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控制論

經濟控制論

經濟控制論,是套用現代控制理論和方法來研究經濟系統的演變規律和最優控制的學科,是控制論的一個重要分支。經濟控制論的內容包括經濟系統的建模、仿真、辨識、估計以至最優控制或次優控制。經濟控制論一詞是在1952年巴黎召開的世界控制論大會上首先提出的。1954年美國數學家R.S.菲利普斯開始用二階常微分方程描述巨觀經濟系統,並討論了系統的開環控制和閉環控制問題,採用PID(比例-積分-微分)控制原理來改善經濟政策的穩定性。

(圖)經濟控制論經濟控制論

概述

50年代中期,美國H.A.西蒙等人研究了巨觀經濟的最優控制問題。50年代末,波蘭科學院套用控制理論的方法建立中央國民經濟計畫系統模型。幾十年來,在許多控制理論家經濟學家數學家等的共同合作和努力探索下已取得顯著成果,並於1975年在布加勒斯特召開的第三屆國際控制論與系統大會上正式確認經濟控制論這一新興學科。

經濟控制論強調用整體的、動態的、相互聯繫和協調發展的觀點來研究經濟系統。它不僅適用於巨觀經濟系統,用以加強國民經濟的巨觀控制和調節,而且也適用於微觀經濟系統,可以用來加強企業的科學管理。經濟控制論無論是對於計畫經濟體系,還是對於市場經濟體系都已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主要內容

經濟控制論經濟控制論
經濟控制論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4個方面

1、經濟控制系統的結構理論。主要研究經濟系統的穩定性、可控性和可預測性等問題。

2、巨觀經濟系統的控制和調節。目的是保證整個國民經濟保持持續穩定增長和協調發展。

3、微觀經濟系統的控制和協調。用經濟控制論的方法來研究微觀經濟的控制和協調,對於組織微觀經濟、促進企業發展、加速現代化管理等,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4、經濟大系統的遞階控制和分散控制。把國民經濟分解成若干子系統,用遞階控制與分散控制相結合的方式協調處理各子系統之間的動態關聯,用直接控制與間接控制相結合的方式,使國民經濟大系統的前饋控制、反饋控制和自適應控制能夠有機配合,充分發揮經濟規律的潛在控制作用,保證國民經濟的巨觀控制和調節達到最優控制和次優控制的目的。

發展過程

經濟控制論這一名詞是1952年巴黎召開的世界控制論大會上首先提出的。1954年美國數學家R.S.菲利普斯開始用二階常微分方程描述巨觀經濟系統,並討論了系統的開環控制和閉環控制問題,採用PID(比例-積分-微分)控制原理來改善經濟政策的穩定性。50 年代中期,美國 H.A.西蒙等人研究了巨觀經濟的最優控制問題。50年代末,波蘭科學院套用控制理論的方法建立中央國民經濟計畫系統模型。從1960年起,出版了許多有關經濟控制論的著作,如美國J.W.福雷斯特的《工業動力學》《城市動力學》《系統動力學》,波蘭學者O.隆蓋的《經濟控制論導論》,羅馬尼亞經濟學家、前總理M.曼內斯庫的《經濟控制論》等;建立了許多經濟控制論模型,並相繼出現了許多經濟控制論的研究機構。例如,美國哈佛大學R.多貝爾和何毓琦合作建立了經濟控制論模型;
1972年,美國在普林斯頓成立了第一個隨機控制和經濟研究小組,鄒至莊和M.阿申斯任主席。英國日本、蘇聯等國也相繼成立了類似的研究機構。中國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將經濟控制論套用於制訂區域的經濟、能源、農業等規劃。

1985年,從國民經濟實際統計數據出發,套用控制理論和系統工程方法,建立了國家巨觀經濟最優控制模型。這個模型是以1985~2000年的歷年國民收入總和作為目標函式,以部門的基建投資和更新改造投資作為控制變數,進行了總體最佳化。模型包含3582個方程,其中1520個方程組成一個76維的狀態方程,39維聯立方程組成系統的輸出方程,有760個控制變數,1660個約束方程,在大型計算機上進行總體最佳化設計。模型預測1985~2000年逐年國民經濟成長速度和水平,分析了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結構和重大比例關係的變化趨勢、基本建設規模和投資方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變化等,為制訂中、長期規劃和政策分析提供了科學依據。下圖是有關國民收入、經濟管理政策、私人商業投資、商品生產、納稅和消費者開支等方面的經濟反饋聯繫模型。藉助這個反饋模型,經濟系統的決策和分析人員就可以了解管理政策和私人商業投資對國民收入的全部影響。

模型

經濟控制論模型是套用經濟控制論和現代控制理論對巨觀經濟系統進行辨識和估計而建立的模型,以便通過計算機仿真運行來實現巨觀經濟系統的最優控制或次優控制。經濟控制論模型是從巨觀經濟系統總體出發,利用經濟控制論以及輸入、輸出、反饋、協調、最佳化等基本概念建立的巨觀經濟系統的數學模型。它為巨觀經濟系統的最優控制提供了新的思想和工具。
建立經濟控制論模型要賦於各種控制概念以明確的經濟意義,下表列出一些基本概念的對應關係。建立經濟控制論模型必須充分考慮巨觀經濟系統的特點,其中最主要的是:①巨觀經濟系統經常受到人和經濟現象不確定因素的制約,它實質上是一個隨機性的非線性系統。把它當作線性系統處理是一種近似,會引入很大誤差,有時甚至會導致經濟振盪。②辨識和建模數據大都是周期採樣取得的,可供利用的資料不充分,可靠性程度低,在多數情況下都有嚴重的噪聲干擾。③巨觀經濟系統屬於大系統範疇,一般難於準確地分解,各子系統的強烈耦合往往造成數學處理上的困難。④巨觀經濟的最優控制受到決策人和系統分析人員主觀因素的影響,不同人員可能會對同一系統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⑤描述系統的數學模型常常包括幾百甚至成千上萬個數學方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