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蓋斯科因·塞西爾

羅伯特·蓋斯科因·塞西爾

羅伯特·蓋斯科因-塞西爾,全稱“羅伯特·阿瑟·塔爾博特·加斯科因-塞西爾,第三世索爾茲伯里侯爵”(Robert Arthur Talbot Gascoyne-Cecil, 3rd Marquess of Salisbury KG,GCVO,PC,1830年2月3日—1903年8月22日) ,維多利亞時期的三任英國首相(1885~1886, 1886~1892, 1895~1902)。保守黨貴族政治家,他在位期間使得不列顛殖民帝國廣為擴張。

基本信息

生平經歷

羅伯特·蓋斯科因·塞西爾羅伯特·蓋斯科因·塞西爾

1830年2月3日生於英格蘭赫特福德郡,是第二世索爾茲伯里侯爵僅存的次子.羅伯特·蓋斯科因·塞西爾就學於伊頓公學,18歲進牛津大學基督堂學院。1853年選為下院議員。1866年7月到1867年3月短期出任印度事務大臣。因不滿保守黨支持1867年議會改革和不信任保守黨新領袖迪斯雷利而退出政府。1868年承襲父爵。經常為《星期六評論》和《每季評論》撰寫文章。並對科學,特別是植物學和電磁學產生興趣。1874年2月,應邀進入班傑明·迪斯雷利內閣再任印度事務大臣,1878~1880年改任外交大臣,共事7載,盡棄前嫌。迪斯累利去世後,他繼任保守黨領袖,在1885~1886年索爾茲伯里第一次組閣,因在下院無牢固多數,很快倒台。1886~1892年第二次組閣期間,對愛爾蘭採取高壓政策,反對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的愛爾蘭自治政策;1888年,改革地方自治機關,設立由納稅人選出的郡務會議。在外交上把重點放在掠奪殖民地上。在亞洲,奪取緬甸;在西非,征服奈及利亞,占領肯亞,進入烏干達;在南非,占領羅得西亞。1898年法紹達危機迫使法國承認英國在尼羅河的支配地位。他是個帝國主義者,相信落後人種的進步必須經過歐洲人,特別是英國人的統治階段,必須以武力保持這種階段,他的使命就是擴大和保衛大英帝國。19世紀最後十年,主要歐洲大國紛紛結盟,他認為英國不需要同盟國,保持光輝孤立,維持歐洲均勢,不支持約瑟夫·張伯倫與德意志帝國結盟的主張。1889年通過以兩強標準制為原則的大規模擴充海軍的法案。1895~1902年第三次組閣時,發動第二次英布戰爭。1900年,派兵鎮壓中國義和團運動。在他執政的最後兩年,由於年邁體衰,不得不放棄外相兼職。他的不結盟方針由外相蘭斯多恩侯爵1902年締結英日同盟,放棄光輝孤立政策。同年退休,將職位讓給了自己的外甥亞瑟·貝爾福。1903年8月22日卒於哈特菲爾德。他是最後一個主持政府工作的貴族。他的兒子第一世塞西爾子爵E·A·羅伯特·塞西爾獲得過1937年諾貝爾和平獎。

榮譽

1880年英國在控制伊斯坦堡問題上與俄國發生衝突,他以高明的手段迫使俄國出席柏林會議,迫使沙俄修改《聖斯特凡諾條約》代之以《柏林條約》,為此獲得嘉德勳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