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長鎖農業合作社

耿長鎖農業合作社是合作化初期時在河北饒陽縣一位叫耿長鎖的人,組織創建土地合作組而文明中外的事跡。

簡介

河北饒陽縣城南偏西12公里處,有一個叫五公的村子。合作化時期,該村因耿長鎖建立的土地合作組被譽為“社會主義之花”而蜚聲中外。

詳細信息

五公村古稱敬信鄉。隋唐時期,因該村李氏家族的李敬族李德林李百藥《北齊書》的作者)、李安期、李宗臣連續五代世襲安平公,該村由此改稱五公。時光飛逝,五公村千餘年的輝煌已化為歷史雲煙。然而全國著名農業勞動模範耿長鎖和他建立的全國第一個互助組卻再一次讓五公村名揚海內外。

提起五公,不能不提到耿長鎖。耿長鎖1900年出生於五公村的一個貧苦之家。七歲下地勞動,十八歲賣身到饒陽縣城做工,飽嘗了生活的苦難和辛酸。1941年出任村幹部,帶領村民與日軍英勇鬥爭。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先後擔任五公村黨支部書記、初級社長、高級社長、五公人民公社社長、饒陽縣委副書記、衡水地區革委會副主任、河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委和省政協副主席等領導職務。耿長鎖是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是中國共產黨第八、九、十、十一屆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多次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並作為農民的代表多次出國訪問。他的職務不斷發生變化,但依然保持著莊稼人的本色,依然心向莊稼人,腳沒離開過莊稼地。

耿長鎖是在冀中抗日根據地最先回響毛主席“組織起來”的號召,成立互助組織的。1943年冀中平原遭受嚴重旱災,收穫無幾,加之日本侵略軍經常清剿“掃蕩 ”,冀中抗日根據地軍民生活異常艱難。危難之際,中共饒陽縣委回響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關於“組織起來”的號召,提出“組織起來,生產度荒”的口號。耿長鎖帶頭回響,他動員、組織五公村盧墨林、李硯田、喬萬象三戶貧農成立了土地合夥組,全組共22人,40畝地。他們在沒有牲口大車和農具不全的情況下,耿長鎖帶領土地合夥組的成員苦幹巧幹、歷盡艱辛,為了粉碎敵人的搶糧企圖,採取快收、快打的方法,第一年就獲得了豐收,畝產量超過了一般中農戶。他們還利用農閒之機開展起打繩作業,為全縣“組織起來,生產度荒”樹立了榜樣。他們的行動,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戰爭,使五公村成為冀中平原上的紅色堡壘村,他所建立的土地合作組被譽為“冀中花開第一枝”。

此後,合夥組也遂之擴大到17戶,並更名為農業合夥組,他們成立了代表會,制定了合夥組的章程。按章程規定:組建合夥組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加生產,解決大家的困難,做到人人有飯吃、有衣穿、有活乾,共同發展。各戶所有土地由合夥組共同經營,地權歸原主所有。實行男女同工同酬,所產糧食及其他收入,除提10%作公積金,其餘按人6地4分配。入組自願,退組自由。年滿結賬後退組,可照數分配,但公積金不分;中途退組,贏餘不分,如有虧損,應補足應分擔的虧空方可退組;組員犯嚴重錯誤,經教育不改被開除者,按半途退組處理。有願意加入者,須經兩個組員介紹,代表會同意才可入組;入組後應交納一部分牲畜農具費(貧者可免),就可享有與老組員同等的權利。這在冀中解放區首創了互助合作的經營管理的模式,顯示了“組織起來”的巨大威力,在冀中解放區樹立了一面旗幟。

1951年春,這個農業合夥組改名為“耿長鎖農業生產合作社”,由17戶發展到18戶,共82人,土地288畝,騾子7頭,馬1匹,大車3輛,一般農具齊全。1950年11月28日《河北日報》以“耿長鎖領導的農業合作小組”為題,介紹了他們的經驗。1951年10月,河北省勞動模範代表大會介紹了耿長鎖農業合作社的經驗,成為全省辦社的先進典型和榜樣。1952年11月8日,耿長鎖農業合作社成立大社,入社農戶401戶(全村共425戶),從此五公村成為全國合作化的一面旗幟。1953年12月耿長鎖農業合作社被河北省委、省政府譽為“社會主義之花”。

幾十年來,耿長鎖帶領勤勞的五公村人艱苦創業,創造了許許多多驕人的業績。他們率先解決了溫飽問題,接著又在農業機械化和農業現代化道路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953年國營河北省第一農業機械拖拉機站在五公村成立,配有拖拉機3台。五公村在農業機械化方面在全省率先邁出第一步。1954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在五公村攝製了紀錄片《走向康莊大道》。之後,他們又戰荒丘、改鹽鹼、打水井、種果樹、辦副業、辦工廠,使得五公村日益走向富裕,耿長鎖成為那個時代農業戰線的一個傑出代表,五公村也伴隨著他的名字紅遍大江南北。李先念、陳永貴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到五公村視察指導工作,五公村經常接待來自國內外的參觀、學習的代表。

紅色尋蹤

1985年,在耿長鎖同志逝世後,五公村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嘔心瀝血,一心一意為老百姓貢獻了畢生精力的老書記,在五公村建起了耿長鎖紀念館,紀念館長60米,寬12米,共720平方米,分為六個部分。從“苦難的童年”到最後的榮譽,全面展示了這位老勞模光輝的一生。五公人民還為耿長鎖雕刻了大理石半身塑像,最近,他們又鑄造了一尊耿長鎖的半身銅製雕像,收集了耿長鎖同志的生平事跡畫200多幅,照片100多幅,實物多件,並製作了五公村的沙盤,撰寫了五公村發展史,作為對黨員進行黨史教育的內容。目前,饒陽縣委把這裡作為全縣黨史教育的基地。

目前,五公村已變為饒陽縣五公鎮的鎮區,肅衡公路和京九鐵路穿鎮而過,距石黃高速公路僅有10分鐘的車程,交通十分便利。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前來瞻仰緬懷耿長鎖事跡的遊人逐年增多,影響也越來越大,耿長鎖紀念館成為對青少年進行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成為對黨員教育的重要資源。

旅遊嚮導:饒陽是河北省著名的設施菜生產和繁育基地,又是內畫水晶球、骨雕、銅鑄工藝品和樂器的生產基地,旅遊紀念品種類十分豐富。這裡的旅遊紀念品極具地方特色,貨真價實,是不可多得工藝品和收藏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