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羊巴貝斯蟲病

綿羊巴貝斯蟲病

羊巴貝斯蟲病,是由巴貝斯科巴貝斯屬的多種病原寄生於羊的血液引起的蜱傳性血液原蟲病,臨床以高熱、貧血、黃疸和血紅蛋白尿為主要特徵。

基本信息

疾病簡介

綿羊焦蟲病綿羊焦蟲病
又名綿羊焦蟲病,俗稱紅尿病,是一種急性或慢性傳染性但非接觸傳染性疾病。其特徵為發熱、貧血、血紅蛋白尿和黃疸,是由傳播的一種血孢子蟲病。
本病在我國甘肅、青海和四川等西部地區均有發生,見於所有品種、性別的綿羊和山羊,6~12月齡的羊比其他年齡組發病率高。大多數病例出現在春季當蜱大量存在、旺盛活動的時期,常造成大批羊死亡,危害非常嚴重。

病原學

巴貝斯蟲巴貝斯蟲

病原為兩種血孢子蟲,即莫氏巴貝斯蟲和綿羊巴貝斯蟲。莫氏巴貝斯蟲的毒力較強,蟲體在紅細胞內單獨或成對存在;成對者呈銳角,占據細胞中央;綿羊巴貝斯蟲亦單獨或成對存在,占據細胞周邊。這兩種病痊癒後,免疫力均不完全,大多數動物含有隱性感染。

流行病史

巴貝斯蟲的生活史尚不完全了解,但已知綿羊巴貝斯蟲病的主要傳播者為扇頭蜱屬的蜱。病原在蜱體內經過有性的配子生殖,產生子孢子,當蜱吸血時即將病原注入羊體內,寄生於羊的紅細胞內,並不斷進行無性繁殖。當硬蜱吸食羊血液時,病原又進入蜱體內發育。如此周而復始,流行發病。

疾病症狀

病羊表現發熱、貧血、血紅蛋白尿、黃疸和虛弱。體溫升高至41~42℃稽留數日,或直至死亡;呼吸淺表,脈搏加快;食慾減退或廢絕,病羊精神委頓,黏膜蒼白,明顯黃染。紅細胞減少,大小不勻。病的後期,常出現腹瀉。死亡率達30~40%慢性感染羊除生長不良和寄生蟲血症外,通常不顯症狀。

臨床剖檢

死於巴貝斯蟲病的羊,剖檢可見黏膜與皮下組織貧血、黃染;肝、脾和淋巴結腫大變性,有出血點;膽囊腫大2~4倍;心內、外膜及漿膜、黏膜亦有出血點和出血;腎臟充血發炎;膀胱擴張,充滿紅色尿液。

疾病診斷

在流行地區,根據典型症狀和病損、染色血片的紅細胞中發現梨形體可做出診斷。

血液紅細胞的蟲體感染率較低時,可先進行集蟲,再製片檢查。

疾病預防

在流行地區,應於每年發病季節對羊群進行藥物預防注射。通過系統套用殺蟲劑,能減少和控制綿羊和山羊巴貝斯蟲病。皮下或肌肉注射5%硫酸喹啉脲(硫酸阿卡普林)溶液2毫升,可防止感染綿羊巴貝斯蟲病的羊發病。

做好滅蜱工作,防止蜱傳播疾病。
對引進的羊必須經過檢疫,然後再合群。

疾病治療

貝尼爾:劑量按7~10毫克/千克,以蒸餾水配成2%溶液,肌肉注射1~2次。

阿卡普林:劑量按5%的水溶液0.02毫升/千克體重,皮下或肌肉注射。如果脈搏加快,可將總量分為3次注射,每2小時1次。必要時,24小時後可重複用藥。
黃色素:劑量按3毫克/千克體重,配成0.5~1%水溶液,靜脈注射。注射時藥物不可漏出血管外。在症狀未見減輕時,可間隔24~48小時再注射1次。在藥物治療的同時,應輔以強心、補液等措施,並加強護理,促使患羊及早痊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