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濱貝冢:日本繩紋文化尋根

《鳥濱貝冢日本繩紋文化尋根》是200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日本)森川昌和。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鳥濱貝冢日本繩紋文化尋根

《鳥濱貝冢:日本繩紋文化尋根》從考古學上總結了鳥濱貝冢的發掘成果,即揭示了鳥濱貝冢的飲食生活、栽培植物、木工技術、纖維工藝技術和漆工技術的奧秘。讀者可藉此較為全面地了解日本遠古時代鳥濱人的生活形態和物質文化,並通過與同時期即中國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的對比來更深刻地認識該遺址的文化價值和學術意義。

鳥濱貝冢在日本是一處繩紋時代的低濕地遺址,它的發掘給日本考古學界帶來的成果是多方面的,而最為重要的是為思考日本文化的根基給予了重要的啟示。

《鳥濱貝冢:日本繩紋文化尋根》譯稿通俗流暢,輔以大量圖片,為讀者直觀了解該遺址提供了方便。

作者簡介

作者:(日本)森川昌和 譯者:蔡敦達 鄔利明

森川昌和(MORIKAWA MASAKAZU),1940年生於中國大連市,1966年畢業於日本立教大學研究生院,1966年任福井縣立小浜水產高校教員,1 973年任福井縣立若狹教育事務所文物調查員,1982年任福井縣立若狹歷史民俗資料館副館長,1988年任福井縣立若狹高校教員,1995年任中京女子大學人文學部教授,2005年任自然諮詢股份公司顧問。

主要著作、論文

《鳥濱貝冢發掘25年》,載《藝術新潮》1987年12月號,新潮社。

《鳥濱貝冢的四季》,載《日本的古代》第4卷,中央公論社,1987。

《鳥濱貝冢7000年的四季》,載《鳥濱貝冢——繩紋的時間封存匣》,讀賣新聞社,1994。

《若狹考古的周邊》,若狹路文庫,1996。

《漆的傳播之路》,載《亞洲文化研究所論集》第2號,中京女子大學,2001。

《鳥濱貝冢——繩紋的時間封存匣》,未來社,2002。

《繩紋漆的環境考古學》,收入安田喜憲編《環境考古學手冊》,朝倉書店,2004。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25年考古發掘的歷程

第一節一張明信片

第二節 地下文物之災難

第三節 同自然科學家並肩工作

第四節 每年開展的發掘

第二章 木文化的淵源

第一節 木製品及其技法

第二節 漆工的誕生

第三節 石斧的威力

第四節 獨木舟的出土

第三章 探索鳥濱村

第一節 環境考古學

第二節 陶器形式的變遷

第三節 糞石與千浦先生

第四節 搬動遺址的人

第四章 鳥濱村的四季

第一節 古三方湖畔的人們

第二節 5500年前繁榮的聚落

第三節 鳥濱人的春夏秋冬

第五章 鳥濱貝冢的日常生活

第一節 陶器的用途

第二節 編織物與繩

第三節 栽培植物的發現

第四節 貿易

結論

圖版和插圖出處一覽

中文版後記

作者簡介

附錄:鳥濱貝冢出土文物展覽收藏設施簡介

序言

“鳥濱貝冢”,是日本繩紋時代最為古老的低濕地著名遺址。此遺址曾進行了十次正規的考古發掘,前後歷經25年之久,既出土有大量的石器、陶器、骨(角)器和木器,而且還獲得了十分罕見的動、植物遺存以及居住遺蹟與窖藏等等,對推測復原“鳥濱先民”的社會生活及其生態環境彌足珍貴。其中尤以櫻木包皮圓木弓、獨木舟、漆木梳、編織物殘片等有機質遺存聞名於世,堪稱為“繩紋時代的文化寶庫”!豐富多彩而又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物,更新了日本史學界的傳統觀念,是詮釋日本多源文化根基的實證。

本書作者森川昌和教授是功不可沒的鳥濱貝冢遺址的發現者,更是一位令我敬重的學術研究專家。我與森川君結緣,乃因1991年應邀抵日作題為“中國稻作農業的起源與東傳日本”講演期間,曾有朋友向我提及鳥濱貝冢出土的漆器年代尚有爭議。因之,後來在撰寫《河姆渡文化初探》專著時,我便在注釋中就此加以說明。想不到森川教授得知後,為此專門來杭向我解答,並惠贈大著,令我萬分感動,由此開始有了交流,使我深知其為人謙和真誠,德高望重;為學嚴謹務實,敬業有加。森川君對鳥濱貝冢遺址傾注了大半生心血,將日本繩紋時代的研究推向新的高潮!

後記

本書原為讀賣新聞社《日本古代遺址發掘》叢書(全五卷、1994年出版)的第一卷《鳥濱貝冢——繩紋的時間封存匣》,全書分為兩大部分,現早已絕版。後來由我擔任編寫的“鳥濱貝冢7000年的四季”部分在若狹三方繩紋博物館的支持下,由未來社再版。本書是在這個基礎上編寫而成的。

在這裡我首先要感謝的是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的安田喜憲教授,從他參加鳥濱貝冢第四次發掘工作以來,我在公私兩方面都受到了他的幫助。除了去中京女子大學從事研究工作外,自1997年起我還有機會參加了安田教授主持的《探索長江文明》五年規劃的研究工作。在中國各地,我考察了許多遺址,有幸結識了許多博物館、文物局的研究人員,同時給了我從長江文明的高度重新審視鳥濱貝冢寶貴機會,我要再次深深感謝日本環境考古學創始人——安田喜憲教授的學恩。

回想起來,在中國各地,我遇見了許多學者和研究人員。在向他們學習的同時,我還向他們介紹鳥濱貝冢,贈送拙著和《鳥濱貝冢發掘報告書》。鳥濱貝冢是我最寶貴的精神財產和最珍貴的回憶,這次拙著中文版的出版是我長年的夢想。

文摘

第一章 25年考古發掘的歷程

第一節 一張明信片

為地下水困擾的第二次發掘

第二次發掘從l963年8月1日至7日,為期一周,由立教大學單獨實施。以中川成夫先生為團長,岡本勇先生擔任指導,考古學討論課成員加在一起總共20人參加,各自帶著自己做的飯從事發掘作業。

先在鰣川的河灘部位設定C、D兩條探溝,位置在上次同志社大學8探溝的南面和北面,相當於現在的鰣川河底中央部分。

這次發掘是在沒有任何板樁措施下進行的,當開挖到深度3m處,也遭遇到地下水,十分棘手。我們每天早上7點鐘起床,在開挖後30分鐘時,先用水桶排出探溝內的水,大家排成一隊傳遞水桶。結果表明在左岸C、D探溝埋藏有豐富的繩紋前的遺存。

接著,我們首次對鰣川右岸進行了發掘,設定E、F兩條探溝。右岸在開挖前就已露出了礫石層。岡本先生步入河中,在渾身濕透的狀態下從右岸的礫石層中發現了繩紋早期的壓紋陶片。原先期待運氣好的話也許能找到繩紋早期的有機物層,就這樣設定了探溝位置。結果因為地下水太多,不得不放棄發掘。壓紋陶器層只能留待以後發掘。

但在E、F探溝的前期前半北白川下層I式陶器層下出現了大量羽島下層II式陶器層,而且保存狀態良好,並出土了陶器、石器、骨角器、人工加工木以及其他自然遺存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