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河上公章句

老子河上公章句

《老子河上公章句》舊題西漢河上公作,東漢時期解老之作,是解老之作中最著名的版本之一。它吸取當時哲學、醫學和養生學的成果,著重從養生角度解老,同時闡發治國之道,主張通過自身修煉而長生不老,是道家思想向道教理論過渡的一個重要標誌。《正統道藏》本為四卷,收入洞神部玉訣類。

簡介

《老子河上公章句》舊題西漢河上公作。《正統道藏》本為四卷,收入洞神部玉訣類。河上公不知何許人。《史記》提

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河上公章句

到河上丈人。皇甫謐高士傳》云:河上丈人,不知何國人,自隱姓名,居河之湄,著老子章句,號河上丈人,亦稱河上公。葛玄《河上公注老子序》也說莫知其姓名,漢文帝時結草為庵於河之濱,常讀老子《道德經》。文帝好老子之言,有所不解數句,遣使問之,公曰:道尊德貴非可遙問。帝即駕從詣之,河上公即授素書《老子道德經章句》二卷。但葛玄此說後世學者頗不以為然。

相關考據

關於《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時代及其作者,眾說紛紜,大致有西漢、東漢、魏晉諸說。贊同東漢說的認為,它產生於《老子想爾注》之前,其中有後世道流增飾之處。河上注中糅有儒家思想,如注“聖人常善救人”時,稱“聖人所以常教人忠孝,欲以救人性命”(二十七章)。為此有人認為作者系方士化的儒生。
在眾多的《道德經》舊本中,河上公本和王弼本流傳最廣。近人朱謙之認為:王本屬文人系統,一般為學者推崇;河上本近民間系統,文句簡古。河上本與王本比較,以河上本為優。河上本自身也有不同。據李道純稱:有河上公解注,有二家全解,有章句白本,三本中以章句白本理長。朱謙之又說注本有北方傳本與南方傳本的不同。北方本以敦煌發現的六朝唐寫本為代表,即敦煌本;南方本則以日本奈良聖語藏鎌倉舊抄卷子殘本及東北大學教授武內義雄所藏室町時代抄本為代表。北方本優於南方本。

特色

河上公注本文字簡明,清晰精確,有相當濃厚的養生思想,反映了東漢社會尚黃老神仙的思潮。注中反覆講“自愛其身,以寶精氣”(七十二章);“治身者當愛精氣而不放逸”(五十九章);“深藏其氣,固守其精,使無漏泄”,“深根固蒂者,乃長生久視之道”(同上);“愛精重施,髓滿骨強”(一章),“人能自節養,不失其所受天之精氣,則可以久”(三十三章);特彆強調了寶精愛氣在養生中的重要地位。河上注本還以“去六情”、“損情去欲”作為養生的一個重要條件。認為:得道之人,損情去欲,五內清靜,至於虛極(六十章);治身當除情去欲,使五藏空虛,神乃歸之(十一章);情慾斷絕,德與道合,就能無所不施,無所不為(四十八章);除情去欲,守中和,就是知道要之門戶(一章)。河上注將治身與治國相結合,主張身國同一。以人君作為養生之道的施教對象,把養生之道和人君的南面術聯繫起來。它說,治身者愛氣則身全,治國者愛民則國安(十章);聖人治國與治身相同(三章);效法道的無為,治身則有益精神,治國則有益萬民(四十三章);人能知止足,則福祿在己,治身神不勞,治國民不擾(四十四章);治國煩則下亂,治身煩則精散(六十章);治國當愛民財,不為奢泰,治身當愛精氣,不放逸(五十九章)。把治身的原則推而廣之,擴充到治國當中,則國無不治;反過來說,把治國的道理運用於治身,則身無不治。身與國是相通的,清靜無為、知足儉嗇是二者共同的原則。這是對老子原有思想的發揮,後世道教徒解老時也繼承了這一觀點。河上注中多有神仙思想,如注“穀神不死”稱:谷,養也。人能養神則不死(六章)。注“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稱:使吾無有身體,得道自然,輕舉升雲,出入無間,與道通神,當有何患(十三章)。反映了東漢黃老思想的特徵。
關於“道”,河上注認為是混沌未分的元氣,它無形無音無匹雙,存在於天地之前,混沌而生成萬物。道始生者為一,一生二即一生陰陽,二生三即陰陽生和清濁三氣,分為天地人,三生萬物即天地人共生萬物。道散而為神明,流為日月,分為五行。這就是河上注的宇宙化生論。它把道分為經術政教之道和自然長生之道,說道神通廣大,通行天地,無所不入,在陽不焦,托陰不腐,無不貫穿,沒有危殆,並將道人格化,賦予其意志力和思維能力。
總之,河上注是東漢方術之士的解老之作,它吸取當時哲學、醫學和養生學的成果,著重從養生角度解老,同時闡發治國之道,主張通過自身修煉而長生不老,是道家思想向道教理論過渡的一個重要標誌。其思想多為後世道教繼承發揚,唐時《傳授經戒儀注訣》規定它為道教傳授的主要經書之一。河上本通行於道教中,為道士廣泛使用,不少道士解老都以它為底本。至今一些學者認為,河上注本有的地方勝過了王弼注本,保存不少精義,可與王注並行,取長補短。它對老子思想,漢代黃老思想和早期道教思想的研究具有參考價值,在版本學上也有其重要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