繳姓

繳姓

繳姓的單一淵源,源於風姓,出自上古伏羲帝湯姓後裔,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春秋時期,諸侯國皆有“徼侯”之官,亦稱“繳侯”。在楚國,繳侯專司巡查、巡邏、警戒、巡察、巡捕之職,爵位不高但職責重大,在各諸侯國都城往往是守護京畿的最後一道防線,後在宋、元、明、清諸朝形如九門提督。

繳[繳、徼,讀音作jiào(ㄐㄧㄠˋ),亦可讀作zhuó(ㄓㄨㄛˊ),不可讀作jiǎo(ㄐㄧㄠˇ)]

姓氏淵源

繳姓繳姓
單一淵源:源於風姓,出自上古伏羲帝湯姓後裔,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繳”為絲線,後專指系在箭上的繩索;“徼”為邊界,後專指巡邏、巡哨;在古代,“繳”、“徼”二字通假。
春秋時期,諸侯國皆有“徼侯”之官,亦稱“繳侯”。在楚國,繳侯專司巡查、巡邏、警戒、巡察、巡捕之職,爵位不高但職責重大,在各諸侯國都城往往是守護京畿的最後一道防線,後在宋、元、明、清諸朝形如九門提督。因此,“繳”、“徼”二字又有激勵壯志之意。
在史籍《史記》中記載:“子貢曰:‘吳王為人猛暴,群臣不堪;國家敝以數戰,士卒弗忍;百姓怨上,大臣內變;子胥以諫死,太宰用事,順君之過以安其私:是殘國之治也。今王誠發士卒佐之徼其志,重寶以說其心,卑辭以尊其禮,其伐齊必也。彼戰不勝,王之福矣。’”
繳侯的後代子孫,有以祖上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繳氏,亦可稱徼氏。

遷徙分布

明永樂二年農曆9月,繳氏始祖繳太莆自山西洪洞遷出,後分遷至北京京都荷花坑、河北順天府大城縣、河間縣台頭屯、大城縣焦家口屯等地。明永樂年間,始祖更屯名為繳家交河屯,蓋以沿港兩河屯南交匯而名,東為張大小三交河,西與姚渡隔河望之,北向三里楊家口,南去六里馮家莊。
今河北省省的大城縣趙扶鎮繳交河村、文安縣大柳河鎮西繳村、廊坊市、泊頭市繳橋、石家莊市、滄州市,遼寧省的盤錦市周家荒,浙江省,台灣省等地,均有繳氏族人分布。
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記載:繳氏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為0.00027%。據此計算,繳氏家族當時的人口總數為三千五百餘人。如今,全國繳氏家族人口總數達五千餘人。

郡望

繳姓順天府
順天府:清朝時期北京地區稱為順天府,順天府的轄區在清初多有變化,乾隆八年(1743年)開始固定了下來,共領五州十九縣。即通、薊、涿、霸、昌平五州和大興、宛平、良鄉、房山、東安、固安、永清、保定、大城、文安、武清、香河、寶坻、寧河、三河、平谷、順義、密雲、懷柔十九縣,又混稱為順天府二十四州縣。順天府的轄區劃分為四個廳。西路廳的同知駐盧溝橋拱極城分管涿州、大興、宛平、良鄉、房山;東路廳駐張家灣,分管通州、薊州、三河、武清、寶坻、寧河、香河;南路廳駐黃村,分管霸州、保定、文安、大城、固安、永清、東安;北路廳駐沙河鎮鞏華城,分管昌平州、順義、懷柔、密雲、平谷。大興、宛平二縣倚郭,稱為京縣,以北京城的中軸線為界,城東部及郊區屬大興,城西部及郊區屬宛平。順天府由於是首都的最高地方行政機關,所以府尹的職位特別顯赫,品級為正三品,高出一般的知府二至三級,由尚書、侍郎級大臣兼管。正三品衙門用銅印,惟順天府用銀印,位同封疆大吏的總督、巡撫。順天府所領二十四縣雖然在直隸總督轄區內,但府尹和總督不存在隸屬關係。但北京城垣之外的地區由直隸總督衙門和順天府衙門“雙重領導”,大的舉措要會衙辦理。北京城垣之內,直隸總督無權過問。清代北京城區行政管理體制最大的特點是滿漢分城而居,分城而治。“旗人”均住在內城和西郊三大營,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居住在外城。外城分為五城十坊,故時人有“內八旗外五城”之說。
繳姓繳姓

直 隸:宋朝建制,地方行政機構以州令用勁,其直屬京師者稱直隸。元朝時期不屬諸路及宣慰司或行省的府縣,亦稱直隸。明、清兩朝不屬府而直屬布政司的州稱直隸州。明朝時期稱直接隸屬於京師的地區為直隸。明朝洪武初年建都南京(後改稱京師,永樂初年復改南京,在今南京市),以應天府等府為直隸。明永樂初年移都北京(今北京)後,又稱直隸於北京的地區為北直隸,簡稱北直,相當於今北京、天津兩市、河北省大部和河南、山東的小部地區;直隸於南京的地區被稱為南直隸,簡稱南直,相當於今江蘇、安徽、上海兩省一市。清朝初年以南直隸改稱江南省,北直隸改稱直隸省,轄境依舊。清雍正、乾隆朝以後,逐漸在今河北省承德市、張家口市北部、內蒙古自治區西拉木倫河以南、遼寧省大凌河上、中游,西河上游以北和內蒙古自治區奈曼、庫倫二旗等原蒙旗部分設定州、縣,劃歸直隸省,轄境逐漸擴大,為清朝單省設總督的行政區之一,治所設在天津。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劃長城以北改屬熱河、察哈爾兩個特別區域;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改省名為河北省。

歷史名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