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西園

胡西園

胡西園(1897年~1981年4月18日),實業家、發明家、工程師。他製造出中國第一個自製燈泡,創辦中國第一家燈泡廠,被譽為“中國燈泡之父”、“中國電光源之父”和“中國照明電器工業的開拓者”。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1897年,胡西園出生於鎮海一個比較富裕的家庭。鎮海縣立中學(現鎮海中學)畢業,考入浙江高等工業學校電機系學習。1921年,他研製出我國第一隻白熾燈泡。1923年創立亞浦耳燈泡廠。1925年,胡西園任公司總經理兼總工程師,包攬了全廠業務和主要工程製造技術,並與外資產品激烈競爭,終力挫美國產品。

抗日戰爭時期,為避戰火,工廠遷往大後方(重慶)。1945年抗戰勝利後,工廠遷回上海,胡西園主持製造出價廉長絲燈泡,耐用燈泡,並積極研製新光源。1950年,胡西園主持生產出新中國第一批日光燈。

解放前他曾擔任市電器行業公會理事長。解放後,任民建中央常務理事、楊浦區政協委員。

人生經歷

科技開發起家

胡西園(1897—1981),又名修籍,鎮海柴橋(今屬北侖)人。出身於一殷富之家。少年就讀鎮海中學時,便對工藝製造懷有濃厚的興趣。後考入浙江高等工業學校。1920年畢業後,隻身到上海賺錢。

當時,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帝國主義列強忙於戰爭,無暇東顧,遂使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上海作為中外交流的前哨站,經濟首先啟動,國人競相於此設店辦廠。經濟的騰飛,增加了就業、發財的機會。上海近緣的嘉興地區、寧波地區人們紛紛攜老扶幼,奔赴上海。“寧波幫”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崛起的。

胡西園到上海後,開過店,辦過廠。他先在上海創辦了五金號,經銷多種五金材料,繼而籌建了恆昌造船廠製造輪船。不久,他聽說棉紗獲利豐厚,又改營棉紗。他當時是位經營者,更是位知識分子。作為一個工科畢業生,他對技術開發抱有濃厚興趣。當時,中國的電燈泡市場完全為外國人壟斷,沒有國產燈泡。為了改變這種局面,“讓中國人能夠用上中國人自己製造的電燈泡”,他把業餘時間投入到了電燈泡製造技術國產化的研究。朋友周志廉、鍾訓賢聽說後,也加入到了研製隊伍。當時,電燈泡製造工藝,雖已在國內外雜誌上作過零星介紹,但系統的技術資料,還未能為國人所盡睹。胡西園等人便根據零星材料,結合實物不斷琢磨、不斷試驗。失敗、總結,再失敗、再總結……經過無數次試驗,終於在1921年4月4日成功地製造出了第一隻國產電燈泡(長絲白熾泡)。國產燈泡的研製成功,在當時確是件了不起的事。正如胡氏後來回憶所說:“在人類登上月球的今天,一隻電燈泡已經不足為奇了。但是在六十年前的舊中國,連一根釘子也要向外國人買的時代,中國人要自己製造出一隻電燈泡,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此後便是辦廠投入生產問題。為了辦廠,胡氏變賣了部分家產,勉強籌集到3萬元原始資本,通過隆記洋行的日本人黑田,在日本購得兩套制電燈泡的舊機器。1922年4月,在上海北福建路唐家弄242號租了一間房屋,因陋就簡地開辦了一家電燈泡製造工場。其時,成本大於銷價十幾倍。1922年11月,周志廉向他提供了一條信息,說有一個德國電器專家亞浦耳(OPEL)在上海甘肅路開辦的小型燈泡廠棗亞浦耳公司電器廠,因經營不善,欲出讓,胡氏聽了十分感興趣。1923年春,談判成功,胡氏花2萬元盤進該廠,工廠規模擴大。胡氏接辦該廠後,考慮到該廠在社會上已有一定的影響,加上當時人消費有崇洋心理,決定繼續沿用原來的廠名和商標。但他沒有全部照搬,而是作了三點修改,第一,在廠名上冠以“中國”兩字,稱中國亞浦耳燈泡廠;第二,在商標“亞浦耳”前加上“國貨”兩字;第三、以“OPPEL”為洋文商標,“亞”字為中文商標,既可與原來的OPEL相區別,又可使中文譯音不變。同時,繼續聘請亞浦耳為工程師,專門在廠內設了一個研究機構,進行技術攻關。1924年亞浦耳回國後,胡氏一人獨力擔當起全部工作。這樣,“亞”字燈泡終於打響了。

制裁與反制裁

國產燈泡的問世,意味著洋貨一統天下局面的打破。為了將新生的“亞”字燈泡扼殺於搖籃之中,外商頻頻使出了“殺手鐧”:一是收買內奸,從中破壞。奇異廠曾收買過亞浦耳廠一名職工,在配用的化學藥水中暗摻鹼質粉末,造成紅磷不純而斷絲,從中破壞。二是在原材料供應上做手腳。中國雖是產鎢大國,鎢礦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85%,但由於中國的冶煉技術落後,鎢礦多廉價出口美國。美國是當時鎢絲生產大國,產品質量好,但價格也昂貴。亞浦廠剛剛起步,資金有限,無力進口美國貨,不得已只能由價格較廉的日本進口。可日本資本家利用亞浦耳廠對原材料需求的迫切性,常常設定騙局,從中牟利。日本大阪一家富士電料商店,派出推銷員到滬,先用一批合格鎢絲送請亞浦耳廠試樣。一當同亞浦耳廠洽談成功,雙方訂立購貨契約後,便背地裡做手腳,把一批發脆變質的鎢絲充好貨運滬。亞浦耳廠驗貨發覺後,一再同日方交涉,函電還往持續一個多月,但日方矢口抵賴,不肯認賬。最後,胡氏請上海電業工廠聯誼會出面,向日本駐滬領事館交涉,日方總算同意退貨,調換合格產品。三是,仿冒“亞”字燈泡,以假亂真。日本的電燈泡廠還將無燈頭的燈泡作為原材料納稅進口,降低成本,然後在上海加工,多次冒用亞浦耳商標,在市場上魚目混珠,損害亞浦耳燈泡的聲譽。奇異廠則唆使奸商,把市場上廉價收購來的日制劣質燈泡,改頭換面,冒充“亞”字牌電燈泡,在市場上推銷。四是開發新產品,打擊“亞”字老產品。當時,市場上行銷的電燈泡,都是一種長圓形的直絲燈泡。“亞”字燈泡也是這種類型。奇異廠為擠垮亞浦耳廠,研製成一種圓形、無尖底而且把直絲改為螺鏇繞絲的可樂燈泡。這種燈泡熱力集中、溫度高、效力強,光呈淡黃色,比起原來的長圓形直絲燈泡來說,強得多了。新產品的問世,直接威脅了“亞”字燈泡的生存。五是低價傾銷。1927年,美國、德國、荷蘭、匈牙利、日本等國電燈泡在中國爭奪市場,互相排擠、跌價競銷,最低每隻燈泡只售銀元5分,不及中國燈泡成本的一半。一時,中國的電燈泡廠家紛紛倒閉,亞浦耳廠也出現銷路銳減現象。

面對外商的挑戰,為了求生存、求發展,胡西園也採取相應措施,沉著應戰。首先,以攻為守,開發新產品。當奇異廠新產品問世後,為了對付它,胡氏決定更新設備,開發新產品。沒有資金,他向社會公開招股。由於亞浦耳的信譽尚未建立,加上強敵壓境,人們信心不足,故認購者不多。胡西園只好將投在造船廠和五金號的資本抽調出來,悉數投入到了亞浦耳廠,改廠為中國亞浦耳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增資改組給企業輸入活力,隨即購置新式喇叭頭車、繞絲機等設備。胡親自帶領技術人員鑽研可樂燈泡的製造技藝。經過多次試驗,反覆改進,終於造出與奇異廠同樣的可樂燈泡。由於亞浦耳公司生產的可樂燈泡,質量好,售價低,故投入市場後,很快獲得消費者的一致好評。中國亞浦耳燈泡的聲譽也隨之大增。

1927年,胡氏又聘得留美學生馮家錚為工程師。馮到任後,悉心改良亞浦耳廠的生產程式,使直絲燈泡、可樂燈泡的質量大為提高。同時,他又著手研製充氣燈泡。充氣燈泡,時稱哈夫燈泡,為當時市場上的最新產品。它的燈絲細而短,繞成半圓形,將泡內空氣抽掉後灌入氬氣及氮氣。這種燈泡的燈絲不易蒸發,受震後不斷絲,光呈白色,與可樂燈泡相比,照明效果更好、質量更高。由於馮氏在美期間,曾在奇異總廠實習過,因而研製工作很順利。1928年便正式投產。可樂燈泡、充氣燈泡的研製成功,打破了外商對新產品的壟斷局面,迫使奇異廠不得不自動降價。亞浦耳廠擊敗了競爭對手。

其次,避實就虛,開拓國外市場。亞浦耳廠開發新產品,雖奪回了部分市場,但充氣燈泡仍是高檔商品,價格貴,買主少,並不能解決低檔燈泡的銷路問題。外國人的低價傾銷,仍對亞浦耳廠有很大威脅。與其在有限的中國市場上耗資競銷,不如避其鋒芒,向國外發展。於是,他決定將燈泡出口到南洋的印尼、新加坡、菲律賓、泰國、印度等國,少數產品則遠銷澳洲、南美洲。南洋是華僑聚結地,時正值提倡國貨運動興起。南洋華僑看到國貨燈泡到來,競相購買。華僑的購買熱,又帶動了當地居民的踴躍購買。一時“亞”字燈泡銷路很旺。胡西園以攻為守、避實就虛之策,引起了外商的恐慌。他們沒有想到這位年輕的中國經理,居然會有這么一招,反敗為勝。他們慌忙停止跌價競銷,另搞計謀。在奇異廠的提議下,德國的亞司令、荷蘭的飛利浦、匈牙利的太史令與美國的奇異廠結成國際聯合陣線,在上海四川路建立起一個“中和燈泡公司”,以高價統銷各廠原來生產的燈泡。另外,再生產一種價錢極廉的副品來對付亞浦耳廠。他們想用這“兩條繩子”,使中國燈泡高價夠不上,低價賠不起而自行消亡。但亞浦耳燈泡以光線正、用時長、質量好而已馳名各地,甚至連外商企業也競相向亞浦耳廠訂貨。亞浦耳廠又一次站穩了腳。

發展中的較量

20年代的扼殺與反扼殺,以亞浦耳廠的勝利暫告一段落後。胡西園抓住有利時機,擴大了公司規模。由於亞浦耳廠信譽日高,銷路大開,上海金融界巨子胡組庵、王伯元、秦潤卿等人紛紛前來投資。資金的充裕,使胡氏得以實現擴廠計畫,三年中,亞浦耳廠邁出了三大步:

第一步,建造新廠房。1929年,胡西園購地十餘畝,在滬東遼陽路興建了一批新式廠房。除將原有機器設備遷入外,又增添了喇叭頭車、司旦姆車、封口車、排氣車等機器新設備,工人也增至500人,生產能力擴大,日產長絲、可樂、哈夫等燈泡萬餘只。

第二步,建立玻璃廠。玻璃是製造燈泡的基本原料,當時亞浦耳廠製造燈泡所需的玻璃製品均向其他廠家訂購。胡西園的心中有筆賬:玻璃殼每隻三分,玻璃管每磅二三角,玻璃梗每磅三四角,看起來價錢不貴,但是,對於日產上萬隻燈泡的亞浦耳廠來說,卻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而這些製品所需的原料,國內都有生產,玻璃砂每噸僅售20元左右,紅丹每擔才35元。為了降低燈泡的成本價,胡氏於是決定建立玻璃廠。1929年,正式投產。

第三步,橫向發展,建立電機廠。為了增強公司的實力,胡氏決定走集團化之路。1931年,他招股20萬,在番阝陽路購地15畝,建造了規模宏大、廠房新式、設備先進的亞浦耳第二廠(電機廠),延攬了一批懂得電機製造的專門人才,製造出電風扇、馬達、電爐、電鐘、無線電等多種電器產品。

通過這三大步,亞浦耳公司的生產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產品種類近百種。緊接著,胡氏又以提高技術水平、提高產品質量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為企業發展重點。當時,中國正處於工業化初期,許多廠家為圖一時的盈利,不重視產品質量,因此國貨聲譽不佳。對此,胡氏深惡痛絕。他在《中國國貨年鑑》上撰文說:“貪一時便宜,偷工減料,粗製濫造,終將被優勝劣敗之鐵律作最後的判斷。”胡氏的眼光放得很遠,他要為中國創名牌產品。為此,他對各道生產環節的技術指標提出了幾近苛刻的要求,還不惜工本,淘汰舊設備,添置先進設備。如花重金,進口了最新式的photo-meter驗光機。由於胡氏的重視,亞浦耳公司產品質量越來越高。經交通大學研究所檢驗,亞浦耳燈泡連續通電1 000小時,燈絲沒有損壞,光數亦一直在80%以上。同一標碼燈泡之耗電率也極為均勻,每燭光的耗電率及每瓦特流明(Lumen)數,均符合標準。對亞浦耳公司的強大,外商當然是不開心的。30年代中葉,他們又施出了新花招。1935年,奇異廠為鞏固它在中國的市場,又生產出一種新的日光牌電燈泡,售價低廉,每隻僅一角,並以種種優惠政策,批發給中國商人,搞傾銷。當時,胡氏已是上海電器同業公會負責人。當他得知奇異廠的日光牌電燈泡並沒有在中國商標局註冊時,不禁計上心來,搶注了日光牌燈泡。胡氏通過電業公會,發動所有的中國燈泡廠家,每日按定額抽成,捐獻一批電燈泡,並冠以“日光牌”商標,在全國各地報刊上遍登廣告,每隻標價僅售5分。這就造成真假“日光牌”燈泡並存現象。一時,真假不分,弄得全國各地商販不敢貿然進貨。胡氏的這招“以毒攻毒”計策,弄得奇異廠哭笑不得。奇異廠的陰謀又一次宣告失敗。

硬的不行,又來軟的。1936年聖誕節,德國亞司令廠送給胡西園一本裝潢精緻的日記本,荷蘭飛利浦廠也送來一套油畫日曆。1937年1月,美國奇異廠贈給胡西園一枚安迪生銅質紀念章。經過這番“感情聯絡”,他們提出了簽訂聯合協定的要求。根據協定,亞浦耳廠為國際單位之一;製造的電燈泡壽命不得超過l 000小時;在國際貿易中要遵守統一價格。胡西園明確地答覆:電燈泡的壽命,目前我們已做到1 000小時,以後延長與否,當根據需要與可能,不受限制。至於海外貿易,我們有自己行銷方針,不願接受外界的任何約束。美國奇異廠還想高價收買亞浦耳商標,拉亞浦耳加入“中和”,組成五國燈泡廠聯合公司,胡西園均一一回絕了。

亞浦耳公司在胡西園獨立自主經營方針指導下,生產和銷售穩步前進,終成為中國一家規模較大、設備較先進、產品品種較多的電器公司。到抗戰前夕,亞浦耳公司已有四大工廠、55萬資本,名列當時全國電器業之首。胡氏本人也成了近代中國電器業之泰斗,世界電器業的著名人物。

西遷、東歸與新生

抗戰中,亞浦耳公司受到了戰爭與官僚資本的打擊。上海抗戰爆發後,胡氏的電機廠完全毀於炮火,遼陽路總廠的機器和原料被日本人洗劫一空,戰爭給他以沉重打擊。

但胡氏是個意志堅強的人,他決定西遷,以圖東山再起。1939年,他在重慶設立總辦事處,購買土地,建造廠房,安裝機器設備,建立了亞浦耳燈泡、熱水瓶、玻璃料器、製革、化工等八個工廠。

胡氏的活動,受到了官僚資本的阻撓。當時,孔祥熙系統的一個企業,也有意製造電燈泡。為了擠壓亞浦耳廠,他們通過孔祥熙的關係,設定了種種障礙,使胡西園不能開工。後來,胡氏不得不請一位與孔家關係密切的人出任董事長,這才得以開工。一彼末平,一波又起。亞浦耳廠開工不久,南京電工器材廠也遷到了重慶。這是一家官辦工廠。來渝後,他們依仗官勢,與亞浦耳廠爭奪空運優先權、原料和燃料的分配額;接著,又用高薪挖走了亞浦耳廠的技術員和大批熟練工人。這使亞浦耳一時難以調度,幾乎不能開工。最後,其又乘危削價競銷。這些活動,使胡氏對官僚資本深惡痛絕。

抗戰勝利後,胡氏又東歸上海,全面籌劃復興工作。經與敵偽工業局反覆交涉,收回了被日軍芝浦電燈泡廠占用的遼陽路總廠。1938年,又在上海小沙渡路建立了第二廠:在滬西,創辦了第三廠。這樣,亞浦耳公司很快又恢復到了日產20萬隻燈泡的生產能力,較戰前增長了十倍。從此,價廉物美的“國貨老牌亞浦耳”,重新行銷於市,風行國內外。

東遷後,胡氏仍重視新產品的開發。1946年,試製成了國產第一支日光燈管。1950年,正式投產。

1949年解放前夕,他拒絕去台。1956年,亞浦耳公私合營,更名為亞明燈泡廠,胡繼續任總經理。1965年胡西園退休。1981年4月18日,因心臟病逝於上海。

胡西園一生,除搞實業救國之外,還十分關心社會公益事務。1926年,與滬上各方領袖共同發起組織上海市特別訓練隊,以改變民眾的公民訓練觀念。“八·一三”抗戰時,擔任上海地方協會供應組主任,為前方將士服務。西遷重慶時,任遷川工廠聯合會常務理事、勸募公債運動委員會委員、全國慰勞總會工商動員部副指導長。1945年抗戰勝利後,一度代理全國工業協會理事長。嗣後,又參加了民主建國會的籌建工作,多次與會,成為該會骨幹成員之一。1945年9月,曾與劉鴻生等七人,在重慶兩次受毛澤東、周恩來接見。東歸後,曾任全國工業復員協進委員會主任、上海市商會理事、第三區電工器材同業公會理事長。解放後,曾任上海榆林區政協第二屆委員,楊浦區政協第三、四屆委員,上海民主建國會委員等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