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父母怎樣看待超常兒童

不過,據美國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幼兒過早入學,可能影響到他日後的學習成績。 首先,影響孩子學習動機。 其次是扼殺孩子的學習興趣。

詹姆斯博土就美國父母怎樣看待“超常兒童”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有些父母望子成龍心切,要孩子學這學那,造成孩子負擔過重,反而影響孩子身心健康。

美國紐約大學生活套用科學系副教授鮑爾奇先生認為,不要給孩子過多的學習。他指出,所謂“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你要比別人強”等,都是廣告用語,孩子並不是泥巴,大人根本無法塑造他,只能順著他本身的特質發展,再從旁加以引導。

鮑爾奇先生認為,“歹竹出好筍,正是孩子不需要過多的塑造、栽培的例證。高學歷、擁有許多育兒招數的父母,不一定養出出類拔萃的子女;而不懂得育兒技巧的父母,照樣能培養出成就卓越的孩子。”

弗洛伊德學派“三歲定終身”的說法並不科學。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都有可能因為某些機緣而改變、而成長,變數還很多,不可能在3歲以前什麼都定型了。

據美國幼兒教育協會會長埃爾金德博士撰文指出,過早地對學齡前兒童施教,企圖將自己的小孩培養成“超常兒童”,這樣做可能給孩子帶來意想不到的危害。針對不少家長強迫孩子學習外語、音樂、球藝的情況,埃爾金德指出,這種努力短期結果使孩子精神緊張,並會出現胃痛、頭暈、食慾減退、失眠以及兒童的自我判斷能力減弱。除此之外,還能造成兒童意外受傷。如,讓3歲兒童學打桌球;其正常的骨骼發展往往受到不良影響。培養“超常兒童”的後果吏為嚴重。他們進入正規學校後學習機能趨於降低,最終造成升學率下降。

埃爾金德建議,應當提倡父母正確引導,創造必要的刺激環境,使兒童產生好奇心,並養成良好習慣。而不是逼迫孩子學習一項專門技術。

美國教育專家認為低齡兒童入學並不可取。因為低齡兒童與適齡兒童相比,有三方面不及適齡兒童:儘管某些方面智商稍高,起初學習還不錯,但愈後就美國教育專家認為低齡兒童入學並不可取。因為低齡兒童與適齡兒童相比,有三方面不及適齡兒童:儘管某些方面智商稍高,起初學習還不錯,但愈後就愈感力不從心,尤其是在語文造句和算術套用分析題方面;對自身行為的約束力不及;在參加勞動、體育活動方面不及。近年來,幼兒入學的年齡有日漸提早的趨勢。這種情況似乎舉世皆然。有的家長在幼兒僅2歲時,就送他到幼稚園的幼兒班或其他藝術班就讀。導致幼兒過早入學的原因,大致有兩個:第一,父母認為較早讓幼兒在群體環境中學習,對日後學習或適應生活方面都有好處,能較早培養出獨立能力;第二,由於現代父母都很忙,缺乏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照顧幼兒。儘量把他們送到幼稚園去,可由他們代為管教,省去不少麻煩。

不過,據美國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幼兒過早入學,可能影響到他日後的學習成績。即過早入學的幼兒,在國小及中學階段中,學習成績會較差。

負責該項目研究的金貝爾博士指出,幼兒在4歲以前,不論智力與體力都尚未成熟到可以適應學校生活和課堂環境。在該年齡階段,幼兒需要的是家庭生活、父母的照顧。從長遠方面著想,較遲入學,對兒童日後的心智成長及學習能力的培養,都較過早入學有利得多。

美國兒童研究人員指出:“創造天才兒童”、“腦的發育到3歲就定型了”等,育兒雜誌上經常可以看到這類廣告語言。早期教育和幼兒教育有“過熱”傾向。許多人在他們的孩子遠未到學齡時就開始教孩子認字、數數、鍛鍊運動能力和樂感。但應該知道早期教育同時也是一個陷阱,兒童過早地介入成人的世界是有害的。

過度教育是指父母對孩子過多關心、過多教育、過多照顧,限制了孩子自由活動的小天地。這種愛反而對孩子成長不利。

首先,影響孩子學習動機。人的動機是由需要推動的。父母替孩子包辦一切,使孩子對父母產生過分的依賴心理,就會限制孩子主動性的動機。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學習上無所求,事業上也很少有開拓性。

其次是扼殺孩子的學習興趣。興趣是主動求知的源泉。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就是說,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探索、去求知,學習起來就會產生愉快情緒。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也曾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追求真理的欲望。”

第三是影響孩子的智慧型。父母過度的關懷,會影響孩子主動探求外界事物的興趣,造成思維惰性,影響孩子智慧型的發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