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御書院

翰林御書院是宋官署名。掌皇帝所作詩文與墨跡,並供奉筆札圖籍。勾當官以內侍充任。

書院簡介

宋官署名,簡稱御書院。掌皇帝所作詩文與墨跡,並供奉筆札圖籍。勾當官以內侍充任。建炎三年(1129)廢。紹興十六年(1146)復置。
唐代有集賢殿御書院;宋代有翰林御書院 ,歸屬內侍省系統 ,省稱御書院。關於宋代御書院的設定初衷及職能、 編制 , 《玉海》 卷一六八 “太平興國御書院” 有一概括性的記載:唐有集賢殿御書院。皇朝太宗留意筆札 ,即位之後 ,募求善書 ,許自言於公車 ,置御書院 ,以王著為祗候,遷翰林侍書。太平興國中 ,選善書者七人為御書院祗候 ,自是書詔筆體一變 ,人用傳寶 ,遠追唐室矣。院在崇政殿東北橫門外 ,內侍掌之 ,有御書待詔、 祗候。後遷臨華門北 ,又遷拱宸門閭闔門內北城下。

作用

據此 ,御書院的建立主要是為太宗御書草詔服務。初為御書祗候的王著系蜀人 , “善草隸 ,獨步一時”,為當時著名書法家 ,旋遷翰林侍書 ,又遷著作郎。 “時呂文仲為翰林侍讀 ,與著更宿禁中。太宗每歲九月後 ,至暮夜 ,即召宿直侍書及待詔書藝於內東門北偏小殿內 ,張燭令對御書字 ,或問以外事 ,常以至乙夜而罷。 ”爾後 ,御書院成為 “掌御製御書及供奉筆札圖籍之事” 的專門機構,並成為收藏曆代書法墨跡尤其是太宗御書御製及其他圖書的重要處所。如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 ,在為太宗御製御書整理編目的基礎上 ,將太宗御書 《贊後法帖》 12 卷 , 《小字法帖》 1 卷 ,草書故事簇子七軸等共56 捲軸 ,刻石御書院。另太宗的墨跡雜書 ,太宗御製御書墨跡凡 13 522 捲軸及墨跡雜書扇 36 柄 , “分藏於龍圖閣、 太清樓、 秘閣、 御書院” 。又據 《玉海》 卷二八 “祥符太宗御製御書目錄” 條載:太宗御集四十卷、 目一卷 , 《朱邸集》 十卷、 目一卷 , 《至理動懷篇》 一卷 , 《文明政化》 十卷 ,《逍遙詠》 十卷, 《緣識》 五卷 , 《秘藏詮》 三十卷 , 《禪樞要》 三卷 , 《蓮花心輪迴文偈頌》 二十五卷 ,《心輪圖》 一卷, 《注金剛經疏宣演》 六卷 , 《迴文詩》 四卷 , 《君臣賡載集》 三十卷、 目二卷 , 《棋譜圖》 三卷, 《琴譜》 二卷 , 《九弦琴譜》 二十五卷、 《五弦阮譜》 十七卷。凡百一十九部 ,總二百一十八卷。龍(圖)閣、 太清樓、 御書院、 秘閣各藏一部。副本二千一百四十八部 ,總萬四千五百八十六卷。文集中錄出歌詩文賦別行 ,總千四十四卷 ,分藏於龍圖閣、 御書院。 《至理動懷篇》 至 《惠化行》 並文集中錄出別行 , 《十二願》 至 《百官曆子序》 刻板於御書院。 《心輪圖》 、 《大言賦》 並錄出別行。 《筆法歌》 至 《日行誡》 刻石於御書院 。據上引 《宋會要輯稿》 與 《玉海》 的這兩則詳細記載 ,御書院是與龍圖閣、 太清樓有同等地位的重要皇室專門藏書機構 ,以收藏太宗的遺書、 墨跡、 石刻為主 ,同時也收藏太宗的文集及其他圖書。仁宗朝 ,御書院又增加供奉真宗御製御書 ,並成為君主與皇室成員、 大臣觀覽太宗御製御書、 墨跡的又一處所。元豐改官制後,御書院更名為書藝局 ,此後或廢或復。大約在北宋宣和間 ,又恢復御書院之名;南宋建炎三年(1129) , “又罷御書院”;紹興十六年(1146)十一月 ,復置御書院 ,仍隸翰林院;次年四月 , “於皇城宮門裡資善堂後 ,修蓋置司去處”;但至紹興三十年(1160) ,詔罷御書院後,至南宋滅亡 ,未見有再恢復的記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