綾絹

綾絹

綾絹,是真絲織物的兩個品種名稱。現代的綾與絹,為絲織物大類名稱。綾絹是綾與絹的合稱,花者為綾,素者為絹。

基本信息

簡介

綾絹的起源

綾絹綾絹

何謂綾?何謂絹?綾的名稱在漢代以前已出現了,《說文解字》有:“東齊謂布帛之細者日線。”《釋名》云:“綾。凌也,其文望之如冰凌之理也。’“冰凌之理”即凍的紋理。《風俗通》:“積冰日綾。”說明綾的紋理細淨,有似冰凌。故一般認為綾是以斜紋為基礎組織,具有如冰凌狀特殊光澤效應的絲織物。而織物的斜紋織法在殷商時期就已出現。

《釋名》又云:“絹,姬也,其絲姬厚而辣也。”姬,古堅字,嶸同疏。《說文通訓定聲》:“絹,粗厚之絲為之。”顏師古註:“絹,生白納,似嫌而疏者也。”說明絹為生織,織後練染,色白質輕,是較粗疏的平紋類絲織物。

演變

綾絹橫軸綾絹橫軸

現代的綾與絹,為絲織物大類名稱。綾和絹的起源均極早。故宮博物院藏品商代玉戈上,留有雲雷紋絹的殘痕,是早期的絹織物。河南信陽長台關楚墓出土的菱紋絹、湖北江陵馬山戰國墓出土的龍風紋繡絹等,其織造技術已十分精湛。東晉太元六年(381年),吳興太守王獻之在任時以白練書寫,有“王獻之書羊欣白練裙,練即絹也”的記載。唐代綾己非常流行,生產遍及全國。當時綾絹均為貢品。唐宋時期各地所產的綾織物已如雨後春筍。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潤州有水紋綾、方紋綾、魚口綾、繡葉綾、花紋綾、蘇州有排綾:湖州有御服烏眼綾;杭州有白編綾、絆綾……品種之多不勝枚舉。絹亦然,其質地愈精,產地亦廣。唐代除白絹外,已出現了夾擷絹和印花絹。宋代的綾、絹更為豐富.少府監屬下的績錦院與文思院均大量產綾。宋朝官服、官浩、度及書畫裝裱均大量用綾。幾乎所有宋墓中均有緩織物出土。宋時有白絹、五色擷絹、糾卜紅皂絹等等。元明清時期,絞絹生產仍然很盛。

發展

綾絹綾絹
近世以來,由於絲織物的品種日益豐富多彩,服裝面料不斷推陳出新,古代的綾與絹用作服裝面料相應減少,綾、絹類織物己主要用於書畫及工藝品的裝裱。國內日前專業生產裝裱用綾、絹的產地不多,僅浙江湖州雙林鎮仍保持著綾、絹生產的興旺景象。據史載,宋代時湖州開始生產綾、絹。北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前,湖州設立官營織綾務,專為朝廷織絞。南宋時東西林(今雙林鎮)設絹市,每年供奉朝廷貢綾五千匹,衣絹萬匹。元代湖州的綾絹生產織造與印染實行專業分工,綾、絹生產與銷售繁榮。“侵曉衣冠上絹莊,滿街燈火似黃昏”,這是清代姚文泰《雙溪掉歌》中的詩句,是對當時綾、絹業繁盛的描述。明代湖州綾絹生產達到鼎盛,吳綾此時稱湖綾。絹有闊幅長匹宮絹與狹幅小絹納貢;綾有散絲所織紙綾和合線所織線綾,練染柔滑,光彩照人。萬曆以後綾、絹巧變百出,名目繁多,有花有素,輕重兼備,尤以東莊倪綾為佳.絹有官絹、生絹,惟局絹有五色,以雙林包頭絹包頭紗負有盛名。明代武林女子梁小玉作詩《雙林包頭》日:“輕霞薄霧小香羅,傍著蟬戮香更多。最愛春山縹渺上,橫妝一帶淺青螺。”崇禎年間雙林鎮生產的綾類別更細,有包頭綾、帽頂綾。有裝演書畫用的裱綾;有用於朝廷奏本封面的倪綾;有用於老人壽衣、海被的安樂綾:有用於錦旗的板綾等。絹除了包頭絹外,有杜生絹、冬生絹、夏生絹、攘絹、宮絹、燈絹、耿絹(裝演裝飾用)、礬絹(書寫繪畫用)。清代以裱綾、裱絹為大宗。裱綾分龍綾、雲鶴綾、洋花綾等。裱絹有三二素絹、尺八紗、尺六紗等。原稱“熟者為絞、生者為絹’演變成“花者為綾、素者為絹”。1919一1921年,雙林一帶綾絹生產最盛,有織戶1000多戶.從業人員5000餘人,木機2000餘台,年產績絹720萬尺。

湖州綾絹生產在日軍侵華戰爭時慘遭破壞.不少絹莊停辦停產。新中國成立後,綾絹生產得以恢復。1958年由家庭個體織戶組建成立了雙林綾絹廠。2000年起改制重組成立綾絹有限公司。傳統的絞絹重放光彩,產品輕薄柔軟、古樸典雅,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