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失和降

胃失和降,是因飲食失調、寒邪客胃、情志不遂等因素致胃受納、腐熟水谷精微的功能失調的一種胃氣上逆一種病理機制,亦稱胃氣不降。

解釋

胃失和降是因飲食失調、寒邪客胃、情志不遂等因素致胃受納、腐熟水谷精微的功能失調的一種胃氣上逆一種病理機制,亦稱胃氣不降。

病因病機

此為肝經鬱熱(肝陰虛不能制約肝陽以致肝之陰陽失調,肝氣淤滯久而化熱),橫逆於脾胃(木乘脾土)以致胃失和降,清陽不升。

診斷

胃熱多由偏食辛辣厚味,胃火素旺,或邪熱犯胃,或氣鬱化火所致。火熱內熾,胃腑脈絡氣血壅滯,故脘部灼熱疼痛,熱邪傷津,則口渴喜冷,火能消谷,則消谷善飢;若肝火犯胃,則吞酸嘈雜;火邪循經上炎,則口臭齦腫痛,衄血等。陽明熱或傷津,則便秘溲赤,紅苔黃,脈滑數。

症狀及體徵

嘔惡,噯氣,口臭,頭暈,頭重(如裹)等等。濁陰不降:可見脘腹脹滿,食少納呆,飲食味,甚或疼痛,腑氣不通便乾便秘,或兼有濕熱者,大便粘膩或溏瀉。

治療用藥

疏肝解郁、健脾益氣、理氣活血,和胃止痛。中藥有木香砂仁陳皮厚朴半夏鬱金檳榔生薑青皮當歸三七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