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癰

肘癰,中醫病名。是指癰疽之發於肘部者。臨床特點是見肘部高腫,焮熱疼痛,肘關節功能障礙。以中年或老年患者為多。相當於西醫的體表淺表膿腫、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指發生在皮肉之間的急性化膿性疾病。本病一般預後良好。

名詞解釋

是指癰疽之發於肘部者。臨床特點是見肘部高腫,焮熱疼痛,肘關節功能障礙。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根據本病臨床表現及特點,與西醫病名體表淺表膿腫、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基本相同。

病因

多因心肺經之風熱火毒,郁滯凝結不去而成。

病機

1. 濕熱風熱之毒 蘊積皮肉之內,以致氣血運行失常,氣滯血瘀而為病。

2. 火毒蘊結 火毒熾盛,蘊結於肌膚,以致局部氣血凝滯,經絡阻隔,故杴紅腫脹疼痛。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 發於肘部。

2. 肘之圍繞,高腫,焮熱,色紅,疼痛。形勢小者為癤毒,形勢大者為癰。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應根據其症狀,審其病程,劃分階段,同時結合部位及其熱毒的輕重,氣血的盛衰,年齡的大小等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措施,按其病程可分為初期、潰膿期、收口期三個階段。一般分為實證、虛證(指毒盛而兼體虛)兩大類,但以實證最為多見。

治療原則

本病以清熱解毒為治療原則,輔以外治法。實證給予散風清熱利濕,合營托毒;虛證給予扶正托毒。

證治分類

1.初期 濕熱風熱之毒證

證候:在局部硬結的腫塊上有粟粒樣膿頭作癢作痛;繼則腫塊向周圍擴大,瘡頭也相繼增多,此時色紅掀熱,疼痛更甚,惡寒發熱,頭痛,食欲不振,苔多白膩或黃膩,脈滑數或洪數。

治法:散風清熱利濕,和營托毒。

方藥:仙方活命飲加減。

常用藥:當歸、赤芍、丹參、銀花、連翹、紫花地丁、陳皮、象貝母、炙山甲、皂角刺、生甘草。

2.虛證

證候:局部瘡形平塌,根盤散漫,瘡面紫滯,不易化膿,腐肉難脫,潰出膿水少或帶血水,並且疼痛劇烈,壯熱,唇燥,口乾,大便秘結,小溲短赤,飲食少思,舌紅苔黃,脈細數。

治法:滋陰生津,清熱托毒。

方藥:竹葉黃芪湯加減。

常用藥:人參、生黃芪、條芩、甘草、當歸、川芎、法半夏、麥冬、白芍、竹葉各一錢,生地、石膏(煅)各二錢,姜、燈心引。

3.氣血雙虧,毒滯難化型

證候:局部瘡形平塌散漫,瘡色灰暗不澤,化膿遲緩,腐肉難脫,膿水稀薄,色帶灰綠,悶腫脹痛不顯,瘡口易空殼,發熱,大便溏薄,小便頻數,口渴不欲飲,面色少華。舌淡苔白膩,脈數無力。

治法:扶正托毒。

方藥:托里消毒散加減。

常用藥:黨參、生黃芪、焦白朮、當歸、白芍、桔梗、皂角刺、茯苓、銀花、生甘草等。

其他療法

外治法

1.初期:實證用金黃膏或玉露膏,虛證用沖和膏外敷。

2.潰膿期:上方均摻人八二丹或九黃丹;如膿水稀薄而帶灰綠色者,改摻入七二丹。若腐肉阻塞,膿液蓄積難出,可作十字形切開手術。

3.收口期:用白玉膏摻生肌散。若瘡口有空腔,皮膚與新肉一時不能粘合者,可用墊棉法,加壓包紮,如無效時,則應採取手術擴創。

4.若氣血兩虧,瘡形不起,亦可配合神燈照法或桑紫火烘法。

轉歸預後

本病一般預後良好。

預防調護

1.積極治療原發病。

2.飲食宜清淡,忌食魚腥、辛辣、炙博之品。 

文獻摘要

《靈樞·癰疽》云:“癰者,其上皮薄以澤。此其候也。……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命曰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