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倦怠感

職業倦怠(burnout)是指個體在工作重壓下產生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

什麼是職業倦怠感

你是不是對工作總提不起興趣?對於目前的職業狀態,你是不是充滿了厭倦情緒?曾經效率極高的你,現在是不是工作績效明顯降低,而且身體疲憊?
如果你有上述“症狀”,說明你已面臨職業倦怠的危機。意識到這些危機並積極進行調節,將有助於你重新找到工作的激情。
人的行為背後,都存在著一種動力,心理學稱之為動機。
動機具有激起、調節、維持行為的功能,它的產生和人的需要、興趣有密切的聯繫。當動機消失時,被它所推動的行為就會終止。因此,當人對所從事的工作沒有興趣或缺乏動機,卻又不得不為之時,就會產生厭倦情緒,身心陷入疲憊狀態,工作績效將會明顯降低。長此以往,人將面臨職業倦怠的危機。

職業倦怠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
情感衰竭 指沒有活力,沒有工作熱情,感到自己的感情處於極度疲勞的狀態。它被發現為職業倦怠的核心緯度,並具有最明顯的症狀表現。
去人格化 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對象間保持距離,對工作對象和環境採取冷漠、忽視的態度,對工作敷衍了事,個人發展停滯,行為怪僻,提出調度申請等。
無力感或低個人成就感 指傾向於消極地評價自己,並伴有工作能力體驗和成就體驗的下降,認為工作不但不能發揮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無味的繁瑣事物。
職業倦怠因工作而起,直接影響到工作準備狀態,然後又反作用於工作,導致工作狀態惡化,職業倦怠進一步加深。它是一種惡性循環的、對工作具有極強破壞力的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消除職業倦怠,對於穩定員工隊伍、提高工作績效有著重要的意義。
Maslach和Leiter於1997年提出了職業倦怠的工作匹配理論。他們認為,員工與工作在以下六方面越不匹配,就越容易出現職業倦怠,包括:
工作負荷 如工作過量;
控制 控制中的不匹配與職業倦怠中的無力感有關,通常表明個體對工作中所需的資源沒有足夠的控制,或者指個體對使用他們認為最有效工作方式上沒有足夠的權威。
報酬 可以指經濟報酬,更多的指生活報酬;
社交 比如員工和周圍的同事沒有積極的聯繫(有可能由於工作把個體隔離或者缺乏社會聯繫,但同時工作中與他人的衝突影響嚴重);
公平 由工作量或報酬的不公平所引起,評價和升遷的不公平則容易帶來情感衰竭;
價值觀衝突 工作不匹配理論提倡對職業倦怠的干預訓練項目,應該放在對工作不匹配的轉變上。這就不僅需要對員工個體進行訓練,更強調在管理上的訓練。管理上的訓練,是指改變上述六個工作不匹配中的一個或多個,這就非常需要組織的配合。只有員工個體和組織干預雙管齊下,才可能收到滿意的效果。該理論對目前組織干預具有指導作用。
雖然對職業倦怠的有效干預,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答案,但該領域的專家們還是根據已有的研究和自己的經驗,給出了一些建議,希望能夠幫助正處於職業倦怠困境中的個體和組織。其中指向個體的干預強調:
認知改變 要求個體更清楚的認識自己的能力和機會,不會因為不恰當的期望和努力失敗產生職業倦怠;
積極面對問題 採取更積極的應對手段,而不是逃避;
歸因訓練 把問題的原因歸結為個體可以控制的因素,如能力和努力等,將幫助你成為更加內控的人;
另外,更積極地表達自己的意見,盡最大努力地去改變環境,以及合理的飲食和鍛鍊,都有助於你逃離職業倦怠的困擾。
對於企業或組織的領導,面對員工職業倦怠時更不能袖手旁觀、任其發展。以下一些手 段幫助你有效減少和降低員工的職業倦怠情緒:
明確任務分配;
闡明角色和責任;
提供建設性的反饋;
更多地接納員工對流程和再造的意見;
工作業績評定時,員工的優點、貢獻、失誤、缺點都要放在重要位置;
提供跟工作相關的訓練和信息。

職業倦怠對策詳解:

職業倦怠作為客觀存在,已經成為許多人積極行為的障礙。如何讓他們告別倦怠,我覺得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有效的嘗試。
首先,改變產生倦怠的應激源。在最近的商報和南北人才網公布首份寧波企業管理者痛苦指數調查結果顯示,“上級總是不信任我,授權不充分”和“公司預定的工作目標過高”是最痛苦的應激源。因此作為上司和管理部門的管理者應儘可能突出情感化的管理特色,真正體現的“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而不是一味地施壓;儘可能營造寬鬆和諧的工作氛圍,為員工提供人際交往的機會,使他們的鬱悶和疑惑得到及時的排解;同時建立新的評價體系、調整競爭機制滿足大多數員工的成就需要。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衝員工的心理壓力,減少職業倦怠的產生。這需要全社會的關懷。但這是不以員工的意志為轉移的。
其次,提高自身對心理健康的認識能力和運用心理策略的最基本的能力,而不僅僅是寄希望於應激源的改變。這是告別倦怠的根本。這非常有效。
(一)認識自我:就是要認清自我價值,掌握自己的優勢與不足,預測自己倦怠的徵兆,了解自己的主觀情緒是否影響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變化,有無做好應激的積極準備?有了積極的自我認識,才能正視應激情境的客觀存在;才能勇於面對各種現象、準確地對待周圍環境中的一切人和事,有針對性地對自己進行心理控制並儘量與周圍環境保持積極的平衡,成為自身行動的主人,從而避免遭受應激給自己帶來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損傷;才能對可預見的應激,進行自我調整,主動設定緩衝區,提高自己的心理應付水平。因此,只有從自我的陰影中擺脫出來,正確地認識自己及周圍環境,才能把變化視為正常的事,不斷接受變化的刺激,積極、愉快、主動地迎接生活的挑戰,走出倦怠。
(二)尋求積極的應付(coping)方式:應付是指成功地對付環境挑戰或處理問題的能力。通常,積極的應付方式可以使自己有效地面對心理應激、重新恢復生理與心理的平衡水平狀態;消極的應付則往往會使人繼續停留在充滿壓力的應激狀態,繼續消耗自身潛在的能量,產生倦怠,甚至導致心理疾病。
1、運用心理暗示的策略
暗示,指的是在無對抗態度的條件下,用含蓄間接的方法對人的心理和行為施加影響,這種心理影響表現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信念。暗示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著很大的影響。積極的暗示可幫助被暗示者穩定情緒、樹立信心及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勇氣。每個人可把自我暗示作為提高自己應付應激能力的策略。當千頭萬緒、不知所措時,絕不要抱怨、退縮、自怨自艾,否則人就很容易陷入倦怠,不可自拔。這時要用言語反覆提醒自己:“一次一件事,我一定能做完所有的事”,“走過去就是個天”,“工作著就是快樂的”,“與其痛苦地做,不如快樂地做”,“有人幫你是你的幸運,無人幫你是公正的命運,沒有會為你做些什麼,你只有靠自己”,
堅信“苦樂全在主觀的心,不在客觀的事”,“因為我覺得快樂,所以我快樂”……學會隨時對自己說:“太陽每天都是新的,即使是陰天也是別樣的美好”,“積極的生活態度比生活本身更重要”。當面對孤獨、寂寞的、缺乏成就感的工作環境時,要學會獎勵自己、為自己喝彩,哪怕是自己的一丁點的進步,都不要忘記對自己說一聲:“喔,我做得真不錯,明天繼續努力喔!”。在經常的這樣的言語的自我暗示下,個體就會由急躁、泄氣、灰心變為情緒穩定、有條不紊、信心十足,自信有能力控制各種應激。他們的心理狀態得到調節,心理活動水平得到提高,從而無論在順境還是在逆境中,都能始終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不斷在苦難中尋找新的樂趣,成為一個熱愛生活、善待生命、對生活充滿激情的人。
2、學會適應的策略
聽過NBC電視節目主持人、“職業足球名人堂”最佳播音員之一查理?瓊斯故事的人往往會有一個很深的感觸,那就是:因為害怕而拒絕變化,往往會使事情變得更糟;如果面對生活中的各種變化和挑戰帶來的應激,能積極應付、迅捷靈活地作出反應,必然會在迷宮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路,也許它會讓你付出很多的艱辛和代價,但它會幫助你在變化的時代獲得成功。所以在各種應激事件和壓力面前,自己一定不要一味地抱怨,要及時調整心態、學會適應,換一種角度看壓力。學會對讓我們曾經頭疼不已的壓力心存感激,因為沒有壓力,我們的生活也許會是另外一個模樣。並積極地投入到變化之中,這樣才不致於感覺受到極大的傷害。應激研究泰斗塞里曾說:“很多人停滯在一個階段感到失敗,很大一個原因就是不願改變現狀”。隨著應激而改變,這是適應的最關鍵的問題,只有自己才能幫助自己。要改變,那就行動吧!
管子《心術》下篇中記載:“心術者,無為而制竅者也。”運用心理策略來影響心理狀態,可以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心理水平,告別倦怠。而對已經出現的,通過醫院排查病理上找不到任何異常的身體不適,應該主動考慮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儘早防範,儘早治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