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徵主義

象徵主義

象徵主義是19世紀末始於文學,以後影響到戲劇、繪畫、哲學等領域的一中文藝思想。文學中象徵派有宣言、有理論,美術中的象徵主義不過是一種藝術傾向而已。象徵主義藝術家反對寫實主義和印象主義對自然的客觀摹寫。強調主觀精神的表現。他們認為人的內心世界是不明確的、難以把握的,只能通過象徵的手法,用寓意和象徵性的然而又是具體可感的形象來隱喻主題和情感,暗示微妙和神秘的內心世界,通過形象來尋找在外事物與內心世界的對應關係,帶有神秘主義的色彩。象徵主義反映了當時一種不正視現實,向神秘的精神世界尋求靈感和啟迪的思想傾向。

概述

象徵主義象徵主義
象徵主義名詞源於希臘文Symbolon,它在希臘文中的原意是指“一塊木板(或一種陶器)分成兩半,主客雙方各執其一,再次見面時拼成一塊,以示友愛”的信物。幾經演變,其義變成了“用一種形式作為一種概念的習饋代表”,即引中為任何觀念或事物的代表,凡能表達某種觀念及事物的符號或物品就叫做“象徵”。它與通常人們用的比喻不同,它涉及事物的實質,含義遠較比喻深廣。是19世紀末在法國及西方幾個國家出現的一種藝術思潮。是當時歐洲一部分知識分子對社會生活和官方沙龍文化不滿的反映。他們不敢正視現實,不願直接表述自己的意思,往往採用象徵和寓意的手法,在幻想中虛構另外的世界,抒發自己的願望,這樣便產生了近代象徵性的藝術。1886年詩人讓·莫雷亞斯發表《象徵主義宣言》首先提出這個名稱。
象徵派在藝術上受英國拉斐爾前派和象徵派詩人馬拉美、波特萊爾,音樂家華格納及尼采主觀唯心主義思想的影響。象徵派主張強調主觀、個性,以心靈的想像創造某種帶有暗示和象徵性的神奇畫面,他們不再把一時所見真實的表現出來,而通過特定形象的綜合來表達自己的觀念和內在的精神世界。在形式上則追求華麗堆砌和裝飾的效果。
象徵主義是19世紀末產生於法國的文學藝術運動,在巴黎的知識界影響很大,並對20世紀美學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該運動主要在法國,歐洲的其他文化中心也有一些追隨者,如德國比利時等。

象徵主義分為前象徵主義,和後象徵主義。前象徵主義︰19世紀後半葉產生於法國的詩歌流派。代表人物是:波德萊爾、魏爾倫、蘭波和馬拉美。波德萊爾的十四行詩《應和》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徵主義“應和”論。後象徵主義出現於一次大戰後的世界性文學潮流,20年代達到高潮,40年代接近尾,其創作手法延續到後來的各種寫作中。它的主要特點是︰創造病態的“美”,表現內心的“最高真實”,運用象徵暗示,在幻覺中構築意象,用音樂性增加冥想效應。

文學

象徵主義《惡之花》
象徵主義文學是起源於19世紀中葉的法國,並於20世紀初期擴及歐美各國的一個文學流派,是象徵主義思潮在文學上的體現,也是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個核心分支,主要涵蓋詩歌和戲劇兩大領域,其影響力一直持續到今天。西方主流學術界認為象徵主義文學的誕生是古典文學和現代文學的分水嶺。
法國詩人夏爾·波德萊爾和美國詩人愛倫·坡是象徵主義的先驅。儘管“象徵主義”一詞最早出現於1886年,但波德萊爾和愛倫·坡早在19世紀中葉的創作就最初涉及到了一些象徵主義的理念。
1857年,法國年輕詩人波德萊爾發表的《惡之花》是象徵主義的開山之作。《惡之花》象怪物似的出現在法國詩壇上,成為法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史上一件令人矚目的大事。波德萊爾成為文壇泰斗後,以他為中心的一種新的文學流派也迅速形成。而且,由於他的重要追隨者魏爾倫、蘭波和瑪拉美的出現,這個新的流派在19世末;即1886—1891年左右達到昌盛時期。
前期象徵主義又可以分為3個階段:波德萊爾以前為萌芽期象徵主義。這個時期里,有法國第一散文詩人貝爾特朗;散文家奈瓦爾、詩人洛特雷亞蒙和美國著名詩人和作家愛倫·坡。他倆的詩和詩歌理論都曾對波德萊爾以及後來的一大批象徵派詩人的創作發生過作用,但還算不上真正的’象徵主義詩歌。第二個階段是波德萊爾時期。波德萊爾不但是象徵主義的鼻祖;也是整個現代派文學的先驅,我們把他這一個階段稱為先驅期象徵主義。第三個階段是繼波德萊爾之後出朝的3個重要詩人:蘭波、魏爾倫、瑪拉美時期。我們稱這個時期為正統的前期象徵主義時期。由於他們3個人的努力,象徵主義到19世紀末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熱潮。法國的拉弗格、歇尼埃和上面提到的莫雷亞斯等詩人都先後加入到象徵主義行列。用象徵主義手法創作了大量詩歌,形成了一種要淹沒已基本解體的浪漫主義的聲勢和與還在流行的帕爾納斯派相對抗的格局。19世紀90年代後,象徵主義詩歌又開始向西歐、北美各國傳播,在那裡找到了許多知音。‘那些人又成了20世紀20年代出現的後期象徵主義的中堅。但是,在‘法國,高峰過後,前期象徵主義隨即開始衰落。
1891年,象徵派“文學宣言”的作者莫雷亞斯首先宣布脫離象徵派,而提倡一種所謂“羅曼派”的文學,試圖恢復他的先祖希臘羅馬古代文學的傳統。接著,蘭波、魏爾倫、瑪拉美分別於1891、1896、1898年過世,其他許多象徵派詩人也紛紛選擇新的發展方向,不再遵循象徵主義藝術標準。前期象徵主義作為70個文學流派,到19世紀末實際上已經解體。但是,前期象徵主義作為一種文藝思潮,其影響已在法國深深紮根。而且由於瑪拉美等著名詩人的作用,象徵主義在19世紀末開始越過法國國界線,向西歐北美擴展,到上世紀20年代,又興起了後象徵主義。

戲劇

象徵主義 象徵主義戲劇不刻意追求外部現實,而去尋找能夠表現作家主觀感受的象徵物
西方現代戲劇流派之一。作為一個文學流派,象徵主義首先興起於詩歌。象徵主義後來從詩歌擴展到了戲劇,馬拉美沒有完成的《海洛狄亞德》可說是象徵主義戲劇的先驅。地道的象徵主義戲劇則肇始於比利時詩人梅特林,他被認為是象徵主義戲劇的奠基人。
梅特林克的劇作,曾被稱之為“沉默的戲劇”。象徵主義戲劇的基本特徵是:否定真實、客觀地描寫現實、強調錶現直覺和幻想,注重主觀性與內向性,追求所謂內心的“最高的真實”。他們稱自己的藝術是對平淡無味的自然主義的反撥。自然主義把外在的、客觀的東西放在首位,同時把人們的行為都說成是生理上的原因造成的。
象徵主義經常採用的象徵、暗示、隱喻等表現手法,後來被表現主義戲劇、超現實主義戲劇,荒誕派戲劇大量借用,甚至也為後來的現實主義戲劇所吸收,從而豐富了戲劇的表現力。

繪畫

象徵主義皮維・德・夏凡納 作品《夏》
自1885年起一種以象徵主義為名,對理想主義傾向的逆反在文學和造型藝術領域同時發展起來,畫家和作家不再致力於忠實地表現外部世界,而是要通過象徵的、隱喻的和裝飾性的畫面來表現虛幻的夢想以啟示於人。
具有象徵主義的代表畫家主要是皮維・德・夏凡納雷東。象徵派畫家們並未創造一種新的形式流派,他們關心的只是詩意的表達、玄理的揭示。象徵主義繪畫是一種以感情為基礎對新內容的探索,不是以理智或客觀的觀察為基礎,而是超越外表的直覺的內在力量和想像。
法國是19世紀繪畫藝術的中心,在法國象徵主義的主要代表是摩羅、夏凡納與雷東。

象徵主義繪畫在歐洲各國均有表現。瑞士的畫家勃克林、霍德拉,義大利畫家塞岡提尼,比利時的畫家思索爾等等,都是具有象徵主義傾向的畫家。

哲學

象徵主義的哲學根源來自尼采伯格森等人的學說。柏格森認為,藝術的本質在於透過外在帷幕,揭示其本質的
象徵主義
“實在”。要穿透表面的東西,只能依靠對自然的超脫,這種超脫又依賴於感官和意識結構。因此象徵主義者的創造中,常以描繪主觀精神為核心。不過他們尚未找到一種適合於表達其藝術觀念的手法,因此仍沿用具象的,寫實的手法。

西方美術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