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管

羌管

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簧管樂器,古老的六聲階雙管豎笛。據傳為秦漢古羌人發明,音色清脆高亢,流傳於四川羌族地區。

基本信息

樂器簡介

羌管羌管
羌管在羌語中稱為“其篥”、“士布里”或是“幫”, 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豎吹樂器。

外觀

今用當地油竹製成,由兩根長約15—20厘米、直徑1厘米左右、筒孔大小一致的竹管並在一起,
用絲線纏繞,管頭插著竹簧。
羌笛的管身用竹製或骨制,
由發音簧哨和方筒形管體組成,
兩管長短、孔距和音高相同。

音色

羌管發的是淒切之聲,音色清脆高亢,帶悲涼之感。

製作

羌管的製作步驟,包括選竹、鋸竹製作笛管、給笛管打孔定位、管尾裝飾、細加工、磨平、清理竹管內竹膜,以及刻字、上漆等30多道工序。

製作羌笛一般選用桿直、筒圓、節長,且頭尾粗細較均勻的箭竹,竹肉需厚薄有度、質地堅韌、纖維細密、不易開裂。

文化內涵

詩詞創作

羌管是邊塞少有的樂器之一 ,而羌管聲響起的時候入目卻是“霜滿地”的時節,兩個意象都表現了邊關將士生活的艱苦,通常用來描寫邊塞之聲,是邊塞詩作中慣用的經典意象:

范仲淹即有“羌管悠悠霜滿地。”(《漁家傲》)
趙以夫《揚州慢》中有“又黃昏羌管,孤城吹起新愁”;
黎延瑞《秦樓月》中寫到“霜城戍角,月樓羌管”;
吳則禮《木蘭花慢》中有“雁入長天,羌管罷、隴雲愁”。
當然羌管也並非邊塞專用,因其所發幽幽之聲引人感慨,詞人也常用這個意象來傳達內心悠悠的情愫:
元代王冕的“一聲羌管無人見,無數梅花落野橋。”無疑也是借羌管這個獨特的意象來表達失意落寞的心境。
劉著《鷓鴣天》開篇句“雪照山城玉指寒,一聲羌管怨樓間。”,同樣是用傳入樓中的羌管之音來暗寫自己內心的離別滋味,羌管悠悠,離愁滿目。
“羌管不須吹別怨。無腸更為新聲斷”(歐陽修《蝶戀花》)。
“無端羌管,夜闌聲入雲杪”(袁去華《念奴嬌》)
“猶有惜花心在,等閒羌管休吹”(管鑒《清平樂》)
“憔悴了、羌管里,怨誰始得”(吳潛《暗香》)
“最是關情處,高樓上、一聲羌管”(晁端禮《水龍吟》)
“玉瘦檀輕無限恨,南樓羌管休吹”(李清照《臨江仙》)
晁補之“那堪羌管驚心,也隨繁杏拋擲”(《萬年歡》)
羌管一聲響,都驚得詞人心下一陣,箇中愁滋味,雖自不言,更入人心。

文化傳承

羌笛是羌文化的傳承渠道,2006年5月“羌笛演奏及製作技藝”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