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安東尼奧級兩棲船塢登入艦

聖安東尼奧級兩棲船塢登入艦

聖安東尼奧級(San Antonio class,以下簡稱LPD17)兩棲船塢登入艦是美國海軍下一代的兩棲船塢運輸艦,相較於以往的兩棲艦艇,LPD17著重於減少對友軍岸上設施的依賴、降低人力需求、減低作業成本、保留未來改良空間以及提高獨力作戰能力,特別是自衛能力。美國海軍計畫建造9艘“聖安東尼奧”級兩棲船塢登入艦,並將在2005~2008年間部署完畢,以其替換現役的27艘兩棲艦艇。

設計思想

美國“聖安東尼奧”級兩棲船塢運輸艦美國“聖安東尼奧”級兩棲船塢運輸艦

“聖安東尼奧”(San Antonio)級兩棲船塢運輸艦是美國為實施“由海向陸”戰略而建造的新型多用途艦,代表著兩棲船塢運輸艦技術發展的先進水平。其設計指導思想是:均衡裝載,注重兩棲作戰車輛的裝載;提高生存能力,包括隱身能力;以人為本,最佳化艦員的生活環境;一艦多用,不僅在戰時承擔運輸任務、為兩棲編隊提供防禦能力、作為輔助醫療接收船,還能用於平時的警備、反恐作戰、搶險救災等快速反應任務。

建造

本級艦的研發從1993年1月開跑,結果阿方岱爾(Avondale)造船廠、通用動力的貝茲鋼鐵(Bath Iron Works)造船廠、雷松(Raytheon)公司等組成的集團於1996年取得契約,進行細部設計。全部本級艦將由此集團承造,由於Ingalls造船廠對此表達抗議,導致工程的發包一度延宕。首艦勝安東尼奧號原本預計於2002年7月交艦,不過卻面臨嚴重的進度落後與預算超支;為了解決問題,並控制整個計畫的進度與品質,美國海軍在2002年6月進行了一項契約交換:原先由貝斯承包的四艘聖安東尼奧級改由李頓/英格斯(該廠此時已被諾格集團購併,因此12艘本級艦的建造契約全部由諾格集團掌握)承造,而貝斯則獲得原先頒給李頓/英格斯的四艘伯克級飛彈驅逐艦的建造契約。由於在1999年,Litton集團購併了Ingalls與Avondale廠;在2001年,諾格集團又購併了Litton集團,因此所有的聖安東尼奧級都由諾格集團承造。

首艦聖安東尼奧號於2003年7月下水,2006年1月14日正式服役,全部12艘預計在2015年左右如數成軍。值得一提的是,用來建造第五艘本級艦紐約號(USS New York LPD-21)的鋼材中,將包括在2001年9月11日被恐怖份子摧毀的紐約世貿雙塔的一段重達24ton的鋼樑。這段鋼樑原本是世貿南塔的結構之一。未來美國海軍還打算在更多同級姊妹艦上,使用來自於世貿雙塔的鋼料。

科技套用

美國“聖安東尼奧”級兩棲船塢運輸艦正安裝雷達罩美國“聖安東尼奧”級兩棲船塢運輸艦正安裝雷達罩

本級艦融合最新的建造科技,並擁有最先進的偵測、C4I(Command,Control,Communications,Computer and Intelligence)、武器等裝備,艦上的各偵測、武器系統、作戰系統、動力輪機控制等都由雷松(Raytheon)研發的船艦光纖廣域網路(fibre-optic shipboard Wide Area Network,SWAN)系統連結,可由單一操控台監控全艦一切航行、輪機、裝卸、戰鬥、損管維修等機能,大幅減輕艦上人員的工作負荷。本級艦最初預計採用類似柏克級飛彈驅逐艦的傾斜式輕質合金桅桿,但後來改成最先進的封閉式桅桿/感測器(AEM/S),呈八角形、高28.34米、最大直徑10.67米,把艦載雷達天線等大多數的探測裝置封閉在裡面。桅桿外表面採用先進的複合材料,具有波段選擇性穿透能力——本艦向外發射的電磁波的功率損失很小,敵方射來的電磁波則被偏轉,桅桿和艦載雷達等突出部分還塗有電磁波吸收材料。

艦上的海上全球指揮控制系統(MGCCS)、海軍戰術指揮支援系統(NTCSS)、JITDS聯合戰術信息系統(含16號數據鏈)等信息系統可保證它能與岸上的指揮機構、編隊內的艦艇以及登入部隊進行不間斷的信息共享。

艦體設計

該級艦的艦體結構設計不同於傳統的兩棲艦。艦的側面輪廓類似於艏樓較長的護衛艦和“阿利·伯克”級驅逐艦。艦體儘量簡化以減少結構的複雜性,除去了複雜的曲面平台段,平行中體的長度增到最大,舭部為中圓式。艦體中前部的甲板上是大型上層建築;艦體後部是船塢,上面的飛行甲板設有2個直升機和垂直/短距起降飛機起降點。這個設計與其他船塢登入艦、船塢運輸艦大體一樣,但是船體規模比“奧斯汀”級船塢運輸艦大得多,滿載排水量大了近50%;上層建築比改進型的“惠德貝島”級船塢登入艦還大。考慮到登入作戰的適應性,最大吃水基本上沒有變。艦的主尺度還考慮了通過巴拿馬運河的要求。該艦設計時注重車輛運輸,車輛甲板占據了中部甲板下的3層,面積為2360米2,因此對氣墊登入艇的運送能力受到一些影響,小於“惠德貝島”級和“黃蜂”級兩棲攻擊艦。塢艙設計與“黃蜂”級相似,但車輛甲板擴大、塢艙面積相對縮小。該級艦提高了艦船的抗衝擊性和防彈能力,加強了水密艙結構,在容易被擊中的部位預留了抗破壞餘量,提高了艦的整體生存能力。

該級艦尤其強調隱身性,在兩棲戰艦中率先採取了雷達隱身措施及先進的反探測技術,雷達反射截面只相當於1000噸以下的小型艦艇。整艘艦外觀光潔平滑,上層建築低矮,側壁向內傾斜,相交處採用圓弧過渡;外露的尾門、機庫門、起重機、海上補給柱、天線基座等都採用了減小雷達截面積的形狀。

動力系統

美國“聖安東尼奧”級兩棲船塢運輸艦美國“聖安東尼奧”級兩棲船塢運輸艦

過去美國海軍的非作戰次要艦艇都使用龐大落伍的蒸汽渦輪推進系統,而LPD17則改採較輕小、節省人力與高效率的內燃機,但是本級艦不需要高速性能,便採用較便宜的柴油機,而非第一線作戰艦艇的燃氣渦輪。本級艦的主機為四具Colt-Pielstick 2.5 STC中速渦輪增壓柴油機,電力供應則交給五具2500kw的Caterpillar Ship Service Diesel Generators (SSDG)柴油主發電機,此發電機具有自我清潔能力的過濾器。本級艦擁有高度的匿蹤造型,艦上各裝備也儘量採取隱藏式設計,大幅降低了雷達截面積,此外也致力於降低紅外線等其他訊號。

螺鏇槳採用專為“阿利·伯克”級驅逐艦開發的新型低噪聲螺鏇槳,輔機全部採用電動式,取消了輔助鍋爐等噪聲源,提高了聲隱身性。此外,還採用隔熱絕緣材料、安裝新型消磁裝置,提高了聲、磁和紅外隱身性能。

運輸能力

本艦能操作海軍陸戰隊各型航空器,包括CH-46中型運輸直昇機、CH-53重型運輸直昇機或下一代運輸主力──MV-22傾斜鏇翼機。本級艦服役後將可大幅提昇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兩棲戰力。船末段設有機庫,能容納CH-53等級的重型直升機或MV-22傾斜鏇翼機,如果是CH-46中型直昇機則可容納2架,如果是UH-1Y或AH-1Z則可容納3架;艦尾的大型飛行甲板能同時操作兩架CH-53或MV-22等級的重型鏇翼機,或者是4架CH-46或UH-1Y等級的中/輕型直昇機,必要時還可讓AV-8B等STOVL戰鬥機降落。本級艦具有三個總面積達2230平方公尺的車輛甲板、三個總容量962立方公尺的貨艙、一個容量1192立方公尺的JP5航空燃油儲存艙、一個容量達37.8立方公尺的車輛燃油儲存艙以及一個彈藥儲存艙,為登入部隊提供充分的後勤支援。艦內設有一個全通式泛水塢穴甲板,由艦尾升降閘門出入,可停放兩艘LCAC氣墊登入艇或一艘LCU通用登入艇,位於艦舯、緊鄰塢穴的部位可停放14輛新一代先進兩棲突擊載具(AAAV,現役AAV-7的後繼者)。此外,本級艦亦擁有完善的醫療設施,艦內醫院編制24名醫護人員,擁有2個開刀房、2個牙醫診療室與24個病床。

自衛防禦

自衛能力方面,LPD17擁有SSDS MK-2 Mod2船艦自衛作戰系統(Ship Self-Defense System,SSDS),可整合艦上所有的雷達與電子戰系統以統整精確的目標資料,並指揮海麻雀ESSM與RAM短程防空飛彈進行接戰,防空自衛能力較以往的兩棲艦艇大幅增加。SSDS是美國海軍第一套真正實現全分散架構的艦載戰鬥系統,此系統透過SAFENET光纖區域網路整合艦上所有防空作戰相關的偵蒐、追蹤、射控與武器系統,包括AN/SPS-48E對空搜尋雷達、AN/SPQ-9B追蹤雷達(位於前桅桿塔的頂端)、AN/SAR-8紅外線追蹤瞄準系統、AN/SLQ-32(V)2電子戰系統(其天線組位於艏艛結構兩側)、MK-36干擾火箭發射器、方陣近迫武器系統、ESSM海麻雀防空飛彈的射控系統、RAM公羊飛彈發射器、以及負責統一監控的AN/UYQ-70先進顯控台(分別為 WCC與DSC)等等;每個次系統均擁有各自的模組化網路連線單元(LAU),負責執行運算處理以及網路連線工作,如此便將全艦的自衛防空機能平均分散在各LAU內。

根據原始設計,聖安東尼奧級擁有以海麻雀ESSM與MK-31 Block 1公羊(RAM)飛彈構成的兩層式近程防空飛彈網,其中射程較遠的海麻雀ESSM短程防空飛彈以四枚裝一管的方式裝填於艦首的兩組八聯裝MK-41垂直發射器中,總共可裝填64枚;至於射程較短的公羊飛彈則是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的取代者,裝填於艦上的兩具21聯裝MK-49飛彈發射器中,其中一具位於艦橋前方左側的平台,另一具位於直昇機庫上方右側。上述兩種短程防空飛彈都是美國下一代艦隊近程防空網的主力,具有攔截超音速掠海反艦飛彈的能力。不過首艦聖安東尼奧號目前暫未配備MK-41垂直發射器,可能是考量到目前必要性不高以及節省成本。

此外,本級艦也將裝備美澳兩國最新開發的MK-53 Nulka主動式消耗性誘餌(AED)發射器。主動電子反制方面,LPD-17~21配備現役的AN/SLQ-32(V)2電子戰系統,最初預定從LPD-22起換裝美國最新研發的先進整合電子戰系統(Advanced Integrated Electronic Warfare System,AIEWS),不過此系統的研發後來遭到取消。

為了對付接近艦體的小型水面目標(例如敵方砲艇或恐怖份子的自殺快艇),LPD17配備兩門MK-46 Mod1 30mm機砲以及兩挺MK-26 Mod18 0.5吋機槍,其中兩門MK-46機砲塔分別位於艦橋前方以及直昇機庫上方左側的平台上,兩型機槍機砲分佈於左右兩舷。MK-46 Mod1的機砲乃衍生自鍊蛇(Bushmaster)-III型35mm機砲(用於陸軍M-2/3布萊德雷裝步戰車改良計畫以及海軍陸戰隊新一代AAAV兩棲登入車),安裝於雙軸穩定基座上以提高命中率,整合有具備紅外線熱影像儀/雷射標定器以及電視攝影機的光電射控儀,可由戰情中心遙控或在砲位上以人力操作。這門機砲使用30X173mm的彈藥,彈種包括一種電子引信的空炸彈藥。

網路套用

“聖安東尼奧”號是美國海軍第一艘裝備光纖全艦廣域網(SWAN)的艦艇。SWAN將全艦的各機電系統、作戰系統、感測器以及指揮控制節點的顯控台聯接在一起,在戰時可提供實時的決策信息。除此之外,該系統還能提供全艦人員的上網服務以及進行互動式訓練等,例如其中的全艦訓練系統可用於對各部門艦員的訓練,作戰部隊訓練設施可用於對海軍陸戰隊員的訓練。在艦上,每個士兵都有自己的上網賬號,在自己的鋪位上就能上網。這個目標的實現得益於光纖廣域網的上艦使用和艦員人數的大幅度減少。

作戰人員

“聖安東尼奧”號單艦成本超過18億美元。由於與人員有關的各種費用在艦艇的全壽命費用中占60%,因此,如何減少艦員也是美國海軍研究的重點。2.4萬噸級的“聖安東尼奧”號艦員編制只有369人,比最早預定的493人下降了20%,預計還可減少到361人。

綜合性能

滿載排水量25300噸,全長208.4米,艦寬31.9米,滿載吃水7.0米,主機4台中速柴油機,最大航速22節。

作戰方式

美海軍將把9艘“聖安東尼奧”級艦與5艘“塔拉瓦”級、7艘“黃蜂”級兩棲攻擊艦,8艘“惠德貝島”級船塢登入艦一起組成多個兩棲戒備大隊,構成美國海軍未來遠征打擊戰鬥群戰力投送的主要基礎,編成美國海軍“前沿部署”戰略中極為關鍵的“海上移動基地”,以滿足美國在新世紀的兩棲作戰需要。

服役

美國“聖安東尼奧”兩棲船塢登入艦美國“聖安東尼奧”兩棲船塢登入艦

LPD 17 PCU 聖安東尼奧 PCU San Antonio,1998年開工,2002年服役
LPD 18 PCU 紐奧良 PCU New Orleans,2002年開工,2004年服役
LPD 19 PCU 梅薩維德 PCU Mesa Verde,2002年開工,2004年服役
LPD 20 綠灣 Green Bay,2003年開工,2005年下水
LPD 21 紐約 New York ,2003年開工,2005年下水
LPD 22 聖地亞哥 San Diego,2004年開工,2006年下水
LPD 23 安克雷奇 Anchorage
LPD 24 阿靈頓 Arlington
LPD 25 索默塞特 Somerset

品質困擾

近年美國造艦計畫管理混亂、時程與成本失控以及監工不良等問題,深深地困擾著聖安東尼奧級的建造,使其品質大為降低。首艦聖安東尼奧號原訂建造預算約8億美元,然而實際上卻耗資18億美元,超支了10億美元之多;該艦在2005年交付美國海軍時,艦上電器、電路裝備仍存在涵蓋全艦的大量問題,包括電纜根本不通、線束綑綁不正確、電纜超載以及浸水區域電纜的外皮包紮不確實等等;雖然聖安東尼奧號在2006年12月進入美國海軍服役,但是直到2008年初都還無法有效值勤擔負任務。在2008年初,聖安東尼奧號終於進行第一次正式勤務,然而卻由於艦尾艙門受損,延遲了48小時才修復出港。在2008年8月,聖安東尼奧號加入由硫磺島號(USS Iwo Jima LHD-7)兩棲突擊艦的遠征打擊群(ESG)進入中東海域,這是聖安東尼奧號的第一次實戰部署;然而到10月底,聖安東尼奧號卻發生推進系統的潤滑油供應系統嚴重漏油的狀況,在10月31日進入巴林的美國海軍基地。美國海軍立刻派遣約30名技術人員趕赴巴林,就地為聖安東尼奧號展開維修。歷經25天的整修之後,聖安東尼奧號才在11月25日從巴林啟航,返回美國;這次整修耗資140萬美元,出問題的原因在於潤滑系統相關管路安裝、材質用料與焊接都不合格。聖安東尼奧號在巴林出糗的事件,也促使美國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等相關單位詳加檢查幾艘已完成或建造中的後續艦(LPD-18~21)的潤滑油系統,技術人員表示並沒有發現系統性的問題,然而的確存在若干焊接上的工程瑕疵。
而二號艦紐奧爾良號不僅出現與聖安東尼奧號相同的問題,甚至猶有過之,測試時發現車輛儲存區與泛水塢艙甲板的材質用料有問題,塢艙還發生鏽蝕,不合乎標準;船台甲板的風扇無法運轉,車輛甲板的艙門不能正常運作,海軍陸戰隊對於艦上的舖位安排也不滿意,認為將影響適居性和值勤效率。在最終的契約測試前,紐奧良號的主機還發生故障,導致延遲10小時才入海,測試時艦上許多通信裝備無法運作,RAM防空飛彈測試時只發射一發便失去了電力,只能重新啟動射控電腦。一位退役的美國海軍官員表示,諾格必須為聖安東尼奧級的品質問題負起最大責任,例如過度省略預防性的維修程式、空調系統維修不佳等等。除了這兩艘聖安東尼奧級之外,諾格同時期建造的馬金島號(USS Makin Island LHD-8)兩棲突擊艦也發現了嚴重的電器電路問題,被迫在2008年初宣布交艦進度延後六個月,以解決布線等問題,並由諾格承擔所需的3.6億美元額外支出。同時期一連串造艦計畫的管理不良,導致美國海軍對諾格集團大為光火。

2010年10月下旬,美國國防部頂層測試和評估官員吉爾摩在彭博社的一篇報導中表示,諾格公司建造的“聖安東尼奧”級兩棲艦“戰鬥力無效、不適合作戰,且在戰鬥環境中不具備生存能力”。
“聖安東尼奧”級兩棲運輸艦被設計用來運輸海軍陸戰隊員進行搶灘登入作戰,在灘頭處海軍陸戰隊員可以分別乘坐船隻或飛機開始作戰行動。吉爾摩表示,“聖安東尼奧”級兩棲艦隻適合在“溫和的作戰環境”中執行作戰任務。
彭博社的報導稱,吉爾摩認為“聖安東尼奧”級兩棲艦相比以往型號的艦艇來說,其船體結構“進行了改善”。但是吉爾摩在今年8月向美國國防部官員匯報時稱,“聖安東尼奧”級兩棲艦在遭受敵方武器裝備打擊時,該艦艇“關鍵設備和控制系統的可靠性差”、“對抗多種威脅時的自我防禦能力不足”以及“維持和快速恢復任務能力不足”。另外一個缺點是,該兩棲艦的反導系統存在“工程上的缺陷”。
國防部拒絕向防務新聞網站提供國防部針對這一飽受爭議的兩棲艦的生存能力做出的細節性的結論。國防部發言人謝里爾?歐文表示,“本項研究是保密的。但是我們此前曾說過,‘聖安東尼奧’級兩棲艦相比他即將替代的那一級艦艇來說更具生存能力。”
美國海軍發言人法拉利中將曾對彭博社表示“大量的修正性的行為正在進行中”。但隨後,美國海軍考特尼?西爾森中緩和了這一說法,稱“海軍正採取行動逐漸改善該級艦艇在戰鬥環境中的生存能力”,考特尼?西爾森拒絕談論具體細節。
本次調查得出的結論是基於對“聖安東尼奧”級兩棲艦最開始的研究而得出的,該項研究先在來看未免有些陳舊。西爾森表示,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評估人員曾在2007年2月和2008年12月間歇性的對“聖安東尼奧”級兩棲艦的作戰能力進行過調查,該項調查在國防部作戰測試和評估專員的監督下進行。然而歐文則表示,吉爾摩的研究結論是基於海軍的調查結果和他自己的研究結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