絨繡

絨繡

絨繡(Woolen Needlepoint Tapestry),亦名絨線繡。是一種在特製的網眼麻布上,用彩色羊毛絨線繡出各種畫面和圖案的刺繡。中國絨繡主要產於上海、遼寧朝陽和山東煙臺。這種繡法好像不是絨繡,理論上和絨一點關係沒有。只因繡線是毛線而叫絨繡不太貼切,絨線繡可以。絨繡應該是跺針繡或是掇針繡,然後剪絨,因表面堆積成絨狀。類似地毯一樣。上個世紀67十年代,風靡全國。

基本信息

歷史

上海絨繡上海絨繡
絨繡原流行於歐洲。14世紀,德國農民的服裝和壁毯上,有根據織物經緯線排列,計算針數繡成的圖案。它的原料和工藝與絨繡已十分相似。16世紀,歐洲出現一種專作刺繡底子的麻眼格線布,在底子上用絨線逐針繡滿,便成了絨繡。繡品可用作壁掛、靠墊、椅墊等。17~19世紀,絨繡在英國盛行。維多利亞時期(Victoria,1837~1901),一位柏林的印刷商人和他的妻子,在英國設計了一種在小方格紙上繪成的彩色圖案,製作者可按照圖稿數格在網眼布上繡制,技藝簡便。當時多用德國美利奴羊的羊毛製成絨線進行繡制,因此人們把絨繡稱為柏林絨繡。20世紀初,英國傳教士在煙臺開設仁德洋行;英美商人在上海開設謙禮洋行、謙泰洋行,組織絨繡來料加工,絨繡由此傳入中國。當時的產品是拖鞋和手提包等日用品上的裝飾面料,用色比較簡單。30年代末,上海絨繡藝術家劉佩珍等劉氏五姐妹率先用絨繡製作人物肖像。50年代初,上海絨繡藝術家高婉玉對絨繡的配色等工藝進行了改革,豐富了絨繡藝術的表現力。2008年絨繡被列入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義烏馬良繡品有限公司為了秉承和保護絨繡這一技藝不受流失,與國外公司合作,引進溫莎世家這一品牌,力爭將這一繡藝繼續傳承和延續下去。

特色

春曉(絨繡)馬利平春曉(絨繡)馬利平
絨繡是用彩色絨線在特製的網眼麻布上進行繡制的一種手工藝品。由於絨線本身沒有反光,具有毛絨感,繡品渾厚莊重、色彩豐富、層次清晰、形象生動、風格獨特。基本針法與我國傳統的打點繡針法(又名戳紗)相同。用有規則的斜針按網眼一格一針繡制,每針就是一個橢圓形小色塊。一幅絨繡少則幾萬針,多則須幾十萬針。繡制時,可自行拼色。它善於表現油畫、國畫、攝影等藝術效果。絨繡源於刺繡、高於刺繡。通過染色、劈線、匯色、色漸變、網點過渡、調色豐富畫面等工藝來表現。
1、用祖傳的絨繡工藝,多變的針法,創造性發展中國歷史悠久的絨繡藝術。
2、用多達二千多種不同色彩的純毛絨線,巧妙地將形、色、神、光相融合,使絨繡藝術品達到了忠實原作,勝於原作的藝術效果,創作出絨繡藝術品非常具有民間民族絨繡的特點。
3、關帝絨繡有長期貯存而不退色,經過特殊處理法、裝裱法,特殊針法,使絨繡藝術品具有永久收藏價值。
4、絨繡不僅色彩豐富,而且針法繁多,所以繡品表現層次清晰,造型生動,形象逼真,立體感強,表現力豐富,文化品味高,大可數丈巨製,宏偉壯觀,小可盈寸珍品,惟妙惟肖,異彩紛呈,美輪美奐。

品種

絨繡主要分為欣賞品和日用品兩大類。

欣賞品

一般畫面較大,多數複製名畫、人物和風景照片。用線顏色往往達數百種,特彆強調色階、色相的過渡,並注重人物神態的刻畫。作品常作為大型建築的室內裝飾

日用品

一般為小件物品如靠墊、沙發套、桌几套、眼鏡套、粉盒、提包等。大多繡制花卉圖案,用線顏色較簡單。由於絨線的質地比絲線、棉線厚實,有毛茸感,因而使絨繡的畫面具有沉著、莊重的風格和藝術表現力。如毛主席紀念堂正廳的巨幅絨繡“祖國大地”,莊重、肅穆、色彩和諧,生動地表現了偉大祖國錦繡河山的雄偉壯麗。

工藝

絨繡製作主要有3道工序:

①放樣。用打格子的方法將原稿放大在麻布底子上。

②染色配線。根據原稿畫面色彩,按照色調、色相、色差的區別染出所需顏色的絨線。

③繡制。一般先繡出輪廓,再繡各色彩塊面,最後進行細部刻畫。

針法

絨繡基本針法是呈斜點形的打點繡。此外,根據畫面需要可採用亂針、十字針、扒針、摻針、拉毛等針法。

價值

1、純手工絨繡是眾多藝術族群中獨立存在的。創作、開發全球獨有的關公系列肖像旅遊系列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增強我省的知名度,將促進我省的旅遊事業發展。
2、既可仿繡世界名作,又可仿繡名人字畫,還可製作百姓喜聞樂見的各種繡品,成為裝潢賓館、會議室,家庭居室的最佳時尚。
3、具有收藏價值,大可數丈巨製,小可盈寸珍品。

評價

絨繡藝術品《西部風情》絨繡藝術品《西部風情》
絨繡,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以其獨有的魅力吸引了中國乃至世界人民的關注與喜愛。二十世紀初,英國傳教士詹姆斯氠茂蘭在煙臺開設“仁德洋行”,將歐洲的絨繡藝術引進中國沿海地區,隨後,外國商人再上海也開設一些企業,組織浦東地區川沙,東昌,高橋一代婦女生產絨繡產品。後來通過絨繡藝術家們改進創新,把絨繡與國內優秀的刺繡傳統相結合。使絨繡形成了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工藝美術品。再針法上由原來簡單的方點針法發展到扒針,摻針,亂針,打子,拉毛,鋪錦等多種針法。再在品種上,也由花色陳舊,色彩單調的拖鞋面,手提包片發展到領袖像,人物,風景等大型藝術品以及靠墊,沙發套,夜宴包等日用品和聖誕小掛件。在色彩和技法上,從原來簡單的色彩改進為自行染色,並吸收刺繡技法的長處,由單色繡改為拼色繡,彩錦繡,接色繡等,大大增強了藝術表現能力。
絨繡曾是歐洲貴族的身份象徵,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政府的大力推廣,她厚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4到19世紀,她潛心鑽研浪漫而多元化的人文風情絨繡,必須是定製的格線底料和世界上最好的純羊毛。她曾被稱為繡品中的皇后。她是高檔的裝飾藝術品,藝術風格獨特,形神兼備,色彩絢麗濃郁,不反光,防霉,防蛀,不易灰污,效果長久具有強烈藝術感染力,能將室內裝飾的富麗典雅,是提升家居檔次的上層飾品,今天她也高高掛在人民大會堂國宴廳《萬里長江圖》,也掛在香港廳《維多利亞海灣夜景》。

名家作品

著名的絨繡藝術家有上海的劉佩珍高婉玉、張梅君等。劉佩珍在30年代末就用絨繡繡制人物肖像,開中國絨繡之先河。代表作有“高爾基”、“莫斯科大學”、“攻打冬宮”、“列寧宣布蘇維埃成立”等。高婉玉在50年代初對絨繡工藝進行改革。首次進行自行染色、配色,使絨繡用線顏色從固定的幾十種增加到近千種,並運用擘線、拼色、加色等技法,解決了繡制人物肖像時色彩轉折過渡的難題。中國的絨繡普遍採用這種繡制技法。她的代表作有“敬愛的周總理”、“孫中山與宋慶齡”等。張梅君的技藝特點是作品色彩層次豐富,人物形象刻畫逼真細膩。代表作有“周總理與尼赫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會址”、“南湖紀念船”等。朝陽絨繡已有一百餘年歷史,早年從清皇宮流傳至民間,歷經幾代人的傳承發展,現已發展成為北方獨具藝術特色的工藝美術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