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天祜

翁天祜,清光緒12年(1886)丙戌科進士,是“百載商埠”汕尾東社出類拔萃、名噪一時的才子,官授福建浦城縣知縣,後為福建補用知府。

軼聞

吟詩明志

翁天祜年幼時聰穎好學,十三歲能誦《十三經》。臨習顏楷,既有顏體之沉雄渾厚,又能超脫其巢臼,揉合各派形成個人風格。
有一次舉人黃漢宗來訪,對翁天祜的書法大為讚賞,撫摸著他的頭憐愛地對翁天祜的父親說:“賢侄日後必定大有作為。”小天祜聽後,立即隨口應以一詩,詩曰:“小小青松未出欄,枝枝葉葉耐霜寒,而今正可低頭看,他日參天仰面難。”詩中道出了自己的雄心壯志和遠大理想。果然,經過刻苦攻讀,翁天祜終於在清光緒五年(1879)已卯科中舉,後在光緒12年(1886)丙戌科中進士。被授閩省建寧府浦城知縣,後調泉州府同安知縣,官至福建補用知府。翁天祜一生為官清廉,在當地政績昭著,深為福建同安一帶百姓所稱道。

巧題絹扇

有一天,鄉郊後徑約長托人在外地買回一把價錢不菲的絹扇,扇正面繪有一老叟倒騎牛背,悠閒地橫吹著短笛,在夕陽西下、暮鴉歸林時分涉水過溪。美中不足的是,此扇有畫無詩。約長在鄉親們的指點下,慕名前往汕尾東社花井向翁天祜進士索墨求題。
約長興致勃勃地來到了花井翁進士宅第,由於事前未曾有約,翁天祜這天正和一班鄉紳們飲茶談論一件要緊的事,約長自知無約不敢打斷談興,只好呆在一邊靜候。翁進士見約長突然造訪,便起身問其有何貴幹。約長便把來意說明,翁進士因為有事要商討,正忙著,對約長道:“我很忙,還是另請高明吧!”約長為了不虛此行,唯恐進士爺托諉而再三懇求道:“隨便題些吧。”為了不讓約長掃興而歸,翁進士喚家人端上筆墨,眾人見他不假思索地在約長的絹扇上揮毫寫上了“五六工上尺”五個字,便擱下筆繼續與鄉紳們的談論。約長以為題好了,趨前一看,糟糕!花了這么多的錢銀托人從外地買回的這把好扇,進士爺你今天就這樣給我題了一行詩不成詩、句不似句的文字,看後哭笑不得,老半天不高興。眾鄉紳亦一時不解地看著翁天祜的臉。正當大家犯愁不解的時候,只見翁天祜再起身提筆笑了笑在“五六工上尺”句子前略補幾行,此時,眾鄉紳和約長便齊聲喝彩,拍案叫絕。原來翁天祜所題的是一首繪聲繪色的五絕:“騎牛踏浪花,驚動老人家。牛背吹玉笛,五六工上尺。”何謂“五六工上尺”呢?相當於“宮商角征羽”五音,亦即工尺譜,一種古樂譜,相當於今天的“簡譜”或“五線譜”,也就是民間戲班所謂的記譜“呼留公仙查”罷了。

續聯酒樓

清末民初,汕尾港已成為明清以來一個重要貿易口岸,內通海城、公平、可塘等城鎮,連線廣惠潮梅四州,通過珠江、東江、韓江、榕江等水陸通道,其經濟輻射範圍遠及閩、贛、湘山區,外通香港、澳門、東南亞。市面繁榮景況,素有“小香港”美名。在汕尾港經商的大戶有許多是潮籍、廣府籍和客家籍人,他們有的開設帶有茶座的酒樓,頗為客人所青睞。據說,清末,汕尾港有一“美成”酒樓開張,酒樓商家為了提高知名度,特地請文人為酒樓擬出“美酒留春邀客醉”的上聯(出句),面向社會重賞徵求下聯(對句)。一時應徵者極眾,經精心挑選,最後,以汕尾東社翁天祜進士的佳句“成湯消夏為君昏”入選。翁進士的下聯非常巧妙地嵌入酒樓名“美成”,並以“成湯”的歷史典故,語意雙關,全聯渾然一體,對仗工整,詞意貼切得體深為眾人讚賞。成湯——既指煮成菜肉之湯,又兼指商朝開國之君的“成湯”。以此使“為君昏”合情合理,與出句“邀客醉”對得天衣無縫,實屬佳作。

匾諷戲班

清末光緒年間,海豐縣有一戲班,雅號叫“安東戲班”。該班成員自班主到藝員大多數是骨瘦如柴的“癮君子”。每逢演出,不是呵欠連天就是無精打采,或者信口胡謅張冠李戴。
有一次,該戲班到汕尾港演出,觀眾厭惡其行為,台下噓聲四起倒彩不迭。演出後班主竟厚著臉皮攜禮前往東社拜見花井翁天祜進士。進士心領神會:此公無事不登三寶殿,必為索求墨寶而至也。果然,班主希望借翁進士的名望為該戲班題匾歌功,以茲沖淡狼籍的聲名。
翁進士一生憎厭不端行為,為不失禮節,腦筋一轉、計上心來,欣然命筆一揮而就。頃刻四個蒼潤凝練古樸稚拙的何體躍然紙上:“案蘭獨魁”。班主眉飛色舞喜不自勝,但不知何解。原來,案蘭獨魁者,讚譽溢美之辭也。乃吹捧該戲班如案頭蘭蕙獨占花魁。班主大喜過望捧上酬銀點頭哈腰而退。班主立即請人裝裱懸掛於戲館客廳中央,逢人便吹,好不得意洋洋。
安東戲班聲名狼藉,人所皆知,何以進士爺題此言過其實之橫匾?人們百思不得其解。此事傳到舉人黃漢宗耳里,他也很納悶,便親往戲館看個究竟。不看不知道,一看不禁啞然失笑拍案叫絕:“妙、妙、妙,妙極矣哉!”原來“案蘭獨魁”四個字以濃淡墨所書成,濃墨所含四字乃“安東狗鬼”也!“案蘭獨魁”之中間 “蘭”、“獨” 兩字一定要用繁體字,否則“東狗”二字則無處藏身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