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詩人

聯邦詩人 -加拿大 英語 文學史上1870至1920年間的詩人,主要代表人物為查·喬·道·羅伯茨(1860~1943)、布·卡曼(1861~1929)、阿·蘭普曼(1861~1899)和鄧·坎·司各特(1862~1947)等。他們以愛國主義熱情讚美加拿大的自然風光,作品富於鄉土特色。

聯邦詩人

正文

加拿大英語文學史上1870至1920年間的詩人,主要代表人物為查·喬·道·羅伯茨(1860~1943)、布·卡曼(1861~1929)、阿·蘭普曼(1861~1899)和鄧·坎·司各特(1862~1947)等。他們以愛國主義熱情讚美加拿大的自然風光,作品富於鄉土特色。
羅伯茨是當時最有影響的詩人和短篇小說家。生於新不倫瑞克省的道格拉斯,畢業於新不倫瑞克大學。1885至1895年在溫澤皇家學院教授英國文學。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在英國和加拿大部隊中服役。1890年被選為加拿大皇家學會會員,擔任過《周刊》雜誌的第一任編輯。一生髮表過詩歌、小說等60部作品。為表彰他對加拿大文學所作的貢獻,1926年被授予洛恩·皮爾斯勳章,1935年被封為爵士。他的主要詩集有《奧利昂》(1880)、《不同的心境》(1886)和《平日之歌》(1893)。他的風景詩描繪出新不倫瑞克地區的山川景色,文筆樸實自然;愛國主義抒情詩富於激情,反映了當時高漲的加拿大民族意識;宗教哲理詩有愛默生超驗論的影響;愛情詩稍顯堆砌。羅伯茨在小說《大地之謎》(1896)中描寫動物生活,不僅文字生動,而且獨創地賦予動物以理性。其他較有影響的小說有《老林深處》(1900)、《巴巴拉·萊德》(1902)以及《知心》(1906)等。他著的《加拿大歷史》被認為是第一部優秀的加拿大民族史書。
卡曼是羅伯茨的表弟,生於弗雷德里克頓。曾先後就學於新不倫瑞克、愛丁堡哈佛等大學。一生大部分時間客居美國。1925年被選為加拿大皇家學會的通訊會員,曾獲得洛恩·皮爾斯勳章。1929年6月8日逝世後,美國詩歌協會追授他榮譽會員勳章。卡曼於學生時期開始創作,研究過斯賓諾莎的哲學,受到愛默生的超驗論和惠特曼詩歌的影響。他富於想像,並善於在寫景中抒發內心的感情,但常因帶有神秘色彩的幻想而使內容顯得空泛。《大普瑞湖的低潮》(1893)是他的代表作。其他詩集有《薩福,抒情詩百首》(1905)和《流浪者之歌》(1894~1912)。
蘭普曼生於安大略省肯特郡一個教士家庭。1882年畢業於多倫多大學特里尼迪學院。次年開始在渥太華郵政部任職,直至病逝。1895年成為加拿大皇家學會會員。他在羅伯茨的影響下從事創作,擅長寫自然景色和對自然的感受的抒情詩。他在代表作《熱》和《牧草》中,對聲音、顏色和運動的描寫細緻生動,運用對比增強詩的感染力。但在晚期作品中常以人與社會的隔閡為主題。他對工業的發展造成自然界的破壞以及城市生活中日益增長的功利主義表示深惡痛絕。在《末日的城市》一詩中,他描繪了一個沒有人性的社會,人們象機器似的住在擁擠的摩天大樓里,在無聲的命令中日夜辛勞。他生前曾出版兩部詩集:《大地抒情詩》(1896)和《阿爾塞尼》(1899)。死後由其好友司各特編輯出版了《蘭普曼詩集》(1900)和《詩選》(1947)。
司各特畢業於魁北克斯坦斯德大學。1879年開始在印第安事務部任職,對印第安人的生活和習俗十分熟悉,對魁北克的鄉村、森林草原都有深厚的情感,作品的地區色彩鮮明。他的山水抒情詩雖不如蘭普曼的優美自然,但在敘事詩方面見長。代表作《阿爾的風笛手》在敘事中描繪出北部地區的風光,詩的意境有先拉斐爾派的影響。主要詩集為《魔屋及其他》(1893)、《新世界抒情詩及民謠》(1905)。短篇小說集有《瓦伊格村莊》(1896)和《埃爾斯佩的魔法》(1923)。司各特曾於1899年當選為加拿大皇家學會會員,1921年擔任這一學會的主席。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