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莎林德·艾爾希·富蘭克林

羅莎琳·埃爾西·富蘭克林(Rosalind Elsie Franklin,1920年7月25日-1958年4月16日),是一位英國物理化學家與晶體學家。她所做的研究,專注於DNA、病毒、煤炭與石墨等物質的結構。其中她所拍攝的DNA晶體衍射圖片“照片51號”,以及關於此物質的相關數據,是詹姆斯·華生與佛朗西斯·克里克解出DNA結構的關鍵線索。此後她也領導了關於菸草花葉病毒與小兒麻痹病毒的研究。1958年,富蘭克林因支氣管肺炎及卵巢癌逝世。

基本信息

羅莎林德·艾爾希·富蘭克林Rosalind Elsie Franklin 1920~1958)是英國化學家和分子生物學家,她對X光的重要研究為1953年詹姆斯•杜威•沃森(James Dewey Watson)和弗蘭西斯•H•C•克里克(Francis H. C. Crick)建立的突破性的DNA(脫氧核糖核酸)模型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此外,她做的煤炭結構分析使人們更好地了解煤炭的性質。她還確定了襲擊菸草植物的菸草花葉病毒的複雜結構。
1920年,羅莎林德•艾爾希•富蘭克林出生於倫敦,是家中五個孩子中的老二。她就讀於倫敦的聖保羅女子學院(St. Paul's Girls' School),然後又在劍橋大學學習化學。畢業後,她留在劍橋大學繼續學習氣象色譜分析。
1942年到1946年間,富蘭克林在英國煤炭利用研究協會(British Coal Utilis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做研究助理。在那裡,她研究了煤炭的物理結構。1945年,她依靠這一研究獲得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
1947年,富蘭克林前往巴黎的法國中央化學服務研究中心(Laboratoire Central des Services Chimiques de l'Etat)工作。她在那裡一直工作到1950年,並學習了X射線衍射技術,也就是使用X射線來確定固體物質(這裡指的是晶體)內原子的分布。富蘭克林使用X射線衍射技術來確認在加熱時會轉化為石墨的碳和加熱時不轉化為石墨的碳之間的區別。她的發現為碳化纖維技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1951年,富蘭克林在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的醫學研究委員會開始了為期三年的研究。她在那裡的實驗室里使用X射線衍射技術研究DNA。英國生物物理學家莫里斯•休•弗雷德里克•威爾金斯(Maurice Hugh Frederick Wilkins)和參與研究的學生雷蒙德•格斯林(Raymond gosling)已經開始確定DNA結構和功能的研究。但是破譯DNA結構所需要的最關鍵的信息卻是富蘭克林的X光照片。
對DNA樣本內水分含量的變化進行的實驗使富蘭克林得以證明DNA可以以兩種形式存在,即晶體和濕體。與此同時,生物學家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和弗蘭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也在劍橋大學從事DNA的研究。沃森和克里克並沒有做DNA的實驗,而是試圖建立DNA的分子模型。
1953年1月,富蘭克林開始以8字形的結構建立一個DNA模型。與此同時,沃森和克里克加快了他們DNA模型建立的速度,因為美國科學家萊納斯•卡爾•鮑林(linus Carl Pauling)相似的研究已經接近完成,這就可能比他們更早宣布發現DNA的結構。
威爾金斯在富蘭克林不知情也沒有允許的情況下把她的DNA的X射線照片展示給沃森看。這些照片給沃森和克里克提供了他們證明DNA是螺旋結構所需要的信息。1953年4月,沃森和克里克在英國期刊《自然》(Nature)上發表了一篇影響深遠的文章,公布了他們的DNA結構的模型。在同一期的《自然》一書上,還有富蘭克林和格斯林的一篇總吉他們DNA研究的文章。這篇文章被認為是沃森和克里克發現的印證,但實際上,這篇文章總結的研究是獨立進行的。
1953年4月文章發表時,富蘭克林並沒有完全破譯DNA的機構,但是她已經接近這一發現了。事實上,克里克自己後來也把富蘭克林描述為離確定DNA結構只有“兩步之遙”。大約與此同時,富蘭克林離開國王學院前往倫敦的伯克貝克學院(Birkbeck College)工作。她開始研究菸草花葉病毒的結構,並開始和科學家艾倫•克盧格(Aaron Klug)合作,共同從事這一研究。她確定遺傳信息的載體RNA(核糖核酸)在蛋白質的構架內深植了一條長單鏈。
1958 年,37歲的富蘭克林死於肺癌。
四年後,沃森、克里克和威爾金斯憑藉他們確定DNA結構的研究獲得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因為諾貝爾獎不能頒發給已經去世的人,因此富蘭克林無法獲得。但如果那時她還活著,一些歷史學家相信她應該也是獲獎者之一。
1982年,克盧格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之所以能夠獲獎,部分是因為他和富蘭克林共同開始的努力,並在她死後完成了他們的研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