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體劇

聖體劇

作為西方戲劇史中的一個範疇,中世紀晚期的英國聖體劇是指大約1375年至1575年間盛行於英格蘭許多城鎮的一種基督教戲劇:這種用中古英語寫成的詩體戲劇所表現的情節內容大多改編自《舊約》和《新約》聖經;在當地教會的支持和市政部門的監督下,由手工業行會以及某些聖體會或聖母會組織人力、物力進行露天演出;在演出形式上,或者是用彩車沿城鎮街道循環演出,或者是在空曠場地上依憑固定的場景和表演區進行表演;演出日期則基本固定在聖體節或聖靈降臨節等基督教節日。

名詞釋義

英國聖體劇:一三七五年至一五七五年
一:“聖體劇”的定義、由來
聖體劇的神學意圖和戲劇結構
聖體劇所傳達的神學意圖中最主要者就是聖體崇拜,其聖經根源見於《新約·馬太福音》
天主教這項獻祭儀式的核心思想是認為:耶穌的血與肉真實地存在於餅和酒的外形之中,信眾在領受聖餐的時候即實現了自己與基督的融合。

戲劇結構

上述神學意圖決定了聖體劇在結構上以“耶穌受難”為核心內容的基本布局。同時另一方面,通過對從“創世紀”至“末日審判”這一系列聖經紀事的編演,聖體劇還特別體現了基督教神學的宇宙觀和世界觀。
三:彩車上的榮光——手工業行會演出聖體劇之盛況
在節日當天的正式演出時,整個城鎮將會形成一道由彩車構成的流動風景線。裝飾華麗的彩車是手工業行會業餘演員進行表演的主要舞台,其平面面積寬為八英尺、長為十到十四英尺,即大約合七點九到十點五平方米,彩車作為舞台的底層要高出街面四到五英尺,車頂距底層約八英尺,總高約合三點六六到三點九六米,如果是雙層彩車則總高為二十英尺,約合六米有餘;而彩車需要沿著城鎮主要街道循環行進,依次停在事先指定的地點上演他們的劇目,沿城主要街道設定的演出地點亦可稱作“站點” 。有些需要設定十二至十六個站點。
四:英國聖體劇在新教勢力的彈壓下終告結束
整部中世紀戲劇史上最為有趣的一個現象就是:一方面,西方戲劇在天主教教堂彌撒儀式中隨著耶穌基督的復活而得以復活;另一方面,對於蓬勃發展的基督教戲劇,來自教會人士的謾罵和詆毀卻又不絕於耳。
首先,手工業行會的彩車演出失去了來自當地教會的支持,
其次,隨著劇本(register)審查制度的日趨嚴格,
十六世紀中葉以後新古典主義戲劇的流行、職業演員的增多等等也對傳統宗教戲劇的生存構成了威脅
為了對抗“血腥”瑪麗統治下天主教勢力的反撲、復辟,伊利莎白一世即曾對宗教戲劇,特別是聖體劇的彩車演出嚴加封禁。伊利莎白一世在1559年5月16日頒布的命令中要求市政官員:“他們不可允許任何戲劇上演,不論這些劇目是涉及宗教還是涉及等級制度,通常在彩車上進行的演出都不能予以考慮和實行。除非是權威人士或者有學問、有智慧的人,任何人不得寫作這類戲劇;除非是在莊重、謹慎的人面前,不得在一般觀眾面前上演這類戲劇。女王陛下頒布此令,其中的全部內容都不得違反。”
進入十六世紀七十年代,盛行英國長達二百餘年的聖體劇彩車演出陸續從各個城鎮的街道上消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