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納呆滯

胃接受和容納食物的功能稱作“胃主受納”,因邪氣擾動,胃氣不降;或脾胃功能虛弱,出現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進食後有飽滯之感的症狀,稱為“胃納呆滯”,簡稱胃呆、納呆、納少或食少。作為症狀可兼見於多種疾病,臨床較為多見,如臨床表現突出而其他症狀不明顯,可作為獨立疾病診斷。

病因病機

食少納呆,與脾胃關係最為密切。脾胃之氣健旺,升降自如,則能納能化;脾胃之氣虛或氣滯,則出現食少納呆。食少納呆有虛實之分。實者,邪氣有餘,乾犯胃腑而致胃氣不降,包括脾胃氣滯、肝鬱乘脾、痰濕困阻、食積胃腸、或因熱盛,皆可導致脾胃氣機不暢而致食少納呆,臨床表現一派邪氣有餘之象,去其有餘之邪,則胃氣復常,而飲食自能如常;虛者,正氣不足。可以為脾胃自身之虛,如陳修園在《醫學實在易》中說,“不能食者,胃中元氣虛也”;也可由其他臟腑之虛損而累及脾胃,如下焦腎陽不足,火不生土。脾胃虛弱又分兩種情況,脾胃陽氣虛弱與陰血虧少。大抵實證多見於新病,虛證多見於久病,亦有虛實挾雜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謂:“納食主胃,運化主脾,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又云: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以脾喜則剛燥,胃喜柔潤也。……脾胃之病,虛實寒熱,宜燥宜潤,固當詳判,其於升降二字,尤為緊要。脾氣下陷固病,即不下陷,但不健運,已病矣。胃氣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

臨床表現

1.納呆食少

伴腹脹便溏,兼疲倦乏力,舌淡者,為脾胃氣虛。

2.納呆脘悶

同時伴頭身困重,便溏苔膩者,屬濕邪困脾。

3.納呆厭食

兼見噯氣酸腐,脘痛腹脹痛,苔厚膩濁者,為宿食停滯。

4.納少厭油

兼惡寒發熱者,為感冒所致;兼疲乏身困,脅肋脹痛,或有黃疸者,屬肝膽濕熱。

5.飢不欲食

兼見胃中嘈雜、灼熱,舌紅少苔脈細者,為胃陰不足,虛火內擾,若兼胸脅苦滿或腹滿,心煩喜嘔,脈弦者,為少陽膽熱或肝胃不和。

辨證施治

實證之治以祛邪為主。邪氣去則脾胃之氣復而自能飲食。虛證之治以補益為主,當分陰陽氣血。再辨是因於脾胃自身之虛,還是由他髒之病而累及者。

1.肝鬱氣滯

(1)證候 多有抑鬱、憤懣等情緒方面誘因,其後出現胃脘脹滿、不思飲食,甚則胸脅脹滿,或胸脅疼痛,噯氣後症狀可緩解,口苦咽乾,脈多弦滑。

(2)治則 此證之治當分久暫而辨虛實。大抵初病可見者,為肝鬱不疏,當以疏肝理氣為主。若久病肝鬱且脾胃受損者,宜疏肝理氣,和胃健脾。

(3)方藥 柴胡疏肝散加減,兼脾虛者,用逍遙散。

2.濕困脾胃

(1)證候 脾不運化,胃失和降,可見納呆口黏,脘腹痞悶,身重倦怠,便溏不爽。舌苔白膩,脈濡。

(2)治則 化濕健脾

(3)方藥 平胃散或健脾丸

3.食積胃腸

(1)證候 飲食不節,食滯中焦,可見納呆厭食,甚則嘔吐,兼見噯腐吞酸,噯氣有食臭味,脘痛脹痛,苔厚膩濁,脈滑。

(2)治則 在上者以消食和胃為主;在下者以導滯通腑為主。若食傷脾胃,吐瀉太甚,或攻伐太過,或遷延日久,脾胃受傷而難存虛證者,按虛證治。

(3)方藥 枳實導滯丸加減。成藥可選健胃消食片、大山楂丸或保和丸。

4.外邪犯胃

(1)證候 突然納呆厭油,伴惡寒、發熱、頭痛等感冒症狀,或兼疲乏身困,脅肋脹痛,或有黃疸等肝膽濕熱表現。多口苦苔黃,大便秘結。

(2)治則 疏解外邪,醒胃運脾。

(3)方藥 兼感冒者,藿香正氣散加減;兼肝膽濕熱者,大柴胡湯加減。

5.脾胃氣虛

(1)證候 納呆便溏,氣短乏力,肌肉鬆懈,關脈弱。

(2)治則 益氣健脾,升清降濁。

(3)方藥 六君子湯加減,成藥可用香砂養胃丸、人參健脾丸。

6.脾腎陽虛

(1)證候 納呆畏寒,便溏,甚則完谷不化,肢冷腰酸。舌淡,脈弱。

(2)治則 溫補腎陽,益氣健脾。

(3)方藥 金匱腎氣丸合理中丸加減。

7.胃陰不足

(1)證候 納呆嘈雜,口乾便秘。

(2)治則 養陰益胃,健脾助運。

(3)方藥 益胃湯加減。

胃納呆滯為臨床常見之症,治療應辨虛實寒熱,一般來說,實證,病程短,病情輕,易治癒;虛證及虛實並見者,則病程長,易反覆發作,較為難治。

治療用藥同時應指導患者有意識地“養胃”,所謂“胃病三分治,七分養”就是這個道理。少食多餐、細嚼慢咽,選擇適宜自己的食物種類併合理加工,戒菸限酒,注意進食的溫度、速度、軟硬度,進食後可緩慢按摩腹部及足三里,寒症病人可以隔姜灸神闕、中脘、足三里等穴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