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間盤膨出

椎間盤膨出

椎間盤膨出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脊柱疾病之一。主要是因為椎間盤各組成部分(髓核、纖維環、軟骨板),尤其是髓核,發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變後,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於後(側)方或椎管內,從而導致相鄰的組織,如脊神經根和脊髓等受到刺激或壓迫,產生頸、肩、腰腿痛,麻木等一系列臨床症狀。按發病部位分為頸椎間盤突出症、胸椎間盤突出症、腰椎間盤突出症。

基本信息

病因

椎間盤膨出椎間盤膨出
1.腹壓增高
如劇烈咳嗽、便秘時用力排便等。
2.腰姿不當
當腰部處於屈曲位時,如突然加以鏇轉則易誘發髓核突出。
3.突然負重
在未有充分準備時,突然使腰部負荷增加,易引起髓核突出。
4.腰部外傷
急性外傷時可波及纖維環、軟骨板等結構,而促使已退變的髓核突出。
5.職業因素
如汽車駕駛員長期處於坐位和顛簸狀態,易誘發椎間盤突出。

分類

按發病部位可分為頸椎間盤突出症、胸椎間盤突出症、腰椎間盤突出症。
1.頸椎間盤突出症
頸椎間盤突出症指頸部椎間盤因急性或反覆輕微損傷使其纖維環破損、髓核膨出壓迫頸神經和脊髓而引起一系列症狀者。其中包括髓核的膨隆、突出及脫出,均表示頸椎病的不同階段。但是在臨床上常可遇到突發性頸椎間盤突(脫)出症,大多數是以癱瘓為首發症狀。
2.胸椎間盤突出症
胸椎間盤突出症多見於40~50歲成年人,年齡大於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男性多於女性,但無明顯種族差異,常見的發病部位為T8—L1,以T11—T12、T12—L1最多見。由於其臨床表現多變,其診斷也較困難。近年來由於一些先進診斷方法的套用,如CT、MRI,尤其是MRI,使得本病能早期診斷。
3.腰椎間盤突出症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較為常見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為腰椎間盤各部分(髓核、纖維環及軟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後,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於後方或椎管內,導致相鄰脊神經根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腰部疼痛,一側下肢或雙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臨床症狀。腰椎間盤突出症以腰4-5、腰5-骶1發病率最高。

臨床表現

1.頸椎間盤突出症
臨床表現主要視受壓迫的組織而定。根據影像學上突出位置的不同,本病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中央型、側方型及旁中央型。
(1)中央型以頸髓受壓為主要表現。以前認為此型突出較少見,隨著診斷技術的發展,特別是MRI技術問世之後,中央型頸椎間盤突出症已不再少見。因脊髓受壓,可出現四肢不完全性或完全性癱瘓以及大小便異常;與此同時,四肢腱反射呈現亢進。病理反射征可顯示陽性,並按突出平面不同而出現感覺減退或消失。
(2)側方型以根性痛為主。主要症狀為頸痛、活動受限,猶如落枕,疼痛可放射至肩部或枕部;一側上肢有疼痛和麻木感。在發作間歇期,患者可以毫無症狀。查體時發現頭頸部常處於僵直位,活動受限。下頸椎棘突及肩胛部可有壓痛。如頭向後並側向患側,頭頂加壓即可引起頸肩痛,並向手部放射。牽拉患側上肢可引起疼痛。感覺障礙因椎間盤突出平面不同而表現各異。
(3)旁中央型除有側方型症狀和體徵外,尚有不同程度單側脊髓受壓症狀,即Brown-Sequard綜合徵。常因發生劇烈的根性疼痛而掩蓋了脊髓壓迫症。
2.胸椎間盤突出症
胸椎間盤突出的表現變化多樣,沒有一項特異的表現可用於診斷,其症狀和體徵由間盤突出的情況決定,包括間盤突出的節段、大小、方向、壓迫的時間,血管受損程度和椎管的大小。在有症狀的病人,病變常是進行性發展的。
患者常是先出現胸背痛,隨後是感覺障礙,無力和大小便功能障礙。脊柱可有輕度側彎及椎節局限性疼痛、壓痛及叩痛。
3.腰椎間盤突出症
(1)腰痛是大多數患者最先出現的症狀,發生率約91%。由於纖維環外層及後縱韌帶受到髓核刺激,經竇椎神經而產生下腰部感應痛,有時可伴有臀部疼痛。
(2)下肢放射痛雖然高位腰椎間盤突出(腰2~3、腰3~4)可以引起股神經痛,但臨床少見,不足5%。絕大多數患者是腰4~5、腰5~骶1間隙突出,表現為坐骨神經痛。典型坐骨神經痛是從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後方、小腿外側直到足部的放射痛,在噴嚏和咳嗽等腹壓增高的情況下疼痛會加劇。放射痛的肢體多為一側,僅極少數中央型或中央旁型髓核突出者表現為雙下肢症狀。
(3)馬尾神經症狀向正後方突出的髓核或脫垂、游離椎間盤組織壓迫馬尾神經,其主要表現為大、小便障礙,會陰和肛周感覺異常。嚴重者可出現大小便失控及雙下肢不完全性癱瘓等症狀,臨床上少見。

檢查

1.頸椎間盤突出症
(1)X線檢查常規拍攝頸椎正位、側位及動力位X線平片。頸椎生理前凸減小或消失;受累椎間隙變窄,可有退行性改變。在年輕病例或急性外傷性突出者,其椎間隙可無異常發現,但在頸椎動力性側位片上可見受累節段不穩,並出現較為明顯的梯形變(假性半脫位)。
(2)CT檢查CT檢查對本病的診斷有一定幫助。不少學者主張採用脊髓造影+CT檢查(CTM)診斷頸椎間盤突出症,認為CTM對診斷側方型頸椎間盤突出的價值明顯大於MRI檢查;但也有人認為,高清晰度、高解析度的磁共振影像技術,將更有利於患者。
(3)MRI檢查MRI檢查對頸椎間盤突出症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其準確率明顯高於CT檢查和脊髓造影。在MRI片上可直接觀察到椎間盤向後突入椎管內,椎間盤突出成分與殘餘髓核的信號強度基本一致。在中央型頸椎間盤突出者,可見突出椎間盤明顯壓迫頸髓,使之局部變扁或出現凹陷,受壓部位的頸髓信號異常。在側方型頸椎間盤突出者,可見突出的椎間盤使頸髓側方受壓變形,信號強度改變,神經根部消失或向後移位。
2.胸椎間盤突出症
(1)影像學檢查①X線檢查胸椎常規的正位和側位X線平片,可顯示間盤退變性改變:椎體邊緣的唇樣增生、硬化、椎間隙變窄、間盤鈣化,小關節突增生、硬化是常見表現,最重要的是間盤鈣化,尤其是突入椎管內的鈣化。②脊髓造影大劑量的水溶性造影劑行脊髓造影術的同時用CT掃描,是一種更準確的優良診斷方法。③CT檢查CT可顯示突出的間盤,脊髓造影后CT則同時能顯示脊髓受壓的情況。④MRI檢查疑及本病者均應及早行MRI檢查。MRI檢查是本病早期診斷最為有效的措施。
(2)其他檢查
包括肌電圖和體感誘發電位等,對診斷胸椎間盤突出症也可有一定幫助。
3.腰椎間盤突出症
(1)腰椎X線平片單純X線平片不能直接反應是否存在椎間盤突出,但X線片上有時可見椎間隙變窄、椎體邊緣增生等退行性改變,是一種間接的提示,部分患者可以有脊柱偏斜、脊柱側凸。此外,X線平片可以發現有無結核、腫瘤等骨病,有重要的鑑別診斷意義。
(2)CT檢查可較清楚地顯示椎間盤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態和神經根、硬脊膜囊受壓移位的情況,同時可顯示椎板及黃韌帶肥厚、小關節增生肥大、椎管及側隱窩狹窄等情況,對本病有較大的診斷價值,已普遍採用。
(3)磁共振(MRI)檢查MRI無放射性損害,對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MRI可以全面地觀察腰椎間盤是否病變,並通過不同層面的矢狀面影像及所累及椎間盤的橫切位影像,清晰地顯示椎間盤突出的形態及其與硬膜囊、神經根等周圍組織的關係,另外可鑑別是否存在椎管內其他占位性病變。但對於突出的椎間盤是否鈣化的顯示不如CT檢查。
(4)其他電生理檢查(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與誘發電位)可協助確定神經損害的範圍及程度,觀察治療效果。實驗室檢查主要用於排除一些疾病,起到鑑別診斷作用。

診斷

對典型病例的診斷,結合病史、查體和影像學檢查,一般多無困難,尤其是在CT與磁共振技術已廣泛套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