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絲織造技藝

餘杭清水絲綿製作技藝

申報地區

浙江省杭州市餘杭

歷史淵源

餘杭絲綿製作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到了唐代,浙江絲綿被列為貢賦;從宋代起,浙江上調的絲綿占全國上調的三分之二以上。據《鹹淳貢賦志》記載:“錢塘、仁和、餘杭、臨安、富陽……九縣歲解綿……今餘杭所出為佳”。清時,餘杭絲綿更是享譽海外,康熙年間曾遠銷日本。民國期間,在杭州召開的首屆西湖博覽會上,餘杭清水絲綿榮獲特等獎。

製作條件

制絲綿除了他獨特的製作技巧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要有良好的水質。餘杭出產的絲綿被稱為“清水絲綿”,可見水質與絲綿的質量有著密切關係。
餘杭鎮上橫跨南苕溪的千年古橋通濟橋,經受過上千次洪水衝擊而巋然不動,這固然與橋的分水角、溢洪洞的巧妙設計有關。但有一件事卻鮮為人知,那就是橋下鋪有又長又厚的能使洪水急速宣洩的青石板。
清代有一位姓蘇的商人慧眼獨具,深諳“石上泉水清”的道理,認定在餘杭精製絲綿的條件得天獨厚,於是就在橋邊開起絲綿作坊,生產的絲綿在行業中一枝獨秀,在南洋勸業會上得了獎。

工序種類

據從事過絲綿製作的老人說,製作清水絲綿主要有七大工序:一是選繭,遴選雙宮繭、黃斑繭等大個形繭;二是煮繭,把蠶繭用紗布袋裝好,放入大鍋內,每袋約裝 1-2斤,加入老鹼2兩和香油2湯匙,加水至繭面平,用旺火燒煮並不停翻動,燒煮約一小時,待絲膠溶解、繭層發鬆,已無生塊時起鍋;三是清水漂洗,將煮好的繭用清水漂洗,邊踏邊沖洗,將繭中的鹼水和蛹油擠出;四是剝繭做“小兜”,把熟繭放入冷水,分個先剝開,拉扯後,套在手上,一般套三、四顆繭子,做成 “小綿兜”;五是扯綿撐“大綿兜”,在水面上將 “小綿兜”繃到綿擴上,扯開扯勻,扯薄邊緣,敲掉生塊,撿淨附著物,撐成一個厚薄均勻、無雜質的“大綿兜”;六是甩綿兜,將大兜甩開,用線串連;七是曬乾,將串連的“大綿兜”掛於竹竿上,曬乾後即成絲綿。一般一斤絲綿,需要約3斤乾繭,一斤繭手工做成“小綿兜”需要一個多小時。
雙林綾絹傳統手工技藝精湛,種類繁多,分為耿絹、礬絹、花綾、素絹等諸多品種,生產工藝流程工序嚴密,主要有:浸泡、翻絲、纖經、放紆、織造、煉染、砑光、整理等大小工序20餘道。

杭羅織造技藝

申報單位

杭州市福興絲綢廠

杭羅常識

羅,是中國絲綢代表品種“綾羅綢緞”之一。杭羅,與蘇緞、雲錦同列為中國東南地區的三大絲綢名產。杭羅原產杭州,故名杭羅,由純桑蠶絲以平紋和紗羅組織聯合構成,綢面具等距規律的直條形或橫條形紗孔,孔眼清晰,質地剛柔滑爽。穿著舒適涼快,耐穿,耐洗。多用作帳幔、夏季襯衫、便服面料等。

歷史淵源

杭羅歷史悠遠,至遲在宋代方誌中已屢有記載。清代則成為杭州絲綢中頗為著名的品種之一。杭羅的織機幾經變革,然而在它的生產流程中仍然保持著大量的手工技藝,精緻縝密,要求極高,由於
杭羅面料成品
工藝複雜,歷來傳人不多。據有關方面反覆調查論證,迄今為止,杭州市範圍內僅存福興絲綢廠一家,尚能生產H1226杭羅。
歷史上,杭羅的產地主要在杭州,尤其以艮山門外一帶最為集中,清·厲鶚《東城雜記》云:“杭東城,機杼之聲比戶相聞。”可見在清雍正年間,便已形成這樣一種格局。
羅的生產,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嘉泰《會稽志》卷十七《布帛》載,春秋時越國生產的絲織物中即有“羅”。東晉·王嘉《拾遺記》卷八,記吳主孫權之妻趙夫人,人稱“三絕”(機絕、針絕、絲絕),“織為羅,累月而成,裁為幔,內外視之,飄飄如煙氣輕功,而房內自涼”。可見當時的“羅”已堪稱絕品,織造技藝極高。
南宋,杭羅已在絲綢生產中嶄露頭角。《鹹淳臨安志》卷八《絲之品》載:“羅:有花、素兩種結羅,染絲織者各熟線羅,尤貴。”宋代的羅,近年多有發現,由此可見當年的生產技藝水平。杭羅生產,由南宋發端以來,綿延元、明、清。據《杭州市志》,元、明、清時代的杭州絲綢中,“羅”一直是一種主要品種。

製作過程

翻絲 → 纖經 → 搖紆 → 浸泡 → 水紆 → 上機織造

主要特徵

1、在製作工藝方面的精緻細膩、巧奪天工是杭羅的主要特徵。
2、在歷史傳承方面,杭羅歷史悠遠,綿延不絕,至少可以追溯到宋代(羅的歷史則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
3、時至今日,杭羅織造技藝的稀缺性也已構成了它的一大特徵。整個杭州市碩果僅存,只有一家絲綢廠還保存著“杭羅”的傳統織造技藝,令人既驚喜又擔憂,因而引起有關方面的普遍關注。

重要價值

1、杭羅具有經濟價值和實用價值。這種絲綢中的稀有品種,近年來雖然產量銳減,但仍有一定的市場銷路。國內幾家絲綢業老字號一直經銷杭州福興絲綢廠的杭羅,對其評價甚高。蘇州乾泰祥絲綢店負責人丁桂根說,不少老年人愛穿杭羅做的衣服,特別透氣,穿著舒適、涼爽、不起痱子、耐穿。北京瑞蚨祥綢布店王經理說,杭羅在我們這兒賣火了,一些華裔老人特別喜歡,就連外國的首相夫人,都會特意上門購買,用杭羅做中式服裝。
2、杭羅織造技藝在科技史上有著珍貴的學術價值。《辭海》釋“羅”字,稱其為“絲織物類名”,並稱“例如,杭羅等”。可見學術界通常把“杭羅”作為“羅” 的代表性品種。中國絲綢博物館曾請有關方面專家去福興絲綢廠作過考察,館長周也印表態:“杭州福興絲綢廠目前仍採用傳統工藝生產H1226杭羅,技術精湛,質量上乘,是杭州地區唯一生產廠家,為使其不至於失傳,建議政府部門採取落實措施,給予保護支持。”“杭羅”傳人所掌握的技藝在絲綢科技史上的價值由此可見。

瀕危狀況

“杭羅”傳承至今,在化纖織物的強烈衝擊下,漸趨萎縮。原先的廠家大多已停止生產,傳人普遍年事已高,相繼去世。在杭州市範圍內,目前僅存杭州福興絲綢廠一家,仍在堅持生產“杭羅”,經營狀況也十分艱難。該廠原有的質量已年過八十,目前仍能參與生產的是該廠廠長郡官興。
2005年8月,該廠接到土地徵用通知,必須搬遷。而該廠所使用的杭羅織機由木頭和金屬零件組成,拆卸組裝實非易事。為此,該廠向杭州市委市政府、江乾區委區政府提出要求保護的書面報告。杭州市各大媒體也紛紛報導此事,呼籲各方面引起重視。

申請保護

杭州市委書記王國平兩次批示,要求將保護“杭羅”列入弘揚絲綢之府的工作之中,讓民眾知道杭羅,讓杭羅傳唱世界。在浙江省委、杭州市委、江乾區委等各級政府的大力幫助和支持下,杭羅織造技藝現已先後列入杭州市級、浙江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已同雲錦、蜀錦等作為“中國蠶桑絲織”項目申報世界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雙林綾絹織造技藝

申報地區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

歷史淵源

雙林綾絹生產歷史源遠流長。據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掘到的碳化了的絹片測定,雙林綾絹生產距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歷史。

工序種類

“花者為綾,素者為絹。”雙林綾絹傳統手工技藝精湛,種類繁多,分為耿絹、礬絹、花綾、素絹等諸多品種,生產工藝流程工序嚴密,主要有:浸泡、翻絲、纖經、放紆、織造、煉染、砑光、整理
雙林綾絹織造技藝
等大小二十餘道工序。雙林綾絹素以輕如蟬翼、薄如晨霧、質地柔軟、色澤光亮著稱,被譽為“絲織工藝之花”。一九九四年,雙林綾絹廠生產的“漢貢牌”花綾被評為第五屆亞太博覽會金獎和浙江省優質產品。綾絹的用途很廣泛,除書畫裝裱,還套用於工藝美術、裝飾工藝等。
雙林綾絹傳統手工技藝精湛,種類繁多,分為耿絹、礬絹、花綾、素絹等諸多品種。生產工藝流程工序嚴密,主要有:浸泡、翻絲、纖經、放紆、織造、煉染、砑光、整理等大小工序20餘道。

遺產保護

類別:傳統技藝(傳統手工技藝)
地區:杭州、湖州
編號: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Ⅷ-99
申報地區或單位: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杭州市福興絲綢廠、湖州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