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制唐公擊虜獲捷六首

《總制唐公擊虜獲捷六首》是一首七言絕句,由明代的黃臣所作。

基本信息

【名稱】《總制唐公擊虜獲捷六首》
【年代】明代
【作者】黃臣
【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總制唐公擊虜獲捷六首
【其一】 
令嚴如雷皎如電, 萬騎爭先樂酣戰。
屈指年來勝已多, 膚功未若青沙峴⑵。
【其二】
連山殺氣��起⑶,胡淚亂零西海水⑷。
風雨長陰漠漠時, 今日光天開萬里。
【其三】
月高雲淨空山夕, 對壘官兵綰矢石⑸。
毛頭星隕壓天驕⑹,寨上霜刀紅一尺⑺。
【其四】
龍劍騰光萬縷青, 逋�匿魄懾雷霆⑻。
誰磨琬琰三千尺⑼,欲勒燕然一段銘⑽。
【其五】
胡天日落亂山低, 血染空營斷徑蹊。
山鳥亦能知順逆, 歸來恥向舊巢棲。
【其六】
秋滿胡山草樹肥, 飛花紅白點征衣。
中丞揮麈傳新令⑾,不許狂奴片甲歸。

作品注釋

⑴這組詩選自《萬曆固原州志》(《宣統固原州志》《民國固原縣誌》亦收錄此詩)。唐公,即唐龍。據《萬曆固原州志・平虜碑紀略》載:嘉靖十三年(1534年)七月初,寧夏鎮報告吉囊結營於花馬池。十四日虜由定邊擁入鐵柱泉。二十三日從青沙峴入寇安、會、金三縣。總兵劉文率所部戰於會寧柳家岔及葛家山,斬其桀者數十人。八月四日,虜合眾出青沙峴,劉文督戰當沖,復大敗虜眾。總兵王縉於半個城、副總兵梁震與參將於乾溝、總兵王效與眾將於興武營,均獲勝利,先後斬首四百餘級,繳獲達馬538匹,甲冑、器械、衣物6684件。這次戰役均按唐龍謀劃戰守之法進行。這組詩寫的當是這件事(註:《紀略》中出現的地名,大部分在今寧夏鹽池縣境內)。
⑵膚功:大功。青沙峴(xiàn):有專家考證:明代,固原內邊長城,東起陝西定邊姬塬鄉的饒陽堡,經甘肅環縣甜水堡,寧夏同心縣下馬關、徐冰水、紅古城,海原縣西安鎮、乾鹽池,甘肅靖遠縣打拉赤、青沙峴,抵達該縣黃河東岸的花兒岔。全長千里。由此可知,青沙峴當在甘肅靖遠縣境內。
⑶連山:滿山。��(lēng):“棱”的異體字。威嚴的樣子。
⑷胡淚:《民國固原縣誌》作“虜淚”。西海水:似指固原州西南的古朝那湫,即西海子。
⑸綰矢石:控制箭和壘石。綰(wǎn),控制。矢石,古時守城的武器。
⑹毛頭星:彗星的俗稱。舊時認為是災禍的象徵。天驕:即“天之驕子”。漢朝人因匈奴極為強盛而稱之為“天之驕子”;意即匈奴為天所驕寵。此指韃靼、瓦剌。
⑺霜刀:雪亮鋒利的刀。
⑻逋�:逃亡隱蔽。逋(bū),逃亡。�(sōu),“搜”的異體字。
⑼琬琰(wǎn yǎn):琬圭�琰圭。泛指美玉。此為碑石之美稱。
⑽欲勒燕然一段銘:即“燕然勒銘”,意思是在燕然山刻石記功。典出《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傳》後附的《竇憲傳》:“(憲)與北單于戰於稽落山,大破之。……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里,刻石勒功,紀漢威德。”燕然山,即今蒙古國境內的杭愛山。
⑾揮麈(zhǔ):揮動麈尾。麈,古書上指鹿一類的動物,其尾可做拂塵。

作者簡介

黃臣,時任御史,生卒時間、字號里籍及其餘事跡不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