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英[詞語釋義]

耆英[詞語釋義]

耆英,漢語辭彙。 拼音:qí yīng 釋義:對高年碩德者之稱 人名:亦是中國近代史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者。

詞目

耆英

拼音

qí yīng

注音

ㄑㄧˊ ㄧㄥ

出處與詳解

為高年碩德者之稱。

1、唐·司空圖《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賓筵備禮,耆英盡綴於詞林;將略求材,劍戟自森於武庫。”

2、宋·辛棄疾《江神子·和李能伯韻呈趙晉臣》詞:“看長生,奉嚴宸;且把風流、水北畫耆英。”

3、宋 陳若水《沁園春(壽游侍郎)》:某恭審某官受天異稟,間世篤生。光輔三朝,偉甚忠清之節;退發一壑,粹然恬淡之風。帝眷耆英,神綏福祉。

4、明·方孝孺《休日奉陪蜀府諸公宴集》詩:“羣公盡耆英,過從殊恨晚。”

5、《邵氏聞見錄》卷十。“乃集洛中公卿大夫年德高者為耆英會。”

辭彙典源

《邵氏聞見錄》卷十

元豐五年,文潞公以太尉留守西都,時富韓公以司徒致仕,潞公慕唐白樂天九老會,乃集洛中公卿大夫年德高者為耆英會。以洛中風俗尚齒不尚官,就資勝院建大廈曰耆英堂,命閩人鄭奐繪像其中。時富韓公年七十九,文潞公與司封郎中席汝言皆七十七,朝議大夫王尚恭年七十六,太常少卿趙丙、秘書監劉幾、衛州防禦使馮行已皆年七十五,天章閣待制楚建中、朝議大夫王慎言皆七十二,太中大夫張問、龍圖閣直學士張燾皆年七十。時宣徽使王拱辰留守北京,貽書潞公,願預其會,年七十一。獨司馬溫公年未七十,潞公素重其人,用唐九老狄兼故事,請入會。溫公辭以晚進,不敢班富、文二公之後。潞公不從,令鄭奐自幕後傳溫公像,又至北京傳王公像,於是預其會者凡十三人。潞公以地主攜妓樂就富公宅作第一會。至富公會,送羊酒不出;余皆次為會。洛陽多名園古,有水竹林亭之勝,諸老鬚眉皓白,衣冠甚偉,每宴集,都人隨觀之。

相關閱讀

文彥博的祖先出於春秋時期齊國陳公子完,歷仁、英、神、哲四朝,任將相50年,執政於國家承平之時,史稱:“公忠直亮,臨事果斷,皆有大臣之風,至和以來,共定大計,功成退居,朝野倚重。”

文彥博,生於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卒於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字寬夫,汾州介休(分屬山西)人,北宋時期政治家。

人名

愛新覺羅·耆英(1787-1858年)字介春,隸滿洲正藍旗,多羅勇壯貝勒穆爾哈齊六世孫,嘉慶朝東閣大學士祿康之子。清朝宗室,大臣。耆英以蔭生授宗人府主事,遷理事官,歷官內閣學士、護軍統領、內務府大臣、禮部、戶部尚書、欽差大臣兼兩廣總督、文淵閣大學士。後因欺謾之跡,為王大臣論劾,鹹豐帝賜自盡。

伊里布和耆英,是中國近代史上首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簽訂的中方代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