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這樣教育孩子的

內容介紹

您想知道一個先後被搶救過59次的孩子,是怎樣成為備受20多個國家關注的著名小詩人的嗎?
您想知道一位普通父親是怎樣把既聾又啞的孩子培養成中國第一位聾人少年大學生的嗎?
您想知道一個人臥病榻,早已被判了“死刑”的母親是怎樣使孩子成為重點大學保送生的嗎?
您想知道一個高二就以630的“托福”高分被國外名牌大學錄取的孩子的成長經歷嗎?
您想知道一個普通母親是怎樣造就出兩位優秀博士孩子的嗎?
您想知道一對父母是怎樣具體幫助孩子中考、高考,直至讓他成為北外第一位公派留法博士的嗎?
您想知道一個錯過早期教育的普通孩子,是怎樣從少年班走向世界一流大學博士後流動站的嗎?
您想知道一位著名小畫家的父母是怎樣總吉他們成功經驗的嗎?
您想知道台灣智商最高的孩子是怎樣培養出來的嗎?
這裡的九篇文章,是作者從全國數百篇優秀父母的教子經驗中精選出來的,可以說是二十年來乃至半個世界來我國親職教育經驗的精華。書中的每一個孩子都十分優秀,但我們更注重這些不平凡孩子的背後,他們平凡的父母是如何教育他們的。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認為孩子的“素質”,更多地是出自家庭而不是學校。沒有父母親素質的提高,就不可能有孩子素質的提高,素質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話。這些優秀父母的成功經驗,是當前我們家庭素質教育的最好讀本,值得每一所家長學校、每一個機關、企事業單位向其家長推薦,並值得每一位父母精讀和學習。

作者介紹

王東華
男,1963年6月25日生,安徽省蕪湖市人。華東交通大學母親教育研究所所長,副教授。1984年畢業於華東交通大學,1987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馬列理論第二學士學位班。先後任職於華東交通大學、武漢交通科技大學、湖北省青年心理研究所。其研究當代大學生的教育專著《新大學人》(40萬字),為’93深圳(中國)優秀文稿公開競價首部成交著作。其致力人類文化啟蒙的另一教育專著《發現母親》(80萬字),1999年一經推出即在社會產生廣泛影響。華東交通大學母親教育研究所,華東交通大學是一所中央、地方兩級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的高等院校。學校現有土木建築、電氣信息工程以及經濟管理、體育、外國語、人文社會等10個學院。為致力中國教育尤其是親職教育的現代化,2000年4月成立母親教育研究所。旨在通過對母親――這一親職教育最重要執行者的研究。提高全民族母親的教育意識、素質和水平。

作品目錄

久病榻前母愛歌/蘇杭
這是一位著名母親用生命填寫的教子答卷!17年前,醫生就給她開出了僅5年的生命預支,面對死亡的威脅,一她不僅以母親的堅強超越了健康,還在病榻上培養了一個優秀的孩子:女兒多次被評為市級三好學生、十佳少年、舞蹈特長生、優秀小編輯等,並子1999年被保送入南開大學。一個被命運剝奪得只剩下負數的母親能做的,擁有健康身體的您也一定能夠做到!
我雖長期住院,不得與女兒日夜廝守。然而,我把千叮嚀萬囑咐的話濃縮簡練成一句,形成了“每月一句媽媽贈言”。它就像媽媽從病床上伸出的一隻手,領著女兒學習做人……
孩子們最嚮往的母愛不是溺愛、寵愛、偏愛、私愛之類,而是博大的精神世界。我們不能讓靈魂中的劣質細胞滲透到孩子們的肌體中。往往一個兇惡相、一張哭喪臉就斷送了他們美好的素質。
信任是一劑通心的良藥,關心得過分就變成了傷害。把孩子當朋友看待,她才會主動讓你走進她的心扉。世界上還有一種精神的力量強大美好,能戰勝一切,那就是中外名著!世界名著用美好高尚的情感雕琢著孩子的心靈,使孩子一生受益無窮!
人一生多變,應該學會換位思考。在人之上,要視別人為人;在人之下,要視自己為人。有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體諒家長的困難,非名牌不穿。我們做家長的是否也應該反思一下,從小到大,我們給過他們多少審美自信呢?
寫在女兒心中的愛/王月朋 任彥芳
一個生下來3個月就開始患病,9個月就住院治療,6歲前就已被搶救過多達59次、伴著病榻長大的小女孩,卻在7歲就開始寫詩,9歲便發表作品,10歲出版個人詩集,12歲加入河北省作家協會,17歲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8歲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她的事跡被拍成專題片在國內外播放,有20多個國家曾對她進行過廣泛宣傳。對於這樣一個隨時都會失去生命的女兒,她的父母是怎樣培養她成才的呢?
千萬不要在沒準備的情況下,就稀里糊塗地懷孕,就稀里糊塗地做了父親母親,也不要到孩子上學時才想到孩子的教育,更不要到了孩子學習不好,沾上一身壞毛病、壞習慣之後,再著急上火……
對婦女來說,有什麼工作比育兒更為重要呢?母親在孩子兩歲之前應專心於育兒。兩歲以前的教育,在某種程度上能夠決定孩子的未來。嬰幼兒的教育,應該從出生的瞬間開始,而媽媽的懷抱,就是嬰幼兒最初的、最好的課堂。媽媽是幼兒最早的、最好的老師。
歌謠、幾童詩給孩子幼年以韻律的啟蒙;童話、故事發展了幼兒的再造性和想像力;給孩子展開書本讀書,使孩子在幼小心靈里愛書的神奇,對認字產生興趣。以上三點,不論對哪個孩子的成長都是需要的。
孩子的觀察與思考力是越練越強的,越讓他循規蹈矩,不敢獨立思考,越加死板。這樣的孩子,可能在課本學習上分數高,但長大以後缺乏創造性,難以成材。
在幫助孩子克服缺點的時候,要像吃藥一樣,哄勸、甚至強迫;對待遊戲活動,像吃糖一樣,要使他有所節制;對待學習,要像吃飯一樣,既是需要又是任務;對於課餘的安排,要使他像洗臉刷牙一樣,形成習慣,持之以恆。
賞識你的孩子/周弘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聾童教育最成功的一個範例。從小全聾全啞的周婷婷,在父親的耐心指導下,6歲已認識兩千個漢字,能說一口流利的國語,6歲時寫出6萬字的童話故事,11歲被評為全國十佳少年,16歲成為中國第一個少年聾人大學生……而她父親也從一個普通的工廠技術員,成長為一位著名的特殊教育專家,並用這套方法培養了一批周婷婷式的早慧聾童。在此之後他又把這套方法讓健全兒童分享,結果改變了成千上萬健全孩子的命運。
沒有長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農民怎樣對待莊稼決定了莊稼的命運,我們怎樣對待孩子也決定了孩子的命運!
莊稼長勢不好,農民從不責怪莊稼,而是在自己的種植方法上找原因。可孩子成績不好時,家長總是抱怨孩子,有幾個家長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使莊稼滿意的養料是最好的養料,使顧客滿意的商品是最好的商品,使孩子最樂意接受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我們教育孩子的奧秘在於父母心靈深處是堅信自己的孩子“行”。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應該眼含熱淚地欣賞他、擁抱他、讚美他,為他而自豪。
和一般的家長不一樣,我不是盯著孩子的缺點,而是專找優點。然後讓這些星星之火,通過我們家長的“小題大作”,使其形成燎原之勢。鈴木鎮一經常把某些母親稱為“半狼母親”。他覺得從物質生活和生理生活上講,這些母親是天底下最好的母親;可從孩子的精神生活上說,她們是“狼”,她們根本不知道孩子需要什麼!
做父母最重要的是應該給予孩子力量,必須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不停地為他們鼓掌歡呼,為他們“加油”。也許學會賞識,正是打開孩子潛能之門的金鑰匙;漫步街頭,當我們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孤兒時,往往投去同情的目光;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也許你身邊孩子的心靈正處在“饑寒交迫”之中,家長卻毫無察覺。
為女兒擎起一片藍天/陳春江 蘇英
這是一位曾備受國人矚目的女孩。她不僅學習成績名列前茅,而且多才多藝,全面發展。她曾任校學生會主席、市學聯執行主席、省學聯副主席,曾作為全國中學生的優秀代表出席國家教委組織的座談會,高三上學期就以630分的“托福”高分被美國著名大學錄取。孩子是父母的作品,孩子的成功是父母教育的結果。同樣是集眾人寵愛於一身的獨生子女,陳磊的父母又是怎樣教育她的呢?
兒童的早期開發不宜盲目地按照“神童”的特點,過早地進行課堂知識的傳授,而應從強化幾童智慧型著眼,在培養孩子的靈勁上下工夫。從7歲到14歲,這是孩子智力發展的又一個高潮期,忽視對其綜合素質的開發和教育,便失去了素質教育的又一個“黃金期”,培養出的孩子很可能是個“半成品”。
家長們都很關心孩子們課外書的選擇,教育專家們對此也有不同認識,我們的體會是有必要,但不可盲目,既要善於精選,又應注意適量。人們對目前久辦不衰的各類學習輔導班褒貶不一,稱道辦得好的有之,指責為利益驅動的有之。但陳磊學習上的某些進步,不可否認輔導班的特殊作用。
國小四五年級,國中二年級和高中二年級也有個“拉檔期”,會造成學生之間成績上的新差距;如果對這些變化缺乏心理準備,缺少應變能力,就可能出現掉隊的情況。
子女是父母的折光鏡,在孩子身上可以折射出父母為人處世的哲學和做人的準則。儘管我們不一定做得盡善盡美,但我們努力在一點一滴的小事上給孩子以有益的影響。
與孩子一路同行/崔麗超
這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十餘年來第一位公派留法博士的培養記錄。它展示的不是成功後的輝煌,而是取得成功的奧秘。這裡不僅有對童蒙的開啟,更有對孩子中考、高考等重要人生關口具體而有效的幫助。如果您也想為您的孩子提供這樣的幫助,那么這對優秀父母長期積累的成功經驗一定值得您一讀!
人生最初的三年,是此後一生的預演,而這最初三年的人格啟蒙教育,是人生最要緊的一課。許多人以為3歲以下小兒,除了吃以外什麼也不懂,從而完全忽視了孩子的人格啟蒙,結果毀了孩子的一生。
作為素質教育的一般性美育,人人都應當學,可是作為謀生立業文圖的特殊技能訓練,決不是人人可以問津的。對於一個沒有內在藝術天賦的兒童,四五歲就經受特殊技能的嚴酷訓練無疑是一場災難。
我覺得國小時期,應以涵養心性、啟發興趣為主。文化知識的學習不是體育比賽。體育比賽只有一個冠軍,而文化知識的學習,並沒有那樣的排他性。逼著孩子在國小低年級就為一二分、排頭名拚命,結果會是窒息孩子內在的廣泛求知慾望。
一般的父母只注意擇校、擇班、擇師,其實最重要的是擇生!只有合適的競爭圈子,才能保證孩子有絕對獲勝的把握。學生的競爭,不是所謂知識的競爭,而是同齡人的競爭。
人生第一個嚴峻而現實的緊要關頭,是國中畢業升高中的考試。能不能順利通過“中考”,躍入最具實力的重點高中,將決定一個人的人生道路。
有些自以為有知識的家長,根本不了解高考是怎么回事,對於20幾年來形成的嚴密、封閉甚至有幾分怪異的高中知識體系與升學考試體系,既沒有一點切身體驗,更沒有做過認真研究,說的東西不是風馬牛不相及,就是誤導錯引後患無窮。
鯤鵬是怎樣展翅的/馬秀娟
這是一個培養了兩個博士的母親寫的教育手記。她的大兒子曾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並直讀博士;她的小兒子被保送到一重點大學,並在讀完碩士後又考入了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攻讀博士。這位母親培養兒子成材的經歷將告訴您:每一位女性都有成為優秀子女母親的可能,就看您怎樣去做母親。
能夠成為母親,這是女人的幸福;能夠成為優秀子女的母親,這是女人的幸運。這幸運不會降臨給所有的母親,但每一位母親都有成為優秀子女母親的可能,就看你怎樣去做母親。
如果說我們有一點成功的話,就是在孩子的生命初始就大膽地構想他們,以最高的標準要求他們,向最高的目標培養他們,把最充實的愛給予他們,以最堅定的信念期待他們。
我們的孩子從國小到大學,一直學習得很輕鬆也很優秀。因為在我們的思想中,不存在什麼“關鍵時期”,孩子的每一個成長時期都是“關鍵時期”,每一個時期都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只要不是毫無意義的破壞,我絕不指責孩子,因為他們在探索未知事物過程中所學到的東西,遠遠超過造成的損失。
造就一流人才,必須實施超越常規的育人戰略,我們的做法是“超前與超常”。超前是指在學習進度上超越課堂教學進程;超常是指在知識的量度和難度上超越課本的程度。
我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但我有可能把我的孩子培養成儘可能完美的人。我掩藏起歲月淪桑烙印在我心中消極、迷惘、困惑的一面,總是把積極、光明、美好的東西教給我的孩子,在日常生活里;在尋常小事中培養他們誠實、善良、友愛、進取的美德。
一個神童的培養手記/王則敏
王乃慶是迄今為止台灣智商最高的兒童。他3歲多便能讀報,8歲時已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在天文、物理等自然科學方面更顯超群。台灣及海外媒體都曾廣泛報導過他的事跡。其父雖只是一個擺過地攤、開過小餐館的普通人,但在教育上卻可以稱得上是個大行家。關於孩子的早期教育及培養,他有不少自己獨到的見解和經驗,這些見解和經驗值得每一位初為人父人母者細細品味。
很多朋友問我“老王!王乃慶你是怎么教出來的?”我總是告訴他:“王乃慶不是我教出來的,我只是順著他的天賦,讓他自由發展而已。”
他提出任何問題,我們決不輕易給他答案!我們幫他買書,和他一起找答案。所以到目前為止,王乃慶己經有三書櫃的書了。希望您也幫自己的孩子建立一個屬於他的“書香世界”。
“他要補習我讓他補習,他要買東西我給他錢,難道說我還不愛他嗎?”錯了!這不是愛,真正的愛應該是去關懷他、幫助他、引導他,讓他感受到親情的溫暖。這些豈是金錢所能替代得了的!
我們常常在孩子睡了以後,一起討論教養孩子的問題,所以我們從來沒有在孩子面前臉紅脖子粗過,在孩子的眼裡,父母親的看法隨時都是一致的,這一點相當重要。
王乃慶出生之後,他媽媽便辭了地檢處的工作,專心在家帶小孩,而我也逐漸摒棄幾乎所有的應酬活動,有些朋友問我;“你們這樣做犧牲太大了吧?”我都是一句話“要錢還是要兒子好?”
對於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小細節,我們都非常注意。我們每個禮拜天帶王乃慶出去玩,一定帶有教育目的,我們買玩具給他、和他玩遊戲……可以說一舉一動、每一句話都有教育意義。
我們是這樣教孩子畫畫的/卜維勤 王麗岩
卜鏑可以說是建國後最著名的兒童畫家之一。他8歲時獲全國兒童畫比賽一等獎;9歲時出版新中國第一本兒童畫集,該畫集由著名詩人柯岩配詩,以7種文字向全世界發行;12歲起開始在內地、港澳及海外成功舉辦一系列個人畫展。他的妹妹卜樺也同樣出色。為了培養一雙兒女,其父母長期學習、研究、探索兒童的藝術教育規律,總結了一套頗為有效的早期藝術教育經驗……
我們並不認為,凡是經由早期美術教育的人,一定成為美術家;也不認為凡是經過早期繪畫教育的人,就必然成為超凡脫俗的天才。但是我們認為,經過早期藝術教育的孩子,必定會提高自己的智慧型和具有各行各業的現代人才所需要的精神素質。
幾乎每個孩子在幼兒時都愛畫畫,都是天才的小畫家,只不過有的孩子因為沒有得到大人的重視和培養,天才的火焰很快就熄滅了,而正確的引導方法就能使創造的火焰熊熊燃燒起來。我們培養卜鏑和卜樺畫畫,不是手把手地教他繪畫技術,而是給他創造各種條件,讓他在兒童時代豐富的生活中,在接觸各種藝術形式的過程中,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靈,自己的雙手去體驗、發現和表現生活中的美。
大人培養孩子畫畫,要保持、發展孩子身上、筆上所特有的東西,兒童畫的提高不是簡單地提高到大人的水平,更不是過早地摹仿重複成人的東西。
人類最能震撼心靈的是感情,感情的表露是任何方式中最有力的因素。有生活火花的點燃和熾烈感情的觸發,才會產生具有感人力量的藝術作品。
一張畫,是一個人全部藝術素養的總和。為了提高孩子作畫的表現力,不僅讓孩子刻苦磨練藝術語言,更重要的還需加強畫外之功。
孩子你大膽地往前走/司有和
這是一個由失敗走向成功的典型例子!一個沒有接受過任何早期教育,國中時還成績平平的孩子,在受到其父獨創的“早期誘發”理論施教後,學習成績大幅度攀升,不僅考取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還一直讀到美國著名大學博士後。如果您的孩子錯過了早期教育的時機,也別著急,您還可以進行這種“早期誘發”,也許同樣能使您的掌上明珠熠熠發光。
現在的孩子們,除了少數特殊情形的孩子,智力水平相差並不太大。但是,為什麼他們的學習成績卻表現出差異呢?很重要的原因是各人的非智力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同。
“激發興趣”是早期誘發原理系統中的第一個環節;即首先了解孩子,認真分析孩子的特長,明確孩子將來的發展方向,然後根據孩子的大體發展方向培養孩子對那個方向的興趣。
在初步誘發孩子學習興趣成功之後,應不失時機地進行信念品質,主要是自信心的誘發和培養。用一句話講,就是”儘可能設法讓孩子經歷成功的喜悅和體驗”。
情緒和智力發展關係密切。積極而穩定的情緒是鼓舞孩子學習的動力,是推動學習進步的保證。情緒容易波動的孩子,其學習興趣也不穩定,且學習的自信心不足。
自覺,對於少年兒童的成長和智力發展的作用很大。少年大學生並不神秘,其原因就在於同齡的孩子還在玩耍、消磨時間時,他們已經自覺地去學習文化知識了。
小孩子的性格品質和智力發展是密切相關的。許多家長並不太注意,總覺得孩子還小,性格好壞,無礙大局;及至孩子漸漸長大,不良性格已經形成,又覺得已成定局,無法改變了。這兩種認識都是片面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