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會性痤瘡

聚會性痤瘡(acne conglobata)是痤瘡中一種較重類型是一種多因素的疾病,主要與皮脂產生增多,毛囊口上皮角化亢進及毛囊內丙酸痤瘡桿菌增殖有關,也有一定的遺傳因素痤瘡患者的皮脂腺較大,皮脂腺分泌產生較正常人多,皮脂不能順暢排出.淤積在毛囊口,形成粉刺。起病緩慢,初起有粉刺、丘疹、膿皰及囊腫等,繼之皮損逐漸融合,成為囊腫觸之柔軟有波動感,破潰後流出惡臭的膿性或黏液性漿液形成竇道,在皮下彼此相通,在皮膚上成為萎縮或增生性瘢痕。可服用抗生素還可用手術治療。

流行病學

多見於中青年男性,偶見於女性。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病因

是一種多因素的疾病,主要與皮脂產生增多毛囊口上皮角化亢進及毛囊內丙酸痤瘡桿菌增殖有關也有一定的遺傳因素。皮脂腺的發育及皮脂腺的產生受雄激素的支配而雄激素的增加受年齡、內分泌、遺傳等因素影響。

發病機制

痤瘡患者的皮脂腺較大皮脂腺分泌產生較正常人多,由於皮脂腺分泌增加皮脂中亞油酸水平相對減少,(兩者為負相關性)影響脂肪的合成,導致濾泡上皮缺乏脂肪酸,從而誘導濾泡過度角化,使上皮細胞不能正常脫落導致毛囊口過度變小,皮脂不能順暢排出.淤積在毛囊口形成粉刺。

臨床表現

多見於中青年男性,偶見於女性。好發於面頰、後背部及臀部。起病緩慢,初起有粉刺、丘疹、膿皰及囊腫等,繼之皮損逐漸融合,成為囊腫,觸之柔軟有波動感,破潰後流出惡臭的膿性或黏液性漿液,形成竇道在皮下彼此相通,在皮膚上成為萎縮或增生性瘢痕。

患者偶有全身症狀,如疲勞、不適、發熱、關節痛,長時間處於急性發熱期尤其是潰瘍性損害形成階段,稱為急性發熱性潰瘍性聚合型痤瘡(acutefebrileulceriative acne conglobata) 。

診斷

患者多為青年男性多發於面頰、後背及臀部,以囊腫為主的損害,同時伴有痤瘡的其他損害。 中醫病機及辨證:由於肺胃濕熱、濕熱蘊結、脈絡淤阻、氣血凝滯所致。

檢查

組織病理:毛囊丘疹示毛囊周圍有顯著的淋巴細胞浸潤以CD3及CD4為主,部分毛囊壁破裂,並在毛囊內形成膿皰主要含有中性粒細胞。毛囊周圍的浸潤可發展成囊腫,其中除大量中性粒細胞外尚有單核細胞漿細胞和異物巨細胞,在巨細胞附近常見角蛋白顆粒。在癒合過程中,炎症浸潤為纖維化所取代。黑頭粉刺內含角化細胞、皮脂和某些微生物。在一般切片中因固定作用而去除了脂質,只能看到角化細胞粉刺之頂部黑色是由黑素所致

治療

1.內服 可服用抗生素或試用內分泌療法等,參照尋常性痤瘡治療。
2.外治 除參照尋常性痤瘡外,還可用手術治療。用25號針或其他刺器擴大、剔除囊腫內容物,以利於藥物塗在皮損上,該方法適用於尋常痤瘡的膿皰及閉合性痤瘡。皮損內注射糖皮質激素,用10ml針管,將囊腫內容物吸出用鹽酸去炎松2.5~10mg/ml加2%利多卡因,每個皮損內注射0.05~0.25ml,每2~3周重複1次,可預防瘢痕同時也可用於瘢痕性痤瘡。
3.中醫療法 辨證用藥:
內治:法宜清熱散結活血通絡,方用大黃蟅蟲丸鱉甲煎丸。
外用:10%硫黃、10%魚石脂泥膏貼敷或黑布化毒膏貼敷,還適合用瘢痕性痤瘡。

預後

本病病程遷延時輕時重常經數年消退愈後留下明顯的瘢痕。

預防

少食糖果甜食、多脂及辛辣刺激食物,避免飲酒,宜多飲水,避免大便秘結,多吃新鮮蔬菜與水果,不吃引起痤瘡的藥物;減少接觸誘發痤瘡的因素(例如礦物油)。青春發育期青年情緒較不穩定,敏感,易受刺激,且此時尤其注意容貌,因此對痤瘡極為苦悶求治心切,常胡亂用藥或採取不適當措施,故必須解除其顧慮、正確對待,並指導日常生活中須注意的事項,不用手擠壓損害處以及正確使用藥物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