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紋時代

繩紋時代

繩文時代是指使用繩紋陶器的時代,包括繩文人的生活、製造磨製石器的技術、陶器的使用、狩獵採集經濟的發展、定居的形成等內容。

概要

繩文時代約始於16,5000年前(公元前145世紀),到3,000年前(公元前10世紀)為止。指使用繩紋陶器的時代,包括繩文人的生活、製造磨製石器的技術、陶器的使用、狩獵採集經濟的發展、定居的形成等內容。

這段時期地質年代上屬於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的時期,這是日本列島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相當於世界史上的中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繩文時代與舊石器時代的不同點在於:陶器的出現、豎穴住宅的普及、以及貝冢的外形等等。
由於地域間的差別很大,關於繩文時代的結束時間尚有很多爭論,但一般都以彌生文化的出現(以定型的水田耕作為特徵)來宣告繩文時代的終結。此外,在沖繩縣又有貝冢時代前期、貝冢時代後期。前期相當於繩文時代,後期則是指彌生時代到平安時代。北海道和東北地區則還有續繩文時代(約公元前3世紀~公元7世紀)。

名稱

“繩文”一詞來源於美國動物學家摩斯(Edward S.Morse 1838年—1925年)關於大森貝冢陶器發掘的報告。1877年(明治10年)摩斯對東京的大森貝冢進行了科學的調查研究,將從大森貝冢發掘出的陶器稱之為Cord Marked Pottery。谷田部良吉將它翻譯為“索紋陶器”,後由白井光太郎改為“繩紋陶器”,接著又有了今天的“繩文陶器”之稱呼。二戰後才開始使用“繩文時代”這個詞。但佐木真仍鍾情於這個詞的原意,繼續使用“繩紋”。

時期區分

繩文陶器的多樣性是以識別時代差與地域差為基準的,從這個方面來說繩文陶器的多樣性才是有意義的。從陶器型式上的區分來看,繩文時代可分為草創期、早期、前期、中期、後期、晚期6個時期。在最初的研究中,只分為前、中、後3個時期,後隨著資料的增加和研究的深入又加入早期、晚期,最後還添加了草創期。這種時期區分只是為了反映陶器的式樣變換,所謂的中期並不是指繩文時代的中間期。從繩文人的職業以及文化內容等也可以劃分時代,但一般仍是以慣用的土器式樣變化時期作為繩文時代的時期劃分。 這種時期劃分是用 C14年代測定法所測定的

草創期(約15,000-12,000年前)這個時期陶器上還沒有使用繩紋,只有所謂隆線紋陶器和爪形紋陶器。它們與以後的繩文陶器大相逕庭。這對於研究繩文文化的產生,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早期(約12,000-7,000年前)早期以捻線紋、刻板型紋、無紋、貝殼紋等陶器群為代表,這些名字是根據陶器表面留下的花紋而起的。捻線紋→刻板型紋→無紋→貝殼紋的順序,除了表示發展階段以外,其分布的地區也不盡相同。捻線紋陶器不僅大量存在於關東地方,並幾乎遍布全國,但刻板型紋陶器只分布在九州到關東之間,東北地方沒有。這說明除了時代不同以外,文化圈也不相同。另外,這些陶器是尖底深缽形的,這點和歐洲最早的陶器形狀有共通之處。
前期(約7,000-5,500年前)前期陶器在胎土中摻有機物纖維,形狀上也由尖底改為平底或高底深狀,從花紋上也可看出繩紋十分發達。
中期(約5,500-4,500前)中期是日本石器時代的黃金時代,其具有代表性的陶器是勝坂式陶器。這種陶器壁厚,形狀多為筒形、深缽形,器口邊緣格外突出,帶有裝飾把手,表面有雄渾的隆起紋,纏以黏土繩,在整體上給人以雄渾、壯觀的感覺。但這大都出土於關東到中部山嶽地帶,北海道和東北的陶器雖也有隆起的花紋,卻沒這么複雜,西部的陶器則沒有隆起的花紋。
後期(約4,500-3,300年前)後期的器形變得纖細,增加了帶有注口、台座等異形陶器,而且精緻裝飾品與粗製什器有了明顯的區分。
晚期(約3,300-2,800年前)晚期陶器在東北地方以帶有美麗裝飾的龜岡式陶器為代表,在西日本則盛行無紋陶器。

草創期的陶器-圓底深缽形陶器(橫濱市都築區花見山遺址出土) 草創期的陶器-圓底深缽形陶器 (橫濱市都築區花見山遺址出土)
草創期的陶器-圓底深缽形陶器(橫濱市都築區花見山遺址出土) 草創期的陶器-圓底深缽形陶器 (橫濱市都築區花見山遺址出土)
早期的陶器-尖底深缽行陶器(東京都多摩市多摩衛星城遺址出土)早期的陶器-尖底深缽形陶器 (東京都多摩市多摩衛星城遺址出土)
早期的陶器-缽形陶器(橫濱市港北區下田町出土) 早期的陶器-缽形陶器 (橫濱市港北區下田町出土)
前期的陶器-平底深缽形陶器(蟹澤遺址出土) 前期的陶器-平底深缽形陶器 (蟹澤遺址出土)
中期的陶器-深缽形陶器(東京都秋留野市牛沼出土)中期的陶器-深缽形陶器 (東京都秋留野市牛沼出土)
中期的陶器-淺缽形陶器(千葉縣市川市姥山貝冢出土)中期的陶器-淺缽形陶器 (千葉縣市川市姥山貝冢出土)
後期的陶器-深缽形陶器(東京都板橋區小豆澤貝冢出土) 後期的陶器-深缽形陶器 (東京都板橋區小豆澤貝冢出土)
後期的陶器-赤彩壺形陶器(橫濱市鶴見區小仙貝冢出土) 後期的陶器-赤彩壺形陶器 (橫濱市鶴見區小仙貝冢出土)
晚期的陶器-香爐形陶器(岩手縣輕米町出土) 晚期的陶器-香爐形陶器 (岩手縣輕米町出土)
晚期的陶器-皿形陶器(千葉縣鋾子市余山貝冢出土) 晚期的陶器-皿形陶器 (千葉縣鋾子市余山貝冢出土)

除了以上根據陶器編年作的時期區分外,還有從繩文時代文化形式的方面來劃分時期的。關於繩文時代文化史的區分,不同的研究者方法也各異,在當今的學術界還沒有定論。
崗村道雄的區分
考古學者崗村認為,若根據定居的程度來劃分,在草創期開始到早期中的這段時期,雖然已有住宅和垃圾丟置處,但並沒有定居,人們還是隨著季節過移動生活,處於半定居階段。這個階段大約占了繩文時代的一半。然後從早期末到前期初,定居逐漸確立並在集落的周圍形成貝冢,大規模的垃圾丟置處也形成了。中期後半期,在東日本出現了顯著的地域特色,同時也產生了大規模的集落,遺址數目達到了頂峰。但是在西日本,遺址數目卻很少。到了後期,從東北到中部山嶽地帶的遺址,不僅數目少,而且都是小規模的分散著。關東有大規模的貝冢,西日本也漸漸進入了定居生活。後期後半期在近畿到九州等地集落是散見的。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晚期前半期,後半期隨著定居的深入發展,在瀨戶內海到九州北部引入了水田稻作農耕,由此進入了彌生時代早期。
佐佐木高明的區分
文化人類學者佐佐木將繩文土器編年的草創期作為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過渡期,定為繩文Ⅰ期;將土器編年的繩文早期作為繩文文化的成熟期,定位繩文Ⅱ期;將土器編年的繩文前期到晚期作為繩文文化的完成期,定位繩文Ⅲ期。
泉拓良的區分
泉的區分與佐佐木近似,他將繩文草創期定為“摸索期”、繩文早期定為“實驗期”、繩文前期到晚期定為“安定期”。

時代特徵

日本的新石器時代。其文化稱繩紋文化。因當時使用的繩紋式陶器而得名。晚於無土器時代即日本的舊石器時代,早於彌生時代,處在原始社會階段。據,年代上限約為公元前8000年,但有的學者認為繩紋時代的上限不超過距今約5000年;下限因地區而稍有不同,大體在前3世紀或稍後。根據繩紋式陶器的演變,可分早、前、中、後、晚5期。除了時期不同以外,繩紋文化又有顯著的地區性差異,可分為許多不同的類型。從1877年發掘大森貝以來,繩紋文化的遺址大量發現,其分布遍及從北海道到九州的日本全境。

農業發展

生產工具和生產活動石器可分為打制和磨製兩大類,前者有石鏃、石鏟、石槍、石錐和石斧等,後者有石斧、石鏃、石磨棒和石磨盤等。隨著年代的推移,磨製石器的數量和種類逐漸增加,但打制石器始終占主要地位。

多數學者認為,除採集一些可供食用的植物外,直至繩紋時代後期,農業還沒有產生。儘管學術界有各種關於當時已有農業的論說,但均未能提出決定性的確證。在晚期的遺址中,發現有炭化稻米及印有稻殼痕跡的陶片,說明此時已有農業。
 最重要的生產活動是狩獵,從早期開始就使用弓箭。在千葉縣加茂、青森縣是川、滋賀縣滋賀里等遺址里,都發現了木弓。箭頭以石和骨角製成,形制分無鋌和有鋌兩種,但後者僅流行於後期和晚期。石槍也是狩獵工具,但使用不很普遍。
 漁撈也是主要的生產活動。魚叉和魚鉤都有獸骨、鹿角等製成。魚叉安有木柄,叉頭有各種不同的型式。中期以後,東北地區流行“離頭叉”,叉頭穿繩索,射中後與柄脫離,以繩索回收。魚鉤因魚種的不同,亦有許多型式。石制的和利用陶器碎片製成的網墜,說明當時已使用魚網。在千葉縣的加茂和檢見川等遺址中還發現了獨木船的遺存。
 大量捕撈貝類水產動物,是漁撈的一個重要方面。食用之後,貝殼與獸骨、魚骨等棄擲在村落、房屋附近,久而形成。最大的貝丘面積達1萬平方米,厚在3米以上。房屋的廢址和墓葬往往埋沒在貝丘中。
 

村落遺址

村落多分布在地勢較高的台地上。房屋一般都是豎穴式的,平面形狀有方形、長方形、圓形和橢圓形等類,從早期到中期面積隨年代推移而增大。早期的豎穴式房屋內不設爐灶。從前期開始,屋內中央設爐灶,中期以後爐灶始有用石塊堆砌的。早期、前期的村落規模甚小,房屋不過數座。中期的村落較大,房屋往往排列成環狀,形成一圓形中心廣場;以新縣沖之原遺址為例,廣場直徑為130米,周圍有房屋約百座,但年代早晚不同,估計同一時期內至少有10座。後期和晚期的村落有向低處轉移的趨向。有些房屋用石塊鋪地,中央亦設爐灶,但從各種跡象看來,不是一般的住房,可能與宗教、祭祀活動有關。在繩紋時代,亦有利用自然的岩陰和山洞作居處的,愛媛縣上黑岩遺址、長崎縣福井遺址、千葉縣鉈切遺址等便是例證。

歷史文物

陶器

繩紋時代的陶器,統稱繩紋式陶器,以飾有繩紋而得名。繩紋大體上分兩種,一種是用繩直接在陶坯上滾壓而成,另一種是用纏有細繩的圓棒滾壓而成。但在繩紋式陶器中,也有許多不施繩紋而施其他各種紋飾的;施紋的工具和方法各有不同。年代最早的“隆線紋”陶器和“爪形紋”陶器,均不施繩紋。陶器主要用泥條盤築法製成。燒成溫度較低,約為600~800℃,多呈黑褐色或茶褐色。早期的陶器都屬炊器(“深缽形器”),其特點是敞口、尖底。到了前期,炊器由尖底變為平底,這可能與爐灶從屋外移入屋內有關;前期後半,又出現了貯藏用和盛食用的淺缽形器、壺形器等容器。中期的陶器式樣增多,炊器附有把手,容器亦有附提梁的,器物上裝飾繁雜,以厚重華麗為特點。到了後期和晚期,紋飾轉向簡素,但器物種類激增,出現了各種容器和淺皿、高腳杯、帶流的壺及香爐形器等等,器形的複雜超出了實用範圍,可能與禮儀、祭祀等有關。陶質偶人從早期到晚期都很流行,偶人形象怪異,具有女性特徵,形制隨年代推移,而漸趨複雜。這種陶偶的製作當與宗教信仰有關。

裝飾品

主要為耳飾、腕飾、腰飾和髮飾等。耳飾多為狀,有玉石制的和陶製的,通用於男女老幼。腕飾主要是貝制的鐲,多用於女性,很普遍,據墓葬發掘,有兩腕共戴26個之多的。腰飾是骨製品,多用於男性。髮飾有骨制的笄和櫛,多為女性所用。中期已有大型的橢圓形玉珠,其分布以中部地區為中心。最具日本民族特色的勾形玉珠亦在各地晚期的遺址中被發現。
 

墓葬狀況

繩紋時代的墓葬,因年代推移而不斷變化。墓壙多為土壙。中期間有利用豎穴式房屋廢址作墓穴的,稱“廢屋葬”。後期和晚期,東北地區有用石塊堆砌的石棺墓。早期和前期,屍體都為屈肢。到了中期,開始有直肢葬,以後逐漸增多,但屈肢葬仍占多數。從中期開始,出現了幼兒瓮棺葬,多埋在房屋入口處的地面下。成人的瓮棺葬,出現於後期的東北地區,但屍骨是二次葬入的。二次葬在早期即已出現,到晚期有將骨殖盤疊成正方形的,稱“盤狀積集葬”。墓中除多數為單人葬以外,也有夫婦、親子的合葬。屬於後期和晚期的岡山縣津雲貝丘,埋葬著數以百計的屍骨,按性別不同,作有計畫的排列,說明當時已有明確的公共墓地和一定的埋葬禮俗。除死者身上佩戴的裝飾品外,一般缺乏隨葬器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