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學文[作家]

胡學文[作家]

胡學文(1967—),河北省沽源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張家口市作家協會主席。畢業於河北師院中文系。魯迅文學院第三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學員。著有長篇小說《燃燒的蒼白》《天外的歌聲》,中篇小說集《極地胭脂》、《婚姻穴位》等。其中《極地胭脂》獲《中國作家》大紅鷹杯佳作獎,《秋風絕唱》獲《長江文藝》2000年度方圓文學獎,河北作協2000年度優秀作品獎,河北省第九屆文藝振興獎。《飛翔的女人》獲2002年河北作協十佳作品獎,河北省第十屆文藝振興獎。中篇小說《一棵樹的生長方式》《飛翔的女人》《極地胭脂》《婚姻穴位》等多部作品被改為影視劇。

基本信息

作家生平

胡學文《長城文藝》
1967年,胡學文出生在沽源縣黃蓋淖的一個小村,一個有著遼闊草原、淳樸民風和邊塞情調的沽源縣的小村。小時候的生活幾乎看不到書,僅僅讀過的《封神演義》、《草原鐵騎》、《艷陽天》是從同學那兒借來的,但他如獲至寶。中學畢業後,他考入張北師範讀書。
1987年從張北師範畢業後回家鄉白土夭鄉中學教書,兩年後到河北師範學院中文系進修,1992年畢業後到沽源縣四中任教。胡學文的小說創作始於沽源縣四中教書期間,處女作《騎驢看唱本》發表於《長城文藝》1995年第1期。
1997年調至沽源縣教育局。
2000年後,胡學文的創作開始受到關注。
2002年因文學創作成績突出調至張家口市文聯工作。
2003年,成為中國作協會員。
2004年小說《麥子的蓋頭》入選2004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
2005年年初,時任中國作協副主席、省作協主席的鐵凝於春節前夕慰問了張家口市作家,在座談會上,她用“紮實的生活,誠實的寫作”概括了胡學文所具有的文學品質。
2005年7月16日,鐵凝主席召集我國當代多位知名文學評論家及省內有關專家、學者、教授、作家召開“胡學文小說創作研討會”。這樣的高規格、這樣陣容的專家隊伍,專為張家口作者的創作進行研討,對於張家口來說還是第一次,這是對胡學文文學創作一個高層面的肯定。
2005年11月,當選河北省第二屆“十佳青年作家”。
2006年,調至河北省作協。
2007年開始,連續獲得《小說月報》第十二屆、十三屆、十四屆、十五屆百花獎。
2008年10月,獲首屆中國小說雙年獎。
2008年12月,當選河北省作協副主席。
2011年7月,胡學文來到尚義縣大青溝鎮擔任鎮長助理,半年時間,他多角度審視鄉村,他走村串戶,他聽鄉親們的故事,獲得認識和思考,在腳踏實地地行走。
2012年8月29日,在第19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河北出版傳媒集團以簽約形式重點推出“河北四俠”,胡學文位列四俠之首。
2014年8月11日,以魯迅先生名字命名的、我國最高榮譽的文學大獎——魯迅文學獎的獲獎名單上第一次有了張家口人的名字。胡學文,在中篇小說《從正午開始的黃昏》中,以對人的深度關懷,對生存的嚴肅思考,將思索的筆墨穿越幽暗的現實,直接抵達生命和靈魂層面,顯示出對生活的獨特領悟,當之無愧地榮膺本屆魯迅文學獎。
2015年5月,胡學文長篇小說《紅月亮》獲第二屆魯彥周文學獎。

作家風格

胡學文農民
“最初創作時,我總是把小說背景放在清末民初,也寫當代,但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多數在別人的地里刨食。”胡學文這樣介紹自己創作初期的狀況。

作為草原踏實的兒子,胡學文十分珍愛養育了祖先也養育了自己的遼闊草原。胡學文曾說:“我對壩上草原的景致有一種偏愛。”離開草原後的胡學文,開始對鄉村和城市進行新的思考和探索,從他的幾篇近作中就可以看出,胡學文仍任重道遠。

仍以中篇小說寫作為主,《淋濕的翅膀》獲得《小說選刊》首屆中國小說雙年獎;《裝在瓦罐里的聲音》獲得《中國作家》首屆鄂爾多斯文學獎。

胡學文的寫作以農村為主,自然要寫農民的生活和精神狀態。小說中沒有明顯的時代烙印,時代更多是隱性的。如果寫一個人的成長,這種烙印就明顯一些,如《一棵樹的生長方式》。

胡學文的小說樸素、乾淨、準確,以獨特的草原風情、濃郁的生活氣息深深打動讀者。他的小說創作體現了現實風格的堅守與發展,他傾注筆力書寫當代鄉土中國的生存困境,直擊生活的痛處,持續地推進苦難的深度,直到生存的極限。他的作品中含辛茹苦、倍受侮辱和損害卻閃耀著人性光輝的女性群像,不僅表現了當今農民的生存艱難,更重要的寫出她們承擔命運的那種毫不畏懼的精神。胡學文的小說始終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改革開放後,當代文學迎來了繁盛期,特別是八十年代,可說是文學的‘爆炸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文學逐漸被邊緣化,但文學也更加理性了。對我個人而言,寫作更自由了,沒那么多束縛與禁忌,創作自由才能產生優秀作品。”作家胡學文如是說。

作家觀點

胡學文童年
一個作家的寫作與他的出生地、童年生活有著極大的關係。有種說法,作家的寫作是在抒寫自己的童年。換種話說,一個作家總是有自己的領地,那個地方因為是作家最為熟悉的,因此最易爆發情感。站在那個地方,有恣肆的想像和嚴肅的思考。就如一棵樹,扎了根,才能有筆直的樹幹、繁茂的枝葉。

故事創作
故事一定要有創造性

好的小說一定要有一個創造性的故事,超出他人的想像。
哈代的《彼特利克夫人》。一個平民婦女愛上一個青年貴族,像是得了癔病,她把幻想當成現實,竟以為自己和丈夫生的孩子是自己和那個青年貴族生的。臨死前,她將這個“秘密”向丈夫公開了。她的丈夫開始是震怒,後來卻欣喜若狂,驕傲萬分。原來,他也極端討厭自己的資產者血統,認為它太平庸了。在他看來,貴族的血統才是高貴的。他希望貴族的血統融入自己的家族,改變自己的譜系。
哈代這樣寫,是一個創造。地位卑賤的羨慕地位顯赫的,奴才羨慕主子並想爬到主子的位置,自古以來並不稀少。在哈代生活的年代,也並不少見。可是願意自己的老婆和貴族生孩子,並且看得比親生孩子還要好的事確實難見。正是這種“難見”把人的靈魂刻畫得入木三分。
細節是成敗的關鍵

故事固然重要,但胡學文認為,細節是一篇小說成敗的關鍵。
紀錄片《風吹紅裙》:一個丈夫的死,縣官破案是靠一個偶然發現的細節,即妻子黑裙裡邊的紅裙發現的。
如遲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一個女人喝酒,撒野,罵大街,罵鄉幹部,沒人敢惹,她自己什麼也不害怕,但卻特別害怕停電,最後謎底解開:礦難之後,她死去的丈夫不能安葬,只能在冰櫃里“睡著”。
如荊永鳴的《大聲呼吸》:兩個進城打工的人心理上壓抑,沒有可哭的地方,最後打車到城外,只為哭一場。
故事可以編,但細節是編不出來的。一篇小說,讀過之後,可能很快就把它的內容忘卻,但某個或某幾個細節卻嵌在腦子裡。細節是靠尋找,靠經驗創造的。
人物帶著故事走

小說與故事的區別在於小說要塑造人物性格,人物要帶著故事走,而不是故事帶著人物走。
文學史上,優秀的小說都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同樣一件事,不同的人物態度是不一樣的。如看戲,收票者拒進,不同氣質和性格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有ABCD四種 :堅決要進,給煙拉關係而進,央求而進,不讓進不進。
語言是小說的血液

故事的設定,情節的推進,人物的塑造都要靠語言來完成。
語言是小說的血液,是一個作家的武器,我記得兩篇作文關於“爬”這個字的運用。如:我從四十名爬到十五名。細節,一個老人把剝了皮的瓜子裝在火柴盒裡等自己的孫子,十多盒。
余華敘述一個波蘭作家寫一個煮熟了的螃蟹在逃路,沿途掉下了它的腳。這種逃跑方式讓人詫異。
余華的《活著》寫福貴把兒子有慶埋到一棵樹下,站起來要回家的時候,看了一眼那條日光下的路,這是一條他兒子每天都要走的路。余華覺得福貴剛把兒子埋了,這條路一定得寫一下,因為它就在那裡,他可能走不穩。余華想了很久,想出一個比喻:日光照在那條路上,像撒滿了鹽。

歌德曾言,藝術的真正生命在於對個別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所以,優秀的作者總是善於尋找別人看不見的東西。用距離來比喻,那就是不僅要有難度,還有別致。
 
胡學文談作文
立意深刻,寫出新意
選取一個獨特的角度。寫作不是寫奇事、怪事,應是與生活有關的,往往是司空見慣的,大家都知曉的, 但每個人的看法卻不相同。要想寫出新意,就要有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

短的時間內寫出一篇佳作
前提是有生活經驗的積累,做到心中有物。沒有這個準備,是很難在短時間內寫出佳作的。

作文中的細節描寫
平時多閱讀,學習別人的寫作經驗,注意觀察,做一個有心人。細節是需要創造的,這種創造其實就是從生活中提煉。

作文標題
作文標題是重要的,但最重要的還是內容。題目只要與寫作者表達的意思相吻合就是成功的。

考場作文
胡學文想,關健是審清題意,不走題,不離題,看與平時所寫的作文是否有相似之處。

細節也是一種距離,將細節描寫放在文章最能打動人的位置
一篇記敘性的文章可以有多個細節,並沒有什麼固定的位置,放在你認為合適的位置。這要靠作者的揣摩,參悟。要想打動人,首先得打動自己。

作家榮譽

作品所達高度

胡學文在《十月》、《人民文學》、《當代》、《中國作家》等雜誌發表了《極地胭脂》、《飛翔的女人》等中篇小說一百五十多萬字。小說曾被《小說月報》、《小說選刊》、《中篇小說選刊》、《新華文摘》、《中華文學選刊》、《作家文摘》等報刊轉載。

胡學文《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宣傳海報
《淋濕的翅膀》獲得《小說選刊》首屆中國小說雙年獎;《裝在瓦罐里的聲音》獲得《中國作家》首屆鄂爾多斯文學獎。《極地胭脂》獲《中國作家》大紅鷹杯佳作獎;《秋風絕唱》獲《長江文藝》2000年度方圓文學獎、河北作協2000年度優秀作品獎、河北省第九屆文藝振興獎;《飛翔的女人》獲2002年河北作協十佳作品獎,河北省第十屆文藝振興獎;中篇小說《命案高懸》列在中國小說排行榜中篇小說第二位。

中篇小說《一棵樹的生長方式》、《飛翔的女人》、《極地胭脂》、《婚姻穴位》等多部作品被改為影視劇。小說《婚姻穴位》被馮鞏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搬上大銀幕後,更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

個人所達高度

魯迅文學院第三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學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作協理事,張家口市文聯副主席、作協主席,河北省文學院契約製作家,曾獲河北省第二屆“十佳青年作家”稱號。

作家評論

胡學文農民生活
有人曾評論:胡學文的小說題材,絕大部分取自他所熟知的壩上草原底層人民的艱辛生活,他的小說寫作深深紮根於這個時代,他著力表達的乃是人的無奈、無助與軟弱。他不喜歡大團圓,從不生硬地給底層的艱辛塗抹亮色;他也不喜歡哭天抹淚,從不無節制地誇張煽情。面對生活,面對著被日子消磨、損毀、強暴的人性,胡學文能做的,就是讓這日子呈現並且推進著自己的邏輯。

胡學文的小說寫作正在處於一個上升期,此前很多小有成績的作者都曾經被這樣期待過,有所不同的是,胡學文不是那種靠奇思妙想一鳴驚人而後就難以為繼的作家類型。他是一個從不弄巧的“笨人”,對生活的觀察體驗格外地細膩紮實,在小說格調的把握和語言處理上頗有分寸感。

他的創作激情和原動力來自壩上這片廣袤深沉的土地。泥土的芳香滋養和浸潤了他的靈魂。文字那么樸實淳厚。是壩上社會生活的描繪。

中國小說學會常務副會長、著名評論家雷達先生和著名文學評論家陳駿濤分別對胡學文的《命案高懸》給予了評價。雷達先生認為:中篇小說《命案高懸》堪稱當下“底層文學”熱潮中的又一力作,小說通過對一樁命案的追尋,對當下農民的生存狀態和農村基層權力的運行方式進行了深透而又精微的書寫,無論從現實揭露的深入性、人物塑造的立體性,還是敘述控制的均衡性上,都值得稱道。陳駿濤認為,中篇小說比較多地寫現實,面向現實。我們所評出的十部中篇作品中,《命案高懸》一年來一直受到關注。

創作歷程

胡學文故鄉
故鄉的土地在作家的心裡有著特殊的位置。這裡的一抹夕陽、一縷炊煙,抑或是快樂的回憶和痛苦的瞬間,都會成為作家的精神滋養和人生體味。“張垣這塊土壤豐厚、奇異,寫作時間愈久就愈發現她的珍貴。”省作協副主席、市作協主席、著名作家胡學文與記者談及他的文學創作時,對故土充滿了感情。

1967年,胡學文出生在有著遼闊草原、淳樸民風和邊塞情調的沽源縣。他考入張北師範讀書,再入河北師範中文系學習,後回到沽源老家任教。在二十歲出頭的時候,胡學文開始了帶給他無數榮譽的文學創作

“最初創作時,我總是把小說背景放在清末民初,也寫當代,但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多數在別人的地里刨食。”胡學文這樣介紹自己創作初期的狀況。

胡學文的創作在繼續,同時他也不斷地吸收文學營養。法國18世紀著名史學家及文藝批評家丹納在《藝術哲學》的一段話讓胡學文深受啟發。丹納寫道:“我們隔了幾個世紀,只聽到藝術家的聲音,但在傳到我們耳邊來的響亮的聲音之下,還能辨出民眾的複雜而無窮無盡的歌聲,在藝術家四周齊聲合唱。只因為有了這片和聲,藝術家才成其偉大。”

“一個人永遠忘不了的是什麼?經歷不同,答案各異。但有些是共同的:童年、母親、土地。”漸漸地,胡學文有了這樣的生活感悟。童年快樂,母親慈愛,土地影響性格。也就是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感受在胡學文的心中日漸清晰,並迸發出奇異的光彩。在這之後,胡學文將自己的目光投向張垣熱土:在心靈飛翔過的天空,在體味和思考過生命意義的老屋,生活的記憶從未有過的真摯而清晰。地域特色十分濃郁的小說《天外的歌聲》、《秋風絕唱》、《極地胭脂》、《一棵樹的生長方式》等相繼問世,被評論家貼上了草原文化的標籤。亦如文壇許多著名作家所獨有的“自留地”:沈從文的湘西、莫言的高密、周大新的豫西南等等。

“我倒覺得,什麼標籤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找到了自己的土壤。”胡學文如是說。

在明確了寫作方向後,胡學文創作了一批地域文化特徵鮮明的小說。與此同時,胡學文對於文學創作也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他認識到,地域並不是隔絕、孤立的,它有著超越時空的共性。優秀的作品經年流傳,感動著一代又一代人,是因為它們都有著對美好和善良的崇尚,對冷酷和自私的摒棄。環境異,情感同。胡學文在創作中開始有意識地淡化地域特徵,而更多地尋找人類的共性。

胡學文的小說作品以穩定的質量贏得了文學界的廣泛認可,形成自己較為獨特的創作風格。《婚姻穴位》、《私人檔案》、《命案高懸》、《背叛》、《逆水而行》等多部小說發表在《十月》、《人民文學》、《當代》、《中國作家》等國內一流的、重要的文學雜誌上,並被《小說月報》、《小說選刊》、《中篇小說選刊》、《新華文摘》、《中華文學選刊》、《作家文摘》等轉載。其中的優秀作品多次在全國、省、市獲獎,多個作品還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在文壇的影響力日益擴大。

紮根於家鄉堅實的土壤,以家鄉獨有的生活為創作素材,使得胡學文的小說空間充盈著無限的張力,勃發著“所有人心靈的內在需要”。其作品中對人性的懇切思考、對生活細膩紮實的觀察體驗,營造出的溫暖的氣氛,較強的表現力和生動傳神的語言品質,無不讓讀者深切地感受到他現實主義寫作風格的靈動與張揚。

胡學文在文學創作上取得的優異成績,得到國內著名文學評論家吳秉傑范詠戈李敬澤馮敏、陳東捷、陳福民、秦萬里等的一致肯定和期待。他們在河北省作協和《小說選刊》分別為胡學文舉辦的作品研討會上,給予胡學文的小說創作一致的肯定和期待。稱“胡學文是一個勤奮而有良知的作家,他的小說記錄了時代的變遷,為文壇營造了一處特殊的風景。”“胡學文是帶著血性與悲憫情懷的年輕作家。”“張家口為當代中國貢獻了一個很重要的作家———胡學文。他是這個城市帶有符號性質的人物。”“胡學文作品的字裡行間顯現出了中國氣派和中國經歷。”

時任河北省作協主席的鐵凝對胡學文所具有的“紮實的生活、誠實的寫作”的文學品質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為人低調的胡學文仍舊筆耕不輟,新的創作計畫已在進行中。雖然他已調入省作協工作,並於今年初當選為省作協副主席,但他時常往返於石家莊與張家口之間。他對記者說,“工作的變動並不意味著我拋棄了自己的故土。

作品改編

胡學文的小說不斷地被改編成大銀幕作品,語言文字上呈現出的獨特風格,特別是作品表達的對人的深度關懷、對生存的嚴肅思考成為影視導演捕捉的“目標”。
《極地胭脂》被改編為電影《極地彩虹》、《飛翔的女人》被改編為同名電影、《向陽坡》被改編為電影《向陽坡傳說》。
小說《婚姻穴位》被馮鞏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搬上大銀幕,主演馮鞏因此片獲得第12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受歡迎男演員獎。
小說《大風起兮》被改編為范偉、馬伊琍主演電影《跟蹤孔令學》,為第三屆英國萬像國際華語電影節閉幕影片。范偉憑藉本片贏得第三屆英國萬像國際華語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馬伊琍憑藉本片贏得優秀女配角獎。
小說《奔跑的月光》被改編為陳建斌主演電影《一個勺子》,在第51屆台灣金馬獎頒獎禮上獲得最佳新導演、最佳男主角的獎項。
小說《私人檔案》被改編為22集電視劇《左偉與杜葉的婚姻生活》,由吳剛、劉蓓主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