引起受累平面以下明顯的感覺減退和運動障礙,初為雙下肢無力,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陽性,痙攣步態,嚴重時發展到截癱。
約30%的病人有大、小便和性功能障礙,但多見於後期。 胸椎間盤脫出按脫出部位可分為中央型、旁中央型和外側型。中央型以脊髓受壓所致的感覺、運動障礙為主;外側型以神經根受累引起的疼痛為主,也可因根動脈受壓而出現脊髓症狀;旁中央型介於二者之間,除神經根症狀外,尚可出現半側脊髓損害徵象。

診斷

凡有胸段脊髓和(或)神經根受損症狀,有或無外傷史的成年人,應考慮胸椎間盤脫出的可能,下列檢查有助於確診。
(1)胸椎X線平片:常可見病變間盤及脫出間盤組織鈣化。
(2)脊髓造影:脊髓造影的確診率約為56%~95%。
( 3)CT:診斷椎間盤脫出的標準是間盤組織向後超過椎體後面,局部脊髓受壓或移位。脊髓造影后CT掃描對診斷本病很有意義,它不僅能確定有無間盤脫出,還有助於判斷脫出組織是否穿透硬脊膜。CT的缺點是不能掃描全部胸椎,因而只能依靠臨床或其他檢查初步定位檢查後再施行。
4)MRI:最具診斷價值,快速,清晰,無創傷,能顯示全部胸椎的矢狀面。

治療

對胸椎間盤脫出,非手術治療大多無效。手法推拿復位,特別是在麻醉狀態下施行者,更屬禁忌。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手術。對有脊髓損害者應早期手術減壓。至於僅有神經根症狀的外側型脫出,手術與否可視疼痛程度而定。疼痛較輕者,可試行肋間神經封閉;封閉無效或疼痛嚴重者應考慮手術。值得指出的是,有些脫出雖屬外側型,但因壓迫脊髓的主要供血動脈,同樣可以引起嚴重的脊髓功能障礙。對此類病人,當然應早期手術。

預後

胸椎間盤脫出的病程大致有兩種類型:一種為較年輕者,有外傷史,始為背痛,迅即出現脊髓損害徵象;另一種為較年長者,無外傷史,但椎間盤有退行性改變,臨床症狀多呈緩慢進行性加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