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公》

《河上公》

河上公亦稱“河上丈人”,河上真人,齊地琅琊一帶方士,黃老哲學的集大成者,黃老道的開山祖師。

介紹

河上公可謂是歷史上真正的隱士,其為老子作注的《河上公章句》成書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大,但是其姓名生地無人能知。《神仙傳》載:“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
河上公修仙得道之處在琅琊 (今日照) 天台山。對此,東晉葛洪在《嵇中散孤館遇神》中說:“紀年曰:東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鰲背負之山也,浮游海內,不紀經年。惟女媧斬鰲足而立四極,見仙山無著,乃移於琅琊之濱。後河上公丈人者登山悟道,授徒升仙,仙道始播焉。有嵇康者,師黃老,尚玄學,精於笛,妙於琴,善音律,好仙神。是年嘗游天台,觀東海日出,賞仙山勝景,訪太公故地,瞻仙祖遺蹤,見安期先生石屋尚在,河上公坐痕猶存”。日照狀元張行簡在文中也對此有所記載:“念我日照,雖偏居海隅,卻享有琅琊之名,天台之勝,背依泰沂,懷抱東海,更兼仙山飄渺,河流縱橫,自古為日神祭祀之地,黃老成仙之鄉。河上公、安期生、于吉、葛玄等在此悟道授徒,秦皇漢武到此尋仙訪道,可謂盛極一時也”。張行簡還寫到:“日照之名,始於元佑。祖曰:天台山有河上公丈人題字云:“ 雲自天出天然奇石天下無,日照台前台後勝景台上有”,“日照”之名蓋出於此,謂之“海上日出,曙光先照”之地是也”。天台山有深厚的女巫崇拜,狐仙崇拜和神仙崇拜遺蹟。女巫谷中有女巫與狐仙之墓,有世上罕見的積石墓與石室聯體,人鬼同居的建築。山上有仙人台,仙人居舊址,安期祠(秦始皇立)遺址,仙人講經台,煉丹爐,仙鶴台,仙人搗藥石臼等遺蹟,是河上公悟道之處,安期生成仙之所。有曲陽澗,澗中有曲陽泉,是三國時神仙于吉得道成仙之地。有秦皇漢武望仙台, 是古人瘋狂追求長生不老的歷史見證。
河上公的最主要貢獻是為老子的《道德經》作注。
《道德經》,原稱《老子》,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常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說。其實哲學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一樣的。《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時,前面所說的哲學,並不能涵括《道德經》(修身立命、治國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成為中國歷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漢初的治國方略,在經濟上可以緩解人民的壓力,對早期中國的穩定起到過一定作用。
歷史上《道德經》注者如雲,甚至有幾位皇帝都為其作注。“從《老子五千文》到《道德真經》”一文說: “從戰國末年,喜黃老刑名之學的韓非撰《解老》,《喻老》,河上丈人者流用神仙家觀點解釋《老子》開始,歷代注家不絕,各以自己的主觀見解來解釋和闡發《道德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取捨之間,互有同異”。其中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是由河上公作注的道德真經注,又名《河上公章句》,亦稱《道德經章句》,為最古的《道德經》注本。
河上公最出名的弟子是北極真人安期生。《史記•樂毅列傳》太史公曰:“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巨公,樂巨公教蓋公,蓋公教於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根據其傳承系統,自河上丈人凡六傳至漢初曹參。據此,當生於戰國時代,其傳承體系亦出自齊地黃老學者。
傳說秦漢之間,河上公曾到西安一帶隱居,被漢文帝奉為上仙。葛洪的祖父葛玄在《道德經序》中稱:“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漢孝文皇帝時,結草庵於河之濱,常讀老子《道德經》。文帝好老子之言,詔命諸王公大臣危b牧二千石朝直眾官,皆令誦之。有所不解數句,天下莫能通者。聞侍郎說河上公誦《老子》,乃遣詔使齎所不了義問之。公曰,道尊德貴,非可遙問也。文帝即駕從詣之。帝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城中有四大,王居其一也。子雖有道。猶朕民也……須臾,河上公即拊掌坐躍,冉冉在虛空之中,如雲之升,去地百餘丈,而上玄虛…… 帝乃悟,知是神人”。後來葛洪在《神仙傳》載:“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漢孝文帝時結草為庵於河之濱,常讀老子《道德經》。時文帝好老子之道,詔命諸王公大臣、州牧、在朝卿士,皆令誦之,不通老子經者不得升朝。帝於經中有疑義,人莫能通。侍郎裴楷奏云:‘州河上有人誦《老子》。’即遣詔使齎所疑義問之。 ” 公曰:“道尊德貴,非可遙問也。”帝即賀(駕)幸詣之,公在庵中不出,帝使人謂之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民。域中四大,而王居其一。子雖有道,猶朕民也。不能自屈,何乃高乎?朕能使民還篤都”須臾,公即拊掌坐躍,冉冉在空虛之中,去地百餘尺而止於虛空。良久,俯而答曰:“余上不至於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之有焉!君宜能令余還篤賤乎?”帝大驚悟,知是神人,方下輦稽首禮謝曰:“朕以不能忝承先業,才小任大,憂於不堪,而志奉道德,直以暗昧,多所不了。唯願道君垂愍,有以教之。” 河上公即授素書《老子道德章句》二卷,謂帝曰:“熟研究之,所疑自解。余著此經以來千七百餘年,凡傳三人,連子四矣。勿示非人!”帝即跪受經。言畢,失公所在。遂於西山築台望之,不復見矣”。 據說漢文帝開闢的文景之治與河上公的教誨有很大關係。
河上公是黃老哲學,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作為東方沿海一帶著名的方士,河上公與學生安期生將黃老哲學與燕齊之地神仙學說相結合,開創了方仙道文化,也為道教的誕生在思想體系上奠定了基礎,因此在道家,方仙道,道教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同時也受到歷代文人墨客的推崇。僅舉幾例:
《經河上公廟》
唐:李隆基
昔聞有耆叟,河上獨遺榮。跡與塵囂隔,心將道德並。
詎以天地累,寧為寵辱驚。矯然翔寥廓,如何屈堅貞。
玄玄妙門啟,肅肅祠宇清。冥漠無先後,那能紀姓名。
《河上公》
唐 張說
尊師厭塵去,精魄知何明。形氣不復生,弟子空傷情。
濟北神如在,淮南藥未成。共期終莫遂,寥落兩無成。
《高士詠•河上公》
唐 吳筠
邈邈河上叟,無名契虛沖。靈關暢玄旨,萬乘趨道風。
寵辱不可累,飄然在雲空。獨與造化友,誰能測無窮。
唐末五代天台山道士王松年的《仙苑編珠》共記神仙在三百人之上,同時還留有《天台山懷古六首》其中一首就是為河上公而作:

太陽神石太陽神石
其一 河上真人丈人公
天台頑石念真經,琅琊古柏頌黃庭。
仙人坐痕依稀辯,猶憶丈人河上公。
其二 北極真人安期生
仙台仙山見神蹤,仙爐仙居映碧空。
又聞海上傳鶴戾,卻是蓬萊千歲翁。
天台月色天台月色
其三 太平真人于吉
曲陽澗內紫氣生,天台山中雲霧涌。
蓬萊仙境此最佳,於翁不該過江東。
其四 天台望月
海上圓月懸半空,萬里山川一照明。
遙問吳生近若何,南山伐桂正修行。
天台日出天台日出
其五 天台日出
朱盆銀浪躍海東,紫霞萬片滿天紅。
忽聞谷中仙樂起,卻是女巫祀神靈。
其六 太陽神石
女媧鍊石補蒼穹, 天台高處落飛英。
滄海桑田幾變幻,搖搖欲墜總不傾。
閱盡琅琊無限事,盡在寂廖不言中。
幸得神仙常相伴,亂雲飛渡自從容。
日照天台山上留有一幅對聯:“師承黃老注道德真經四海未知隱士大名,授徒安期悟不死神功天台永駐真人仙蹤”,也許是對河上公一生的總結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