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銀行

美聯銀行

美聯銀行(Wachovia,又稱瓦霍維亞銀行)於2001年由美聯銀行同瓦霍維亞銀行合併而成,並延用了後者的名字,是向零售、經紀與公司客戶提供金融服務的最大公司之一。

簡介

美聯銀行美聯銀行
美國瓦喬維亞銀行(WachoviaCorporation),又稱美聯銀行。公司官方網站:http://www.wachovia.com/ 瓦喬維亞銀行(WachoviaCorporation)目前是美國第四大銀行,總資產為4110億美元,總部位於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美國銀行業目前名列前三位的銀行分別是花旗銀行、摩根大通和美國銀行。

瓦喬維亞銀行(紐約證券交易所代碼:WB)是美國最大的多樣化金融服務公司之一,向1340萬個家庭和企業客戶提供銀行業務、資產管理、財富管理、企業及投資銀行業務產品及服務。瓦喬維亞作為WachoviaBank在15個州(從康乃狄克州到佛羅里達、西到德克薩斯州)的3,131個辦事處運營,在兼併整合活動完成前,該公司作為加州WesternFinancialBank運營。瓦喬維亞證券品牌名下運營的兩個核心業務包括:在49個州和6個拉丁美洲國家中的零售代理業務,以及在美國精選行業中的企業及投資銀行業務。在全球,瓦喬維亞通過40多個國際辦事處為客戶服務。2005年12月31日,瓦喬維亞擁有資產5208億美元、市場資本總額823億美元以及股東資本476億美元。

歷史

美聯銀行美聯銀行
Wachovia由第一UnionCorporation和前WachoviaCorporation2001年形成合併。於合併相聯,第一聯合更改了它的名字到WachoviaCorporation。第一聯合:第一聯合的普通的起點不長期是在Buford旅館裡在夏洛特的Tryon街道在20世紀的交接以後。H.M.Victor培養資金開始聯合國民由賣1,000份股份在$100每。1958年,聯合國民與Asheville第一家國家銀行和信託公司被合併,建立第一北卡羅來納聯合國家銀行。在十年期間,第一聯合,通過合併以超過80家銀行和其它公司,增長入一個被多樣化的金融服務公司。

Wachovia:Wachovia是德國命名Wachau的拉丁形式。1753年,他們獲取在北卡羅來納的Moravian移居者給了這個名字地域。移居者選擇了名字因為土地類似了一個谷沿多瑙河河以DerWachau著名。1879年,銀行打開了在Winston鎮以Wachovia國家銀行名義。十四年後,Wachovia貸款和信任附近打開了。1911年二合併形成Wachovia銀行和信任,轉變成WachoviaCorporation。

投資銀行集團簡介

美聯銀行美聯銀行
瓦喬維亞企業及投資銀行集團為上市和非上市公司機構投資者金融機構擔保人社區提供全套產品和服務。投資銀行和全球市場業務(固定收益、證券和研究)在瓦喬維亞證券(WachoviaSecurities)品牌下運營,通過提供全面的諮詢、籌資、構建、研究和執行服務,該業務已成為資本市場的全球主力軍。瓦喬維亞企業及投資銀行還包括美國第三大理財服務公司以及一流的基於資產的貸款和全球代理行服務。該公司建基於鼓勵向所有客戶提供創新思想、資本解決方案和富有經驗的意見的具有凝聚力的文化上。

瓦喬維亞證券是瓦喬維亞銀行及其子公司旗下公司、投資銀行、資本市場和機構證券業務的交易名稱。這些業務通過下列機構運營:WachoviaCapitalMarkets,LLC(WCM)、全美證券交易商協會(NASD)成員、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和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SIPC)、金融服務局(FinancialServicesAuthority)在英國批准和管制的WachoviaSecuritiesInternationalLimited以及瓦喬維亞銀行旗下其他銀行和非銀行經紀人/代理商子公司(包括在香港獲批有限制牌照銀行並受香港金融管理局(HongKongMonetaryAuthority)管制的WachoviaBank,NationalAssociation)。

業績

美國五大銀行之一的美聯銀行22日在美股盤前宣布,第二季度出現高達89億美元的創紀錄虧損,該行同時宣布大幅削減股息87%。第二季度,美聯銀行每股虧損4.20美元。去年同期,該行實現淨利潤23億美元,每股收益1.23美元。據悉,這也是該行在至少20年來首次出現連續兩個季度虧損的局面。兩周前,美聯銀行剛剛宣布,美國前副財長斯蒂爾將出任該行CEO,取代已在位8年之久的前CEO湯普森

美聯銀行曾表示,預計其第二季度的虧損將達到至少26億美元,主要考慮到33億美元的次貸相關損失。21日收盤,美聯銀行股價上漲21美分,報13.18美元。該股今年以來仍下跌65%。至此,美國資產最大的五家銀行的季報已出齊,除了美聯之外,花摩根大通、美國銀行、花旗和富國銀行的業績均好於預期。

相關事件

美聯銀行——美國第五大銀行——北京代表處越權開展了兩項經營性業務:支票託付和信用證項下的索匯業務。而這兩項業務違反了《外資金融機構駐華代表機構管理辦法》(下稱《辦法》)的有關規定。這個辦法是由中國人民銀行在2002年6月27日頒布的,在第十五條中明確寫著:“代表機構及其工作人員,不得與任何單位

美聯銀行美聯銀行
或自然人簽訂可能給代表機構或其代表的外資金融機構帶來收入的協定或契約,不得從事任何形式的經營性活動。”也就是說,外資銀行在中國所設立的代表處的工作僅限於研究當地市場,為未來開辦分支機構做好鋪墊,代表處不能做業務是最基本的規定。

經銀監會的進一步調查發現,美聯銀行在上海的代表處也在開展同樣的業務。於是在8月15日,銀監會對美聯銀行北京、上海代表處發出處罰通知,並將罰單傳真至美聯銀行在美國的總部。9月底,銀監會向其設在各地的分局和各大金融機構發出了《關於處罰美聯銀行北京上海兩家代表處的通報》,兩家代表處所從事經營的非法所得22萬美元被沒收,並被課以等同於非法所得收入的罰款(22萬美元),總計44萬美元。此次銀監會發出的25號通報還創造了幾個我國銀行監管機構處罰外資銀行代表處的“第一”:這是銀監會自成立後處罰的第一家外資銀行,也是第一次跨兩地(北京、上海)對兩家代表處同時進行處罰。

對此,美聯銀行有兩種選擇:申訴或認罰。也許是出於影響擴大的顧慮,美聯選擇了認罰。而且銀監會也取消了美聯銀行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一年的任職資格。上海代表處升格為上海分行的申請也被駁回,美聯銀行在中國內地的發展腳步不得不放慢了。

對此事件,美聯銀行北京代表處以沒有授權接受媒體採訪為由保持緘默。其他外資銀行對待此事的態度也十分謹慎,認為同是外資銀行,不便對此事發表評論。但一位外資銀行內部的工作人員認為,人們普遍認為外資銀行在綜合競爭力上遠遠高於中資銀行,但這並不代表它不會“越軌”。在外資銀行內部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違規行為。代表處為總行拓展業務或尋找客戶,已經不是什麼不可跨越的“雷池”了,打《辦法》擦邊球也成為了外資銀行內部公開的秘密。而且他認為美聯銀行此次“東窗事發”也是因為其做法太過“明顯”,不像其他外資銀行做的那么“隱蔽”。

美聯銀行在這次的受罰事件中並不是惟一“主角”。上海的兩家外資金融機構和武漢的一家外資金融機構也受到了處罰或警告,只是這三家金融機構違規動作相對較輕,銀監會並沒有公布具體名稱。就是在前幾年,也有外資銀行受罰的事情發生,當時受處罰的那家外資銀行的代表處接受了客戶單據,讓設在另外一個城市的代表處做業務,此項違規行為也受到了監管部門的處罰。

違規的畢竟會被曝光,畢竟要付出代價。美聯銀行已開中國銀監會處罰外資金融機構的“先河”。外資銀行作為業內的領頭羊,如果他們帶頭違規,將對其他銀行產生非常惡劣的示範效應。所以,美聯事件同時也對金融市場發出警示:一方面要逐步對外資銀行開放,一方面要在我國法律、政策環境下實行嚴格的監管。外資銀行一旦進入中國市場,就必須遵守中國的法規、制度。監管部門也必須對他們實行嚴格的監管。在這裡,要對外資銀行說的是:開放不意味著放任,監管也不是制約,嚴格監管的目的正是為了更好地開放,更好地與國際接軌。

銀監會認定美聯銀行違規的依據是人行頒布的《外資金融機構駐華代表機構管理辦法》,那么在2006年後,這項法規是否仍然適用於中國全面放開銀行業的形勢呢?北京師範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主任賀力平認為,人行頒布的這個《辦法》針對的是外資金融機構的駐華代表機構,而非具有完全經營資格的外資金融機構,二者是有區別的。而外資金融機構駐他國代表處不能從事經營性的業務也是國際上通行的慣例。簽署入世協定後,中國將逐步放開金融機構開展業務的範圍,但不涉及駐華代表處。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規則經濟”,讓“規則”在市場上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增加“以身試法”者違規的成本,維護“遊戲規則”的公正性是監管部門的目的。在美聯銀行被罰一事中,真正的發布命令者是“規則”,而不是行政命令。當然,從發展的角度看,隨著時間的推移,全面放開銀行業的承諾已越來越清晰,類似的事件還會出現,銀監會的鐵碗形象也漸漸樹立。可以預見的是,今後銀行業政策環境將更加透明和規範,中資銀行和外資銀行誰也不會享受超國民待遇。雙方在同一個遊戲規則下公平比賽,這樣的“賽事”才是人們最願意看到的。

從最近幾個月美國的失業率來看,以及美國的房地產數據,都是向好,美國的經濟可能在逐步的復甦,這次美聯儲無論縮減的規模大與小從長遠來看對美元都會是好事,如果低於100億短期內會先受到打壓,超過100億甚至150億以上那對美元就是絕對的利好,也就是我們今年一直和大家強調的美元未來肯定要走強,就是美聯儲要縮減qe,只是現在市場的炒作氣氛加了個前提條件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