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達多步兵戰車

義大利達多步兵戰車

義大利達多步兵戰車是擁有精湛設計和優良性能的步兵戰車。達多以及在其之前服役的C1坦克和B1坦克殲擊車,使義大利陸軍的裝甲武器在很短時間內摘掉了陳舊落後的帽子,一躍成為擁有世界一流裝甲車輛的陸軍,其厚積薄發的力量讓人刮目相看。

戰車簡介

義大利達多步兵戰車是擁有精湛設計和優良性能的步兵戰車。達多以及在其之前服役的C1坦克和B1坦克殲擊車,使義大利陸軍的裝甲武器在很短時間內摘掉了陳舊落後的帽子,一躍成為擁有世界一流裝甲車輛的陸軍,其厚積薄發的力量讓人刮目相看。

研製背景

義大利達多步兵戰車義大利達多步兵戰車

相比於美、英、德等西方已開發國家來說,義大利武器研製方面顯得不太張揚,而且其主戰武器的裝備型號也不多,更新換代也顯得比其他國家慢半拍,這點在坦克和裝甲車輛上表現的尤為突出。如最具代表性的第三代主戰坦克——德國豹II從1979年10月就開始裝備部隊,迄今已經發展到了豹IIA6型;而義大利的第三代主戰坦克——C1公羊到90年代初才開始裝備義大利陸軍。

對於坦克的搭檔——履帶式步兵戰車的研製,義大利動作就更晚。義大利仍在按原計畫生產VCC-1裝甲車,並將其作為義大利陸軍的主力裝甲車輛。VCC-1是美國M113A1裝甲車的義大利版本。VCC-1從1960年起開始生產,到1985年停止生產,總產量約4000輛左右,其中義大利陸軍裝備562輛;在其基礎上義大利還研製了VCC-2裝甲車。由於VCC-1/2是按裝甲輸送車設計的,作戰時只要將人員和物資輸送到戰場就行了,因此其越野能力較差,難以跟上坦克的速度進行伴隨戰鬥,相比之下,德、英、美等國專門設計的“坦克伴侶”步兵戰車完全可以滿足伴隨坦克作戰的要求。由此可見,VCC-1/2隻能算是M113A1裝甲輸送車的一種性能增強型裝甲車而已。

到70年代後,隨著美國“尼克森主義”的出台,美國急於減輕自己對歐洲防務的負擔,開始削減駐歐美軍人數,並鼓動盟國來分擔美國的責任。美國的舉動使義大利感到了壓力,開始重新評估和論證自己的陸軍裝備發展問題,新型步兵戰車的設計決定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做出的。 

研製概況

(1)80年代初,義大利提出了雄心勃勃的陸軍主戰裝備發展計畫,宣稱要在90年代為義大利陸軍換裝世界最先進的坦克和裝甲車輛。這個發展計畫共包括4種車型,分別是:VCC-80步兵戰車C1公羊主戰坦克B1半人馬座坦克殲擊車和美洲獅多用途輕型車輛。

(2)在1982年2月,義大利軍方就與奧托·梅萊拉(OTO Melara)和依維柯·菲亞特(IVECO FIAT)兩家公司簽訂了5年的研製契約(其中包括生產3輛樣車),讓這兩家公司為義大利陸軍研製和生產VCC-80新型步兵戰車,以取代性能落後的VCC-1/2步兵戰車;而其餘3項研製契約都是在1984年簽訂的。在這4種車型中,VCC-80計畫實施最早,完成卻最晚;而且其發展過程也頗為坎坷,最終完成的也並非是原來設計的VCC-80,而是經過修改後的達多(意譯為標槍)HITFIST步兵戰車。整個VCC-80的發展過程用俗話來說就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3)VCC-80最初的研製進度還是比較快的,到1985年時就生產出了兩輛樣車。這是因為研製者之一的奧托·梅萊拉公司除有為義大利陸軍研製和生產VCC-1/2裝甲車積累的設計經驗外,還曾自行投資研製了OTOC-13裝甲車(該車可裝備20、25甚至60毫米口徑火炮的雙人炮塔,動力採用艾索達·芙拉西公司的360馬力6缸柴油機)樣車,後來又與德國的克虜伯·馬克公司合作將其發展成了AV-90戰車,因此在新型步兵戰車的研製上有著紮實而雄厚的技術實力。VCC-80的另一個研製者依維柯·菲亞特是世界著名的輪式車輛研製和生產商,雖然設計履帶式車輛不是其強項,但其在發動機、懸掛系統、車輛總體布置上的技術實力是絕對不可小視的。在設計樣車的同時,兩家公司對未來的生產安排也進行了合理分工,以充分發揮各自的技術優勢,其中奧托·梅萊拉公司負責生產武器系統、火控系統、炮塔、光學系統和履帶式底盤,而依維柯·菲亞特公司負責生產發動機、懸掛系統、履帶等。

(4)原先製造的兩輛樣車在1985-1988年間一直在進行各種試驗,但由於義大利陸軍對其評估遲遲不能做出,並且不同奧托·梅萊拉和依維柯·菲亞特公司簽訂購買契約,導致此後VCC-80的研製進度一直很緩慢,其第三輛樣車直到1988年才生產出來由義大利軍方進行野外鑑定試驗。

(5)在蘇聯解體後,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義大利感到原來構想的作戰對象消失,因此開始對原先的裝備計畫進行調整。在這種情況下,VCC-80的研製進度就更慢了,最終由於研製經費短缺VCC-80計畫被迫停止。直到90年代中期,義大利認為VCC-1/2實在老舊需要更換時,新型步兵戰車的研製才得以進行,但不再是VCC-80步兵戰車的復活,而是在VCC-80基礎上進行了很多修改後的發展型,並命名為達多HITFIST。

(6)由於有以前的研製基礎,再加上有些要求比VCC-80降低了,所以達多研製進度比較快,而且義大利陸軍經過測試後對其性能表示滿意。1998年,義大利陸軍訂購了200輛達多步兵戰車,首批生產型從2002年5月開始交付義大利陸軍,此時據當初開始研製的時間整整過去了20年,可謂歷經風雨,終見彩虹;預計到今年底所有200輛的生產契約將全部完成。

技術性能

外觀概述

義大利達多步兵戰車義大利達多步兵戰車

達多步兵戰車車體長6.70米、寬2.98米、高2.64米(至炮塔頂),戰鬥全重21.7噸。與原先的VCC-80步兵戰車相比,重量增加了2噸多,說明其防護能力有了很大增強。達多的車體及炮塔由5083和7020型鋁合金裝甲板焊接而成,同時在車體前部及兩側採用了高硬度鋼裝甲板,並用螺栓緊固,鋼裝甲板厚度依據安裝位置和鋁合金裝甲板傾斜度而有所不同。

動力裝置

同其它履帶式步兵戰車一樣,大多也採取動力、傳動裝置前置方案,其前部右側為發動機艙,左側為駕駛艙。動力艙的進出氣百葉窗均在車體頂部,排氣管則在車體右側。達多的駕駛艙布置得非常舒適,可極大的減輕駕駛員的駕駛疲勞;同時設計者在設計時充分考慮了駕駛員開窗駕駛時的視野,即其左右兩側均無遮擋,視野開闊,而同類步兵戰車內駕駛員一側的視野幾乎全部被發動機艙蓋擋住。在閉窗駕駛時,駕駛員靠其前方車體上布置的三個組合潛望鏡進行觀察,其中中間一個可換為微光夜視儀。

結構布局

車體中部為戰鬥室,上面安裝有雙人炮塔,車長位於炮塔下方戰鬥室左側,炮長位於右側。車體後部為乘員艙,艙內可乘坐6名步兵,6個座位分3排布置,每排2個。左側安排的2個座位和右側安排的2個座位均面向前,以便使步兵使用兩側的觀察鏡和射孔。中間安排的後一座位面向後,以便其使用車體尾部艙門上的觀察鏡射孔。中間安排的前一個座位面向側面(這是唯一一個不能向外進行觀察的座位),在中間安排的座位旁邊有一個筒形通道,當車輛處於全封閉狀態和三防裝置工作時由此通道將廢物拋出車外。另外,在乘員艙的頂部還開有1個長方形艙口,可供載員進出或戰鬥。車後尾門採用了與M113A1相同的設計,由液壓控制,放下後即成為一個供載員進出的跳板。在尾門跳板上還開有一扇小門,以防跳板控制失靈或其它原因放不下時,乘員可通過此門上下車。

炮塔設計

達多步兵戰車上裝有一座奧托·梅萊拉公司生產的新型HITFIST焊接炮塔,其戰鬥全重從原來的3100公斤降低到2850公斤,炮塔除採用鋁合金和附加鋼裝甲外,還套用了複合材料,可防禦100米外12.7毫米穿甲彈和155毫米榴彈破片的打擊。該炮塔還有較好的隱身能力,由於採用了楔型設計,正面投影小,再加上炮塔高度降低,因此不易被對方探測到。

目前達多步兵戰車上的主炮採用的是一門厄立孔·比埃勒公司研製的KBA-BO2型25毫米80倍徑機身關炮,其俯仰範圍為-10~+60度,採用雙向彈鏈供彈,可發射脫殼穿甲彈和榴彈,戰鬥射速600發/分,彈藥基數400發,其中待發彈200發。在主炮旁邊有一挺7.62毫米MG 42/59並列機槍,彈藥基數1200發,其中待發彈700發。這兩種武器發射後的空彈殼從炮塔側面的圓形拋殼口拋向車外,因此在炮塔內沒有硝煙和空彈殼的積存,給乘員提供了一個較好的戰鬥環境。炮塔的旋轉和武器的俯仰均為電力控制,並採用全數位化伺服系統和炮塔穩定系統,使炮塔轉動既靈活又穩定。其高低和水平方向的最大轉動速度為450弧度/秒,最小轉動速度為0.5弧度/秒。同時由於炮塔自動化程度高,因此一個人也能夠操縱炮塔進行戰鬥。另外,在炮塔兩側各有1具搖控發射的單管陶式反坦克飛彈發射箱和4具一排的Galix 76毫米煙幕彈/榴彈發射器,其中陶式飛彈由美國雷錫恩公司提供,俯仰範圍為-7.5~+30度。達多的炮塔進行武器的拆卸和安裝也非常簡便,不需要藉助特殊的工具,這對於野戰條件下的快速更換和維修非常有利。為了進一步加強火力,達多還計畫換裝30毫米機關炮,並增裝一挺7.62毫米機槍。

數位化火控系統

義大利達多步兵戰車義大利達多步兵戰車

該車採用由奧托·梅萊拉生產的先進的數位化火控系統。不過,與原來的VCC-80相比,達多的火控系統有所簡化。比如VCC-80樣車上安裝有車長獨立周視熱像儀,從而使其擁有與先進主戰坦克相同的“獵-殲”能力,而在達多步兵戰車上則取消了車長周視熱像儀(主要由於經費原因),只保留了炮長熱像儀和含釹雷射測距儀。炮長熱像儀的放大倍率為12倍或4倍,並與車長處的雙目觀察鏡相連。

晝夜潛望鏡

在達多的炮塔上共有9具晝夜潛望鏡(DNRS),其中車長6具,炮長3具。車長潛望鏡呈圓周布置,以便為車長提供周視觀察能力;炮長的3具潛望鏡布置在炮長艙口前部,晝視放大倍率為10倍。其中1具是與C1公羊坦克和B1半人馬座坦克殲擊車上相同的伽俐略潛望瞄準鏡,為熱像儀通道;但其頭部不是獨立穩定的,而是隨動於火炮的。車長和炮長都有與B1和C1相同的火控系統控制臺及控制按鈕。火炮的俯仰、射擊和炮塔旋轉靠按動按鈕便可實現,而不用像從前那樣費力的去搬動操縱手柄。這種先進的操控方式在當今裝甲車輛上的套用並不普遍,可見達多的火控系統是非常先進的。

從達多的技術性能可以看出,其綜合作戰能力和技術先進程度已經達到了目前世最先進的步兵戰車水平。更值得稱道的是,達多步兵戰車基本上採用的是已經成熟的技術,沒有套用多少超前的設計,可見義大利在系統整合能力上功力之深。

未來展望

提高性能

目前奧托·梅萊拉和依維柯·菲亞特仍在對達多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開發,以求進一步提高其性能。其一是要採用液汽懸掛裝置,並已在一輛達多步兵戰車上進行了試用,效果令人滿意;其二是加強火力,將來打算採用奧托·梅萊拉公司的60毫米高速炮,也已經開始裝車進行試驗;其三是有可能重新安裝車長周視熱像儀。如果這些改進計畫最終得以實現,那么達多將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步兵戰車。

研製變型車

輕型裝甲車輛的一大特點是車族化,達多也不例外。在對達多步兵戰車進行改進提高的同時,奧托·梅萊拉和依維柯·菲亞特公司還計畫採用達多底盤來發展多種變型車,如步兵戰車、偵察車、裝甲輸送車、自行高炮、120毫米自行迫擊炮、105毫米輕型坦克殲擊車指揮車救護車等。至此,由VCC-80到現在的達多,經過了20年的風雨歷程,義大利輕型履帶式裝甲車終於迎來了燦爛的春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