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公教

五世紀東、西羅馬分裂以後,東羅馬帝國奉君士坦丁堡牧首為正宗,並演變成日後的東正教;而保留在原首都羅馬的教廷,則成為了分裂後西羅馬帝國的正宗,是為「羅馬天主教會」這名稱的源由。

羅馬天主教會

簡介

羅馬天主教會認為,他們一系才是源自耶穌基督的正宗。他們的論據來自 瑪竇福音第十六章18節,耶穌對聖伯多祿,基督新教翻譯為彼得)說的這句話:「你是伯多祿(磐石),我要將我的教會建立在這磐石上。」;伯多祿於瑪竇福音的名字﹐在巴勒斯坦的亞拉美語﹐是作「刻法」(Cepha)﹐基督新教翻譯為磯法﹐在亞拉美語正是磐石之意﹐因而他們相信聖伯多祿是羅馬第一位主教,一直承襲至現在。而伯多祿的繼承者們,就是被稱為教宗的人,是全球天主教會的最高領袖。
羅馬天主教會的統治範圍曾經被稱為教宗國,直到現在,教宗仍然是梵蒂岡的元首。

背景

天主教是基督宗教的一個分支。天主教信徒覺得自己的教是耶穌直接任命的。雖然最接近原文的名稱是「公教會」,但是自明朝時就沿用的名稱「天主教」(因其將不使用上帝、神等辭彙稱呼他們信仰的神,而僅使用天主一詞)卻已成了正式的中文代名詞【1】。基督教教派的所有公教會之中,羅馬公教會(羅馬天主教會)的會眾最為龐大,全世界人數有11億,因此「公教會」(天主教)一詞往往指的是與羅馬教宗共融的天主教會。目前天主教會也是所有基督宗教的教會中最為龐大的教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