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語

編者按語,屬於中國漢語詞語,一般用在書籍或報刊的中,具有評論或說明性質的文字。

基本信息

概念及解釋

biānzhě ànyǔ
[editor's note] 編輯人員為所編髮的訊息、文章等寫的提示、說明、評論之類性質的文字
概念:不是獨立的新聞評論文體,而是一種依附於新聞報導或文稿的畫龍點睛式的簡短的編者評論,是報刊、通訊社、廣播、電視等新聞傳播媒介的編者專用的對新聞稿件所加的評介、批註、建議或說明性文字,也是新聞媒介的編者最常用的一種發言方式。
可分為:說明性按語和政論性按語。
功能:1.提示說明 2.評價表態 3.提醒建議 4.強調補充
表現形式:文前按語、文中按語和編後。編者按語也可以指編者用概括性,系統性,證實性的語言以及真實情感的流露的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性質與功能

按語的歷史沿革

1.中國最早的編者按語,是司馬遷在《史記》中為各篇“本紀”、“列傳”、“世家”文後寫的“太史公曰”。
2.編者按語的出現是近代報刊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1833年出版的《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是我國境內出版的第一份中文報刊,也是我國第一份出現的類似於編後的編者評論。(易出單選題)
3.1853年創刊的《遐邇貫珍》中出現了一些位置居於文前或文後的夾敘夾議式的文字,用於介紹文章的由來及刊載的目的,或對文章的意思進行評點議論。
4.“五四”運動後,編者按語的運用更為普遍和經常。
5.改革開放以來,新聞評論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編者按語的運用範圍更為廣泛,除為新聞報導或文稿配發以外,還經常出現為圖片或圖表等配寫的按語。

按語的性質

1.說明性按語
是編者對新聞或文稿所加的說明或提示性文字,用以介紹作者身份,交待事件背景,說明有關情況,表明刊載的目的等等。以引起人們的重視和興趣,幫助人們了解及理解新聞或文稿。
2.政論性按語
是編者對新聞或文稿所加的評價或議論性文字,用以提綱挈領地點明報導的中心思想,傳達最新的指示精神,劃清是非界限和政策界限,或運用褒貶評議、引申生髮等方式,通過個別啟示一般。
3.注釋性按語
注釋性按語是編者對新聞或文稿中某些詞語或資料所加的解釋性文字,用以解釋某些難懂的名詞或術語,介紹文中所提到的某些資料的情況,幫助讀者領會文意。

按語的功能

1.提示說明;
2.評價表態;
3.提醒建議;
4.補充強調。

形式及特點

文前按語

1.含義
文前按語,又稱題下按語,在廣播、電視中稱為編前話。它在三種按語形式中編排位置最為顯要,通常居於文前或欄前,片言居要,嚴肅莊重。在報刊上發表時常用楷體或比正文大一號的字型排出,有時還加框或加線處理,以突出其重要地位。
2.基本特點
(1)行文提綱挈領,文字簡明扼要,不必複述所依附的報導或文稿的內容,只需直接提出編者的看法和觀點。
(2)以編者身份發言,通常情況下不署名,也不擬制標題。
套用:依託報導配寫一篇文前按語。

文中按語

1.含義
又稱文間按語,是報刊上獨有的按語形式。它新聞報導或文稿既有配合的關係,又有滲透的關係,通常直接插入文中,附在報導或文稿的某句話、某段文字後面,就報導或文稿中的詞語、提法、內容等做出評點批註,詮釋補充,或修正錯誤、提出希望等,以幫助讀者領會文意、加深認識或避免傳播中出現的副作用。
2.基本特點
(1)與所依附的報導既相互配合,又相互融合,編者可以直接評價、分析文中的內容和提法,議論的針對性很強。
(2)有感即發、有疑即注、有錯即批,隨時評點,使用方便,運用靈活,有助避免傳播中的副作用。
(3)文字簡練、鮮明潑辣,與上下文銜接自然,便於閱讀,易於理解,適合讀者的認識規律和接受與理解。

編後

1.含義 又稱編餘、編後小議、編輯後記等,在廣播電視中稱為編後話。它附於新聞報導或文稿之後,是編者依託報導有感而發的一種抒表情、聯想與議論性文字。其作用在於補充和深化報導主題或文稿的中心思想,在幫助客群理解報導或文稿的同時,增加其內涵的深度、廣度與力度。
2.基本特點
(1)編後在發表形式上與前兩種按語不同,它位於新聞報導或文稿之後,結構更為完善,可以有標題,也可以署名。
(2)編後在寫作要求上與前兩種按語有所不同,寫法上更接近隨感短評,需要必要的分析議論,也可以抒情、聯想和借題發揮。
(3)編後在功能上與前兩種按語的側重點不同:文前按語冠於文首,大多起強調、提示的作用;文中按語穿插於字裡行間,大多起注釋、點撥的作用;編後置於文末,大多起引申、生髮的作用。
(4)編後在運用上比前兩種按語靈活多樣,不僅可以配合新聞報導或文稿,圖片、圖表、漫畫等也可以配寫編後。

基本要求

一、編者按語寫作的基本要求
1.立足依託,有所超脫
2.配合及時,運用靈活;
3.文學精粹,點到即止;
4.態度鮮明,講求分寸。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