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陽縣2008年突發公共事件應對工作評估報告

建立健全突發公共事件評估制度,認真開展好應對工作評估,對加強應急管理工作,提高應對各種突發公共事件和風險能力,掌握突發公共事件發生髮展規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各級各部門要高度重視,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根據縣政府總體應急預案和關於加強應急管理工作意見的要求,做好本地本部門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評估工作。
綜述
根據綏陽縣人民政府總體應急預案和關於加強應急管理工作意見的要求,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縣應急辦會同縣直有關部門對2008年全縣發生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四大類突發公共事件進行了評估,對應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相關工作建議。
2008年全縣發生各類突發公共事件11起,死亡12人。直接經濟損失40103.9萬元。(一)自然災害事件2起,無人員死亡,直接經濟損失38535.9萬元。(二)事故災難8起,死亡10人,直接經濟損失106.05萬元(一次死亡3人以上事故1起)。其中交通安全事故1起,死亡1人,傷1人;煤礦安全事故2起,死亡2人,直接經濟損失40萬元;非煤礦山事故2起,死亡2人,直接經濟損失26萬元;無證煤窯事故1起,死亡3人;水電工程事故1起,死亡1人。其它事故1起,死亡1人,直接經濟損失20萬元。(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1起,無死亡人員,直接經濟損失20萬元。該起事件是太白鎮政府所在地居民,發生急性黃疸肝炎,發病50人。群體性發病21起,發病494人,均為中小學生發生的急性流行性腮腺炎、水痘、風疹;1起因食用野生菌所致的食物中毒6人,無死亡人員;被狗咬傷有754人,狂犬病發病2人,死亡2人,此外無其它重大疫情。(四)突發社會安全事件。全縣未發生群體性事件,共立刑事案件552起,死亡19人,受傷36人,直接經濟損失1442.092萬元。
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應急管理工作,切實加強對應急工作的領導。根據《綏陽縣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要求,成立了綏陽縣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委員會,下設19個專門應急指揮機構,同時成立了綏陽縣人民政府應急管理辦人室(縣人民政府總值班室),明確了機構性質、職能、編制,2007年6月初正式組建,9月中旬正式掛牌啟動工作。緊緊圍繞“一案三制”的建設重點,全面推進應急管理工作,初步形成了“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建立了應急管理機構,加強了應急保障能力建設,完善了應急機制,加大了應急管理宣傳教育,實施了應急預案演練,進一上學規範了應急信息報送工作,這些應急管理基礎工作的加強,提升了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為預防和減少突發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提害,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應急管理工作中還存在一些普遍的、值得重視的問題。
本評估報告是在縣應急委成員單位和15個鄉鎮提供的基礎材料上綜合編寫而成的,供各級各部門在今後的應急管理工作中參考。
第一部份自然災害評估分析
一、基本情況
2008年初,我縣經歷了一場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出現了持續雪凝、冰凍的惡劣氣候天氣。進入雨季後又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給災區民眾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困難。經民政、農業等部門調查統計及評估,有15個鎮(鄉)受災,緊急轉移安置災民500人,損壞房屋1245間,倒塌房屋287間,農作物受災面積27610公頃,絕收面積9840公頃,直接經濟損失12189.96萬元。其中人畜飲水困難5.43萬人/頭,農作物受災面積27610公頃(其中絕收面積9840公頃),直接經濟損失9510.8萬元。造成冬令期間需糧食救濟人口35337人926噸,需衣被救濟人口3082人3665件(套),需傷病救濟人口73人。
二、災害主要特點分析
(一)冰凍持續時間長,受災範圍大,損失嚴重。今年初,我縣經歷了一場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出現了持續雪凝、冰凍的惡劣氣候天氣,全縣有51萬人不同程度受到災害影響。災害造成道路交通、供水、供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嚴重受損,直接經濟損失22147.47萬元,給民眾的生產、生活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二)2008年5月26日21時至27日08時,我縣普降暴雨,此次降雨持續時間長,局部地方降雨量大,並伴有短時間的雷雨大風,最大降雨量達68mm毫米,由於降雨時間長,致使全縣15個鄉鎮,80多個村不同程度受災。
三、應急工作評估
2008年,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加強了防災減災工作,積極推動災害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置工作,強化了工作責任,提高了災害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
(一)組織領導體系方面。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自然災害的預防和處置工作。縣人民政府將防災減災工作納入對各地各有關部門的績效管理,加強督辦和監督。災害發生後,各受災鎮(鄉)人民政府立即成立災後重建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實施災後救助和重建。
(二)應急準備方面。(1)應急隊伍建設情況。各有關部門根據預案的要求,結合本部門的業務特點,相繼成立了專業應急隊伍。林業設有森林病蟲防治檢疫站,配置專職森林植物檢疫員4人,初步形成了處置重大林業有害生物災害專業隊伍。水利局在各鎮鄉均組建了防汛抗旱搶險應急隊伍。(2)資金準備情況。2008年,全縣共安排救災救濟款2047.6萬元。其中安排救災款322.5萬元,五保供養金18.66萬元,農村低保金1092.5萬元,農村醫療救助金53萬元,並投入21.2萬元,幫助農村貧困戶改造茅草房,危房53戶106間。(3)物資準備情況。2008年,縣民政局繼續豐富救災物資倉儲,有了一定數量的衣服、棉被、糧食等救災物資。林業部門編制了外來林業有害生物災害應急預案,具備基本的檢疫檢驗設備4台。氣象部門有人工防雹增雨作業高炮6門,流動火箭作業裝備1台。
(三)預防預警方面。在縣政府總體應急預案的基礎上,有關部門按照“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要求,堅持預防為主、關口前移、立足基層、依靠民眾的原則,認真指導基層的預案編制工作。各鎮鄉已完成了總體預案編制,正在加快預案的體系建設。縣19個專門應急指揮部專題預案已編制完成,初步形成了多層次、廣覆蓋、相互銜接,具有一定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預案體系。縣水利局把健全完善防汛抗旱各項應急預案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進一步完善了防汛抗旱預案,建立快速、有效搶險、救援和應急處理機制。各鎮(鄉)防汛抗旱指揮部創新機制,編制和修訂了縣鄉兩級水旱災害應急預案和重點防洪城鎮、山洪災害易發區、小(二)型以上水庫(水電站)防洪搶險應急預案,基本建立了覆蓋防洪城鎮、水利水電工程、山洪災害易發區和易旱地區的防汛抗旱應急預案體系。編制、修訂完善水庫汛期運用調度計畫和防汛應急搶險及抗旱預案,並完成山洪災害預案、縣級水旱災害應急預案等編制工作。各鎮鄉人民政府及民政、水利、農業、氣象等部門繼續完善災害信息系統,建立健全24小時災情監測系統和災情會商制度;明確專人負責與災區聯繫,在汛期實行24小時值班,確保救災工作信息暢通。農業有害生物預警監測網路日趨完善。氣象部門有1個氣象站、1個自動氣象觀測站,為我縣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提供了信息保障和技術支持。縣國土局全面開展了對15個鎮鄉地質災害隱患的調查,基本查明了地質災害類型、分布和發展趨勢,初步進行地質災害重點防範區的劃分。同時,指導各鎮(鄉)建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和防災預案編制工作,為今後建立全縣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工作奠定了基礎。
(四)應急處置方面。在應對重大自然災害時,各有關部門均在第一時間啟動預案,及時進入回響程式。2008年全縣共安排救災救濟款2047.6萬元。其中發放救濟款現金322.5萬元,衣被救濟款51萬元,傷病救濟款53萬元,房屋恢復重建款232.8萬元,下撥救濟棉被2782床,棉衣1858件。35337人獲得了口糧款救濟,3009人獲得了衣被款救濟,768人獲得了治病款救濟,幫助194戶恢復重建房屋388間,確保了災民和困難民眾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有病得到及時治療。
2008年,我縣共投入水利資金1261.1萬元,完成了15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解決18779人的飲水困難。氣象部門認真做好天氣預報,積極開展人工增雨作業,投入民兵320人次,出動高炮6門,發放炮彈302發,極大限度緩解了乾旱帶來的損失。各鎮鄉、相關部門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決策執行、上下聯動和部門協調機制,做到了趕赴災區現場快、救災物資調運快,資金下撥快,最大限度地減輕了災害造成的損失,確保災區人心安定,社會秩序穩定。
(五)恢復重建方面。2008年,嚴重的自然災害給災區人民造成重大損失,受災地區和有關部門迅速開展災後重建,保障災民基本生活,維護社會經濟穩定發展。在災區恢復重建方面:(1)各受災鄉鎮政府嚴格按照預案要求成立災後重建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實施建房工作。(2)多方籌措重建資金,主要採取政府補助,鄉親互助,鄰里幫工幫料,以工代賑等方法,有效解決資金困難問題。2008年,全縣共投入恢復重建資金256萬元,幫助194戶恢復重建房屋388間,新建幫助農村貧困戶改造茅草房危房53戶106間。
(六)科普宣教方面。縣政府相關工作部門積極參與全縣各科普宣教活動,印發減災知識宣傳單,組織社區、機關、學校等基層單位開展減災知識競賽活動,征訂應急減災科普知識圖書,下發至各鄉鎮學習宣傳,縣民政局組織征訂《中國減災》,作為培訓基層救災幹部的教材和普及公共減災知識的有效載體,交流減災信息,普及減災知識,倡導減災理念,傳播減災文化。縣水利局發放山洪災害防禦知識宣傳資料5000份。各鄉鎮防訊抗旱指揮部結合本地實際,開展多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大大提高了廣大民眾的防災自救能力。縣國土局利用“4·22”地救日、“6·25”土地日、“12·4”法制宣傳日等在全縣範圍內開展地質災害科普宣傳。2008年全縣累計發放各類宣傳資料6000份,出宣傳專刊12期,上街宣傳諮詢2000人次,張貼宣傳標語50餘幅,同時,還開展了對地質災害多發區的旺草、太白、茅埡等鎮鄉的基層幹部、監測人員和民眾地災害防治知識的培訓。發放《新農村建設中的地質安全保障》書籍100份、《貴州省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講光碟30張,傳播地質災害防治知識。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災害預測預警能力有待提高。氣象部門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和水平滿足不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農業部門和林業部門的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滯後,監測預警設備、手段落後,病蟲災害預警信息難以實現共享,對新傳入的森林植物疫情的監測能力較低,邊遠地區難以開展正常的監測工作;鄉鎮沒有專門的防疫檢驗、監測設備,影響防疫工作的開展。國土部門平時的監測預警主要依靠群防群測,缺乏先進的監測預警儀器,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受到限制。水利部門防汛通訊和水文測報設施落後,防汛指令和汛情災情傳遞困難。我縣防汛應急仍然停留在原始的人工測報。由於設施老化嚴重,加之受天氣和地形條件影響,在緊要關頭,往往通信效果差,導致防汛令和汛情災情傳遞困難。
(二)應急資金物資保障能力比較薄弱。一是救災的經費少,不能滿足抗災救援工作和災民恢復生產的資金需要。二是應急物資儲備點分布少,物資品種單一、數量有限。往往是搶險救援隊伍到達救災現場後,缺少搶險救援工具,沒有先進的大型搶險器材,延誤救援時間。由於經費投入少,應急裝備嚴重不足,防災工作面臨很大壓力。
(三)專業應急隊伍和工作機制有待加強和完善。應急隊伍專業性不強,專業人才匱乏,專業隊伍數量不足,基層隊伍人員專業培訓演練基礎條件欠缺,與應急救援的需要存在很大差距。企事單位專兼職隊伍和志願者隊伍等社會力量參與突發事件預防和處置機制不完善。
(四)部門協調聯動機制有待健全。災害發生時,民政、防訊、國土、氣象等部門之間的協調,各級各有關部門的協調均有待加強。應充分利用現代網路技術,加強信息共享不足。
(五)防災減災意識不強。減災宣傳不夠,公民防災減災意識,自救、互救能力弱。
五、工作建議
(一)進一步加大投入,提高防災抗災救災整體水平。我縣災害種類多,災害應急救助和災後恢復重建所需經費大,建議加大投入,加強應急指揮、救援裝備建設,完善抗災救災資金投入機制;建議設立物資儲備庫,確保發生自然災害時,帳篷、救災衣被、大型救災工具等救災物資能夠在24小時以內運到災區;對災民及時進行轉移安置,確保災區人心安定、社會穩定。
(二)加強搶險救災專業隊伍培訓,加大對防洪搶險和地質災害、重大林業有害生物災害、農作物病蟲害等方面的應急應隊伍的培訓力度,以能夠適應各種自然災害的複雜環境,在搶險救災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
(三)強化科技套用,提高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建議配置技術含量較高的監測預警裝備,特別是要根據地區特點,加強局部地區災害監測網路體系建設,準備高效監測預警自然災害,提供應急救助決策依據。
(四)加強聯聯動機制,提高災害應急管理綜合能力。整合各有關部門、專業機構已有的資源和系統,加快綜合應平台體系建設,實現和部門平台間相互銜接,相互支撐,構建功能完備、橫向覆蓋、縱向貫通、運轉高效的應急救助指揮體系;建立和完善救災工作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建立健全綜合減災協調機構;加強鄉鎮、部門間的協調聯動,積極推進資源、信息共享。
第二部分事故災難評估分析
一、基本情況
2008年,全縣共發生各類事故8起,死亡 10 人,直接經濟損失 106.05萬元(一次死亡3 人以上事故1起,死亡3人)。其中交通安全事故1起,死亡1人,傷1人,直接經濟損失0.05萬元;煤礦安全事故3起,死亡3人,直接經濟損失 60萬元;非煤礦山事故2起,死亡2人,直接經濟損失26萬元;無證煤窯事故1起,死亡3人,水電工程事故1起,死亡1人,直接經濟損失20萬元。
二、主要特點分析
(一)安全生產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和一次死亡3人以上事故上升。共發生各類安全生產事故 10 起,死亡 10 人,同比增加3 起、多死亡3 人,分別上升16.7%,
(二)較好地完成了市下達的安全生產事故控制考核指標。各類安全生產事故共死亡 10 人,比市下達的控制考核指標少死亡 3 人,無重大事故;其中,工礦商貿企業十萬從業人員死亡率 2.66 ,比指標低 5.21 ;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 0.99 ,比指標低 3.91 ;煤礦百萬噸死亡率 6.67 ,比指標高 3.604 ;億元GDP死亡率0.33 ,比指標低0.15。
(三)非法採煤行為反彈:2008年上半年,受煤炭價格上漲因素影響,加之產煤鄉鎮打擊力度與經濟明顯減弱,部份鄉鎮非法採煤呈上升趨勢,“8·02”事故就說明了這一點。
(三)共發生煤礦死亡事故 2 起,死亡 2 人,同比增加1起、多死亡 1人,起數上升50%,死亡上升50%。
(四)絕大多數行業和領域的安全趨於好轉。全縣道路交通、消防、建築以及工礦商貿等行業領域的事故死亡人數比上年減少。道路交通事故同比減少1 起,少死亡2人,分別下降50%和67%;煤礦事故同比增加1起、多死亡1人,起數上升50%,死亡人數上升50%,完成了縣人民政府提出的煤礦事故死亡人數控制在4人以內的目標。
(五)安全生產事故發生原因複雜,情況多樣。(1)從直接原因分析,主要是安全生產責任不落實,監管不到位。一些企業貫徹執行安全法律法規、政策措施不認真、不徹底,違法違規現象嚴重;一些地方對煤礦整頓關閉和瓦斯治理工作態度不堅決,工作不力;一些地方和部門安全監管執法不嚴。(2)從間接原因分析,由於煤炭等礦業生產市場供需矛盾突出,快速增長的礦產品需要促使生產企業超、滿負荷生產,而企業的生產方式又比較落後,安全投入不足、欠賬多,安全生產壓力大;採礦業一線生產人員主體是沒有受過專業培訓的農民工,嚴重缺乏安全生產意識和技能;煤礦安全基礎薄弱,煤礦安全事故的誘因多;地形地貌複雜、山高坡陡、道路橋樑道多對道路交通安全影響突出。
三、應急工作評估
2008年,各級各部門認真貫徹實施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有關應急預案,採取加強源頭管理,不斷推進和深化安全專項整治,開展聯合執法,提高應對和處置安全生產事故災難的能力等一系列重大舉措,全面加強安全生產工作,事故災難的處置和救援工作得到了進一步加強,應對事故災難的處置能力有了提高。
(一)組織領導體系方面。縣政府相關部門強化了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道路和水上交通、建築施工、民爆器材、消防等行業主管部門的安全監管責任,加強各地安全生產監管、監察機構建設,逐步完善了“國家監察、地方監管、企業負責”的安全工作體制。
(二)應急準備方面。(1)預案體系初步形成。縣人民政府先後制定了礦山事故、危險化學品、火災事故、道路交通事故、水上交通事故、建築安全事故、大面積停電事件、重大污染事故、應急通信保障等專項和部門應急預案。同時按照安全監管部門工作職責要求,安全監管部門切實加強了安全生產應急預案編制和管理工作。一是將企業安全生產預案的編制工作列入安全監管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和安全生產行政許可的必備條件;二是舉辦了一系列應急預案編制工作培訓,努力提高企業應急預案編制水平;三是通過加強安全生產應急預案的編制和管理,全縣煤炭礦山、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道路交通運輸、建築施工等高危行業和商場、車站、學校、醫院、網咖、娛樂場所等人員密集場所及其管理部門,編制完善了相應的安全生產應急預案,各級各部門、各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應急預案上下對接,向實用性和實戰指導性發展,逐漸形成體系。(2)事故預防和應急救援能力進一步提高。理順和完善了縣、鄉鎮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工作,對上服從市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的統一調度指揮,對下統一調度指揮鄉鎮以安全生產應急工作。在應急救援隊伍方面,按照就近、及時,綜合的原則,與市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大隊簽訂救護協定,這為應急救援工作提供了可靠的裝備和物資保證。
(三)預防預警方面。各鄉鎮積極完善事故災難預防預警制度,開展重大危險源的普查調研工作,落實監管監察責任制,強化縣、鄉兩級重大危險源的監控工作。同時,加強安全生產檢查和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整治,建立了安全檢查制度,督促整改事故隱患,有效預防事故災難的發生。從法制建設和經濟政策入手,通過提取安全費用、風險抵押金和整合資源等手段,加大企業的責任,使企業自覺重視安全生產工作,從源頭上逐步消除安全生產隱患。公安、交通部門積極開展預防群死群傷特大交通事故和道路運輸危險化學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
(四)應急處置方面。各級各部門按照“條塊結合、屬地為主”的原則,組織指揮、協調安全生產事故的應急救援工作。事故發生後,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成立救援指揮領導小組,制定救援方案,主要領導及有關人員迅速趕赴現場,指揮應急處置工作,有效地應對了各類安全生產事故,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公安消防部門全力撲救火災,保障了人民生產財產安全。
(五)善後處理工作方面。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在事故處置過程中,成立了善後處理工作小組,採取各種辦法切實做好遇難、受傷人員的賠償、治療等善後處理工作。(1)建立善後處置聯動機制,確保事故調查處理工作順利開展。對發生的一般事故(煤礦事故除外)由縣安監局牽頭會同有關部門組成聯合調查組及時趕赴事故現場調查處理,並依法嚴肅追究有關事故責任人和責任單位的責任。(2)制定相關政策標準做好事故賠償工作。在煤礦死亡事故中,嚴格按照每人不低於20萬元標準賠償,其他安全生產傷亡事故也按照相關規定進行了及時賠付。(3)妥善做好事故遇難者家屬安撫工作。一些鄉鎮採取“一對一”陪同方式,由當地政府從各部門抽調人員陪同遇難者家屬處理有關善後事宜。實踐證明這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六)科普宣教方面。有關部門充分利用開展“安全生產月”主題宣傳活動等多種形式,加大宣傳力度,努力形成全民關注安全生產、促進安全生產的良好局面。公安消防部門開展消防集中宣傳教育活動,開設搶險救援專欄,及時報導處置安全事故的情況;大力開展消防安全宣傳教育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單位、進家庭,效果明顯。交通部門要求運營企業、出租汽車公司提供便利,在車廂和流動媒體上增加公益廣告的宣傳頻率,廣泛宣傳應急知識,使公共運輸工具成為宣傳應急知識的流動舞台。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
2008年,在應急管理和事故救援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是與“以人為本、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還很不適應,事故災難應急救援體制、法制和機制等方面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一)指揮協調機構不健全,應急預案不完善。一些部門和企業安全生產應急管理機構不健全、人員不足,難以適應我縣安全生產事故災難的應急救援要求。沒有成立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協調指揮機構,統一協調機制未建立;部分單位和企業安全生產應急預案不完善,與目前依然嚴峻的安全生產形勢和安全生產工作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二)應急救援力量薄弱,應對重特大事故的能力不足。由於無專門的應急救援機構和應急救援隊伍,應對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能力不足。
(三)尚未建立起網路化應急指揮系統。主要表現在預測預警、信息傳遞、快速反應、指揮決策、有效救援、評估統計等方面的功能尚不完善。
(四)應急保障相對滯後。(1)應急救援裝備嚴重缺乏。應急救援工作有其特殊性,礦山、危險化學品、消防等救援工作均需要特殊救援裝備,而且消耗量大。由於歷史欠帳較多,現有救援的應急救援裝備普遍落後,各類大型裝備、特種裝備幾乎沒有。發生事故後,指揮通訊手段落後,信息傳遞不暢,直接影響及時有效救援。
(五)應急救援培訓演練和宣傳教育不夠。(1)對應急管理和應急救援人員的培訓和預案演練不夠,缺少專門進行模擬培訓和演練的設施和基地,應急救援隊伍和協調指揮人員缺乏應對綜合性重特大突發事件的經驗和能力。(2)面向現場作業人員和全社會的有關應急知識宣傳教育不夠,公眾的危機意識不強,缺乏預防、避險、自救、互救等知識。
五、工作建議
(一)加強應急救援制度建設。抓緊制定各項管理制度,使事故災難的應急救援工作規範化、制度化。一是出台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管理制度。二是制定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方法。三是加強信息報告、應急準備檢查、應急預案編審和備案、救援演練、分級回響、監督考核、隊伍管理以及經費保障方面的制度建設。
(二)加強應急救援體系建設。(1)加快應急救援機構建設。各鄉鎮各部門要按照縣人民政府總體預案和專項預案的要求,儘快建立健全本鄉鎮、本行業的安全生產應急機構,逐步形成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和分類管理、分工協作的應急救援組織體系。(2)建立健全各級各部門聯動機制,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提高整體救援能力。建立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系統,建設統一高效的應急信息平台。(3)加強責任制度建設,進一步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行政領導負責制和企業法定代表人負責制,在建立安全生產考核制度和考核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把落實安全生產工作作為重要考核內容。
(三)進一步完善安全生產應急預案體系。按照“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要求,加強應急預案體系建設,進一步抓好各級、各部門和生產經營單位應急預案制定、修改和完善工作;指導和督促各類生產經營單位根據可能發生的安全生產事故類型及應急救援工作的特點,分門別類制定應急預案,做到應急預案和應急措施到部門、到崗位;協調企業、部門和地方政府有關預案的銜接,加強預案動態管理,增強預案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四)加強培訓演練和科普宣教工作。各級、各部門、各行業要針對不同類別的應急管理和救援人員,分級分類進行培訓,督促生產經營單位組織開展應急知識的培訓,保證有關的管理人員、職工熟悉和掌握應急預案規定的職責、程式、任務、措施等,以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同時,針對演練中發現的問題,及時修訂預案。加強對各級安全生產應急預案和安全知識、防災救災知識的宣傳和教育。通過舉辦知識講座、典型案例分析等多種形式,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多種媒體,增強公眾應對安全生產事故的意識和能力。
(五)加強應急救援保障體系建設。(1)加快研究制定相關政策,建立健全安全生產應急救援經費保障機制。(2)加大應急救援資金的投入。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裝備水平,提高各類事故災難的應急救援能力,減少事故災難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3)組織開展各類應急資源普查工作,最佳化資源配置,提高應急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4)加大改善各安全生產行業應急救援隊伍技術裝備條件的力度。(5)逐步建立安全生產應急救援綜合性培訓、演練基地。(6)建立事故災難應急管理專家組。
第三部分 公共衛生事件評估分析
一、基本情況
2008年報告公共衛生突發事件1起,無死亡病例,直接經濟損失20萬元。該起事件是太白鎮政府所在地居民,發病50人(急性黃疸肝炎)。
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送的群體性發病有21起,累計494人,均為中國小發生的急性流行性腮腺炎、水痘、風疹;1起因食用野生菌所致食物中毒6人,均治癒,無死亡情況發生;被狗咬傷有754人,狂犬病發病2人,死亡2人。
二、主要特點分析
(一)公共衛生事件以傳染病為主,主要是中國小學生群體發病,必須對學校傳染病管理引起高度的重視。
(二)人畜共患疾病與我縣經濟、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備受人民民眾關注。如狂犬病,近年來社會養殖動物的數量增加,對其防控認識相對不足,一些被狗咬傷的民眾尚未進行有效及時的預防接種等多方面的原因,發病急劇增加導致死亡病例的發生,應引起各方面高度重視。
(三)因農村飲用水未經過嚴格消毒處理,加之喝生水,導致水源污染的發生。這是我縣傳染病暴發的嚴重隱患和突出的社會問題。
三、應急工作評估
2008年,各級各有關部門加強了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機構、應急管理協調機構建設,積極推動應急準備和預測預警工作,提高了應急處置能力,有效地處置了突發事件。
(一)組織領導體系方面。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及《國家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的要求,加強了應急指揮機構、應急管理協調機構的建設,基本形成了縣鄉鎮兩級應急組織體系,為有效處置公共衛生事件提供了組織保障。成立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部,為應急處置的決策指揮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應急準備方面。按照“一案三制”要求,積極推進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準備工作。先後制訂綏陽縣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突發傳染病疫情、重大食物中毒事件、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豬鏈球菌病、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口蹄疫等專項和部門應急預案;衛生、農業、教育、交通、出入境檢驗檢疫等建立了有關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協調機制;積極研究探索建立應急物資儲備和動員機制,做好應急培訓和物資準備從而有效的處置了我縣發生的群體性衛生髮病事件。
(三)預測預警方面。各有關部門建立了疫情監測報告網路系統,並按照“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要求,實現報告網路覆蓋全縣,延伸到鄉、村。全縣、100%的鄉鎮衛生院、100%的縣級醫院衛生機構和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現了傳染病及公共衛生事件網路直報。積極推進全縣公共衛生事件決策指揮系統建設。動物防疫方面,縣畜牧獸醫部門建立了疫情網路,鄉級明確專人負責疫情,村設立了疫情觀察員,相關部門建立藥品和醫療器械不良事件應急信息報告系統等信息監測系統,為建立公共衛生事件監測、評估、預警、反應機制,做好預測預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應急處置方面。各級各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工作,按照各項預案要求的處置原則,及時部署,統一指揮,規範各有關部門、機構的職責和工作程式,有關部門在縣人民政府統一領導和指揮下,及時溝通,密切配合,對疫情形勢科學分析,果斷處置,有效控制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髮展,最大限度降低事件所造成的危害。衛生部門針對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積極開展醫療衛生應急救援工作,共派出衛生救援人員約300餘人次,直接投入經費30萬元,救治傷病員200多人,其中成功救治198人,救治成功率達99%以上。畜牧部門較好地完成各項動物疫情的防控工作,因疫情撲殺豬116頭,牛65頭,調撥各種疫苗209萬毫升,其中口蹄疫苗70萬毫升。在全縣認真開展春秋兩防和常年補針,豬、牛、羊W病免疫密度分別占應免數的100%、100%和100%,雞、鴨、鵝禽流感免疫密度分別為100%、100%、100%,豬瘟免疫密度100%、其它動物疫病因病設防,均達到了免疫保護效果,有效控制了疫病的發生,實現了年初制定的目標,保障了畜牧業的健康發展。在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控工作中,衛生、畜牧部門實行“三同時”制度(即“同時到達現場,同時開展疫情監測,同時開展疫情處理”),相互溝通,密切配合,必要時還組織聯合調查處置小組赴現場,共同開展調查處置工作。
(五)善後工作方面。我縣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管理工作雖然處於起步的階段,但有關部門按照相關預案規定的應急處置要求,完善各個環節的措施,促進了整體應急工作的發展。如一些鄉鎮發生的狂犬病疫情,全縣開展養犬整治專項活動,畜牧局、公安局、城管局、工商局等部門共同協作,對縣、鄉鎮兩級犬只的飼養管理進行了規範,對農村養犬實行強制免疫並要求拴養和圈養,有效控制了我縣狂犬病疫情。
(六)科普宣教方面。衛生部門下發了應對人感染禽流感、SARS的宣傳畫及宣傳手冊,對農村民眾進行廣泛宣傳。為了加強狂犬病的防控工作,增強公眾自我防範意識,下發了狂犬防治宣傳橫幅,重點對農村民眾進行宣傳。畜牧部門還利用廣播、電視、宣傳標語、宣傳車等多種形式,加強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廣泛宣傳,切實提高了民眾防疫意識,實現群防群控。
四、存的主要問題
由於我縣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建設還需進一步完善,與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和工作的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
(一)應急體系建設不完善,應急工作職能定位不清。有的部門領導和工作人員對當前國家加強公共衛生應急工作的方針政策認識不足,對衛生應急體系建設重視不夠,部分鄉鎮衛生和農業部門均未建立相應機構,應急工作職責不明確,一些工作環節疏漏的情況時有發生。
(二)應急能力建設滯後。總體上應急能力建設經費仍顯不足,在業務培訓、實驗室建設、交通等硬體配置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經費缺口。
(三)部門應急協作機制需進一步健全,在相關部門協作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信息溝通、現場指揮、處置、恢復重建等工作環節上,存在條塊分割、協作不力等現象。
(四)民眾危機意識差,應急工作的民眾基礎薄弱。廣大人民民眾的危機意識和自我應對能力還不強,宣傳教育工作力度不夠,尤其缺乏公共衛生危機意識的教育和宣傳,“預防為主”的思想尚未深入人心。
五、相關工作建議
(一)進一步完善預案體系,規範各項工作制度。逐步完善公共衛生應急預案體系,加強應急演練和現場處置的督導檢查,進一步完善有關專項和部門應急預案,提高應急工作的規範性、科學性和有效性。規範應急信息管理,理順協調部門之間的關係,密切多部門合作,積極探索快速便捷的部門之間的聯防機制及工作協調製度,提高應急處置效率。
(二)合理規劃,加強物資儲備和應急隊伍能力建設。開展疾病預防控制、醫療機構衛生應急反應實驗室檢測能力調查,摸清家底,建立信息資料庫,組成快速回響網路,提高傳染病、不明原因疾病和食物中毒等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反應實驗室檢測能力。科學合理制定計畫,著力開展應急管理專題培訓和應急現場處置技能培訓,以提高基層應急隊伍現場處置能力為重點,整體推進全縣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能力。加強應急物資儲備,做好應急物資管理機制研究,保障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工作。
(三)加強宣傳教育,夯實衛生應急工作民眾基礎。進一步加強應急宣傳教育工作,通過新聞媒體等各種宣傳方式,廣泛開展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知識的普及教育,提高公眾對各類公共衛生事件的認知度,指導公眾以科學的行為和方式對待公共衛生事件,夯實公共衛生應急工件的民眾基礎。
第四部分社會安全事件評估分析
一、基本情況
2008年,全縣未發生群體性事件,共立刑事案件552起,死亡19人、受傷36人,直接經濟損失1442.092萬元,同比分別上升40%、58%,上升36%、100%。未發生金融、涉外、恐怖攻擊事件。從總體上看,社會安全事件發生數量穩中有降,形勢平穩。
(一)群體性事件。我縣2008年未發生群體性事件。
(二)刑事案件。共立刑事案件552起,其中放火、爆炸、劫持、殺人、傷害、強姦、綁架、搶劫等八類主要案件111起,同比上升32%;盜竊、詐欺、破壞經濟秩序等案件323起,同比分別上升40%和上升32%、59%。
(三)傳銷和變相傳銷事件。2008年由於我縣加大對傳銷和變相傳銷事件的打擊力度,全縣未發生此類案件,有效地防止了可能由此引發的群體性事件。
二、主要特點分析
(一)雖未發生群體性事件,但形勢仍不容樂觀。2006年至2008年均未發生群體性事件,但群體性事件的苗頭時有發生,全年共排查各種不安定因素39條。如縣城洋川非法營運電動三輪車業主32人對縣政府組織聯合工作進行取締一事不滿到縣政府上訪;原國營三五三一廠六十餘名退休職工,對縣供電局進行電網改造暫停廠區供電一事不滿,將風華至金承(風華郵政局門前)公路堵斷等,這些不安定因素,如果處置不當,極易引起群體性事件。
(二)刑事案件總體平穩,個別類型案件有所上升。2008年全縣刑事案件發案總體較為平穩,突出特點有:(1)立案總數上升,2007年立案397起,2008年立案552起,尤其是侵財案件上升較為突出,2007年立258起,2008年424起。死亡數和八類案件總數也呈上升趨勢,2007年死亡12人,2008年死19人,2007年立八類案件84起,2008年立111起。(2)命案等惡性案件時有發生,與去年相比有所下降。2007年立命案4起,2008年立命案3起,下降25%;如:7月29日,綏陽縣大路槽鄉余葛傑、李勇將鄭場鎮摩的駕駛員馬子樂搶劫殺害。
三、應急工作評估
2008年,我縣各級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認真貫徹穩定壓倒一切的方針,建立了相應的工作制度,明確了責任,各有關部門制定了相關應急預案,切實履行職責,及時、妥善地處理了各類社會安全事件。
(一)組織領導體系方面。一是按照省、市、縣相關要求擬定了《綏陽縣信訪應急工作預案》、《綏陽縣處置突發性事件工作預案》、《綏陽縣處置暴力恐怖活動工作預案》、《綏陽縣處置暴力襲警工作預案》等;二是在全縣範圍內開展了集中排查矛盾糾紛工作,加強對不穩定因素的經常性排查,重點抓好常規排查每月一報、預警排查隨查隨報、應急排查即查即報、專項排查專查專報的“四查四報”制度;三是進一步落實好信訪工作制度,切實抓好信訪突出問題的處理。對群體性事件苗頭的預警、處理,相關部門主要領導親自參與化解矛盾糾紛,隨時將收集到的預警信息準確、及時地報告縣委、政府,為化解處理不安定因素提供參考,特別是在處置突發事件鬧事苗頭的緊要關頭,縣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領導及時化解矛盾,將矛盾化解在初始階段、解決在萌芽狀態,各有關部門都建立了社會安全事件應急處置領導機構,為維護社會穩定提供組織保障。
(二)應急準備方面。
(1)重視預案制定和完善工作。縣政府先後制定了涉及治安、涉外、糧食、物價等專項預案;縣公安局、信訪局等有關部門制定和完善了有關部門工作預案,形成較為完備的應急預案體系。(2)強化應急隊伍建設。公安機關加強指揮中心的建設力度,建立了以指揮中心為龍頭,以交警、治安、刑偵等警種為支撐的快速反應機制,不斷強化了應急隊伍建設力度。
(三)預防預警方面。
(1)在預測方面,公安機關及時組織力量深入社區村寨、危困企業等社會群體,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開展民眾工作的新途徑、新方法、新機制,努力增強做民眾工作的能力,提高掌握情況、發現問題的能力。大力開展各種不安定因素排查,引導民眾正確看待利益問題,以合法的方式表達利益訴求,及時掌握各類矛盾隱患,對排查出的問題進行跟蹤,配合有關部門積極協調處理,直至消除隱患,把大量的問題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2)在預警方面,公安機關認真貫徹“信息主導警務”戰略,建立起上下左右渠道通暢、職責清楚、反應靈敏的不安全因素和群體性事件情報信息預警體系,並成立了情報信息的機構,專門負責情報信息研判工作。各相關部門大力收集反饋各類情報信息,逐級上報,形成嚴密細緻、嚴謹高效的情報信息預警機制。
(四)應急處置方面。各種社會安全事件發生後,一般是事發地公安機關首先接到報警並做出回響。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在處置群體性事件中,堅持“慎用警力、慎用武器警械、慎用強制措施”和“依法、穩妥”的原則,及時控制、分化瓦解和孤立事件中的重點人物及有關地下組織,依法打擊敵對勢力、敵對分子。在刑事案件偵破方面,全縣公安機關認真開展“打黑除惡”、打擊“兩搶一盜”和“命案必破”等專項行動,偵破了一批大案要案,保障了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五)善後工作方面。對社會安全事件特別是群體性事件的處置,把握有效控制事態,恢復秩序的原則。(1)積極協助有關部門對民眾反應的問題進行解釋,嚴格按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辦事。(2)對組織煽動鬧事者和採取過激行為表達利益所求的行為,根據事實和情節分別進行疏導、教育訓誡、警告直至依法處理,以維護法律尊嚴。
(六)新聞發布和宣傳教育方面。在社會安全事件的安全防範過程中,公安機關制定處置網上突發事件工作預案,密切關注輿論動態,正確把握輿論導向,及時、準確掌握新聞信息輿論主動權。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社會預警機制不健全。主要表現在報導主導警務的理念未完全形成、信息收集渠道不暢和信息管理系統建設滯後,應急指揮工作有時限於被動。
(二)各鄉鎮間、部門間協調聯動機制不健全。主要表現在化解矛盾糾紛時,鄉鎮之間應急信息情報交換和溝通機制、協調機制還未有效建立起來,直接影響到不安定因素鬧事苗頭的預警、處置和善後工作的開展。
(三)應急投入不足,制約了應急管理工作的正常開展。特別是在反恐演練方面還有待加強,我縣至今還未開展反恐演練工作。
五、相關工作建議
針對社會安全事件應急工作存在的問題,應把工作重點放在長效機制的建設上,尤其要突出社會預警、溝通合作等機制建設。
(一)建立社會預警機制。
加強信息收集能力建設,加大信息技術設備的投入。在各鄉鎮設立信息直報點,配置專職信息員加大各鄉鎮、部門情報信息的勾通渠道,加大對各單位信息員業務和處理能力的培訓,落實信息報告責任制。
(二)建立溝通協調機制。通過緊急信息接報平台整合建設,將各鄉鎮、各部門應急機構之間連線起來,並在此基礎上建立相應的協調機制。
(三)加大應急投入,提升應急保障能力建設。建立應急經費保障機制,落實專項資金,加強裝備配置,保證應急處置硬體建設到位。
(四)加強預案體系建設和預案綜合演練。根據形勢任務需要,不斷修訂和細化各種預案,使之更完善、更實用。大力加強應急隊伍建設,組織各種技能培訓和綜合演練,進一步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二OO九年一月九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