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筆驛

籌筆驛,在今四川廣元縣北,相傳諸葛亮出兵攻魏,在這裡籌劃軍事。唐代詩人李商隱和羅隱均有以“籌筆驛”為題的詠懷古蹟詩。兩首詩都有對諸葛亮表示崇敬,並為他未能實現統一中國的志願而深感遺憾之意。

籌筆驛
籌筆古驛,位於廣元市朝天鎮北5公里的籌筆鄉,是金牛道上的主要驛站。有公路直通籌筆鄉。寶成鐵路從籌筆驛對岸通過。
嘉陵江從北向南,飲馬溪從東至西,恰好在籌筆驛與嘉陵江主流構成了“丁”字形。由一江一溪劃出三山鼎立。而飲馬溪的出口較為嚴緩;積成100餘畝地的平灘,不知何年何月沙灘升出江面,日漸增高,成為一片開闊的河床。那鼎立的三山,東山名漢王寨、西山叫安家山,北山稱八廟山,這三山迎面是陡峭石壁,有相互顧盼之勢。
漢王寨,相傳劉備作漢中王前在這裡屯過兵。山的頂端平坦,約兩百餘畝。劉備在此建過營盤,還有校場、旗桿坪地名流傳於世。現在的村名叫軍師村,漢王寨就在軍師村三組。據說諸葛亮北伐來到籌筆,爬上漢王寨,看到這險峻的山勢,也在漢王寨扎了兵。過去的漢王寨修建有宏大規模的漢王廟,廟中塑有漢王劉備和孔明、關羽、張飛等泥像。遠近的老百姓逢年過節都來廟上朝拜,香火盛旺。
安家山在漢王寨對面,中間隔嘉陵江,兩山相對等高。迎面一道峭壁,名曰“籌筆岩”。安家山的名字也來源於諸葛武侯,據說他的士兵打仗殘廢,便退下來在安家山安了家,故此而得名。
八廟山與漢王寨排齊,中間隔一條飲馬溪。八廟山的坡度較為平緩,上山的道路是間斷性石級,山的高度低於漢王寨和安家山,山頂曾修建過天貢堂,傳說是諸葛亮商議軍機大事的地方。
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結束了南征後,又開始北定中原的戰役,可是北伐的敵手是曹魏司馬氏父子,憑他屢次交鋒所得出的結論,可不敢有絲毫的疏忽,必須是他親自出馬才能對付,於是他率領十萬大軍,帶上趙雲、馬岱、馬謖、王平、楊儀等大將,浩浩蕩蕩來到籌筆驛。觀察此處是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地方,與漢中前線陣地有一定距離,溯嘉陵江進陽平關達興州可通陳倉,折東可去漢中,於是諸葛亮在籌筆這地方建立了一個後方軍事基地。
蜀漢建興六年,諸葛亮率軍伐魏,戰不得時,箕谷失利,街亭失守,揮淚斬馬謖,向後主上了《自貶狀》,心情非常沉重。但是,自白帝城託孤後,他不得不盡心竭力地為國事運籌,他又回到籌筆驛,向劉後主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表奏。後世稱諸葛亮的這章表奏為《後出師表》,就是在籌筆驛寫成的。
籌筆也因諸葛亮寫了《後出師表》而得名。歷史典籍雖未明確記載,但裴松之在《三國志集解》中談到,《後出師表》由張儼默記,諸葛亮去世20多年後西晉太康初(公元280年),晉壽郡太守高明,督工在嘉陵江東岸,飲馬溪南畔,修起規模宏大的神筆院。
神筆院有瓦房70餘間,分立了集賢堂、中軍殿、天貢堂。神筆院裡塑有諸葛亮凝神寫書姿態的泥像,面前兩書童、一書童捧硯,一書童牽紙,紙的前段,已寫下《後出師表》前段文字。集賢堂里塑了趙雲等20多位將領。
神筆院修繕竣工後,高明寫出《神筆院碑記》,同時用石碑刻下《後出師表》全文。當地老百姓敬仰諸葛亮,稱神筆院為“軍師廟”,每年年關,朝奉者甚多,尤其在八月(諸葛亮死於八月)香火旺盛,來憑弔、祭奠者絡繹不絕。
神筆院也由於戰爭原因,幾經興廢。北周初,益州總管王謙攻利州搗毀了神筆院塑像。事後,老百姓又塑起諸葛亮像,到隋末,廟宇再遭兵毀,從此神筆院只留下一片廢墟,但籌筆驛的集市卻日益興盛,籌筆驛的芳名遐邇皆聞。唐代大詩人李商隱、葭髀逢、武元衡、羅隱,宋代的石延年、陸游,明清時代的王士楨、張向陶等詩人,都在籌筆驛寫下了篇。
詩三首:
《籌筆驛》
李商隱
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常為護儲胥。
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
管樂有才原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
他年錦里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餘。
《籌筆驛懷古》:羅隱
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

《詠懷古蹟》杜甫(其五):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宵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