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隱(833~909)

羅隱(833~909)

羅隱的創作以雜文小品成就最高。 7卷、《湘南套用集》3卷、《吳越掌記集》3卷和《廣陵妖亂志》(不分卷)。 近人汪德振撰有《羅隱年譜》,收集了有關的事實材料,可參考。

羅隱(833~909)

正文

羅隱(833~909)唐代文學家。原名橫,字昭諫,號江東生。杭州新城(今浙江桐廬)人。20歲應進士舉,十試不第。鹹通十一年(870)入湖南幕府。次年夏,受任衡陽主簿,旋乞假歸。後遊歷大梁、淮、潤等地,皆不得意。光啟三年(887)歸江東,投靠杭州刺史錢鏐,受愛重,任錢塘令,拜著作佐郎。錢鏐充鎮海軍節度使後,征任為掌書記,遷節度判官、司勛郎中。天祐四年(907)唐亡,羅隱曾勸說錢鏐舉兵討梁,未能用。梁以諫議大夫征隱入朝,亦不行。後錢鏐表授吳越國給事中而卒,世稱羅給事。
羅隱生當變亂的時代,大半生又處在流落不偶的境地,養成憤世嫉俗的思想性格,好為諧謔諷刺。《唐才子傳》說他“恃才忽睨。眾頗憎忌”,“詩文凡以譏刺為主,雖荒祠木偶,莫能免者”。後世還流傳許多有關他這方面的趣聞軼事。
羅隱的創作以雜文小品成就最高。他將自己的小品文集題名《讒書》,並自述寫作用心是“有可以讒者則讒之”,“所以警當世而誡將來也”(《讒書序》和《重序》)。書中各篇像《丹商非不肖》讚揚堯舜的不搞“家天下”,《英雄之言》揭發所謂豪傑之士藉口救民塗炭以實現攘奪的野心,《漢武山呼》論述人君聽信諛美之詞是敗德的根由,《越婦言》諷刺官僚士大夫一旦富貴就安於尸位素餐,《秋蟲賦》抨擊封建法網“繩其小而不繩其大”,《迷樓賦》總結隋亡的教訓是“迷於人”而非“迷於樓”,都具有警切的立意和犀利的筆鋒。確如魯迅說的“幾乎全部是抗爭和憤激之談”(《小品文的危機》)。
羅隱的雜文小品表現形式上有直接發議論,有的借寓言托諷,有用散文體,有用賦體,隨物賦形,不拘一格,而皆能嬉笑怒罵,涉筆成趣,明快潑辣,一針見血。羅隱還有一些較好的記敘文和政論文。如《廣陵妖亂志》記述揚州的變亂,對統治者迷信神仙的愚妄作了入木三分的刻畫。《拾甲子年事》表彰歌伎李新聲的政治遠見和殉身直諫,為身處卑賤的婦女立了傳。《兩同書》10篇則系統闡述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大要在於立德、惠民、知人、任賢諸項,而對於社會現象中治亂、損益、貴賤、強弱等對立統一關係的認識,具有樸素辯證法的思想。
羅隱的詩歌多應酬贈答、登臨寫景之作,其中表露出某些懷才不遇的感慨,但總的說來境界比較窄狹,調子不免低沉。他的一部分諷刺小詩,批判時政,尖銳有力,略與其雜文同一機杼。像《感弄猴人賜朱紱》譏刺唐昭宗重猴戲而不重人才,《題磻溪垂釣圖》諷喻錢鏐苛捐雜稅擾害人民,《題潤州妙善前石羊》揭露地方軍閥之間相互勾結而又彼此猜忌,《塞外》指斥邊將不思禦敵只圖自榮。這類小詩也有採取托物擬人或借古諷今形式的,如“解通銀漢應須曲,才出崑崙便不清”(《黃河》)、“勸君不用分明語,語得分明出轉難”(《鸚鵡》)、“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西施》),都能從委婉的語調中蘊含辛辣的嘲諷,耐人尋味。
羅隱的詩風在晚唐屬於淺易明暢的一路,述事真切而下語通俗,尤善於提煉民間口語,以致有些詩句寫來如同白話,甚至成為後人常用的諺語格言,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自遣》)、“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籌筆驛》)、“採得百花成蜜後,不知辛苦為誰甜”(《蜂》)等,開了宋人《伊川擊壤集》的一派,稍嫌平直、纖弱。
著有詩集《甲乙集》10卷、後集5卷(有律賦數篇),《甲乙集》有明汲古閣刻本及《四部叢刊》影印宋刻本;文集《讒書》5卷、《兩同書》2卷、《淮海寓言》 7卷、《湘南套用集》3卷、《吳越掌記集》3卷和《廣陵妖亂志》(不分卷)。《淮海寓言》以下數種俱散佚。明萬曆中姚士麟輯成《羅昭諫江東集》 5卷。清康熙間張瓚輯成《羅昭諫集》 8卷,但都仍有所未收。嘉慶中吳騫《愚谷叢書》所收《讒書》刊本,即補得張本所未收者45篇。1983年12月中華書局出版雍文華校輯《羅隱集》,總集上述諸本所收,又有所輯佚,為今存羅集最全版本。
羅隱的事跡見《舊五代史·梁書》、《十國春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等書,而以錢儼吳越備史》和沈崧《羅給事墓誌》所載較為詳備。近人汪德振撰有《羅隱年譜》,收集了有關的事實材料,可參考。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