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盤柯

紫玉盤柯

紫玉盤柯產福建西南部、廣東、廣西(西至昭平縣)。生於海拔約800米以下的山地常綠闊葉林中,或與馬尾松混生,或與錐屬和青岡屬植物混生。

基本信息

物種名稱

中文名:紫玉盤柯
拉丁名:Lithocarpusuvariifolius(Hance)Rehd.
別名:桐葉柯、紫玉盤石櫟、飯籮楮、馬驛樹(廣東)、杯果樹
科名:殼斗科(Fagaceae)
屬名:柯屬(LithocarpusBl.)

形態特徵

喬木,高10-15米,胸徑15-40厘米,當年生枝、葉柄、葉背中脈、側脈及花序軸均密被棕色或褐銹色略粗糙長毛,枝節上的芽鱗痕大而明顯;托葉較遲脫落,長可達20厘米,背面密被伏貼棕色長柔毛。葉革質或厚紙質,倒卵形,倒卵狀橢圓形,有時橢圓形,長9-22厘米,寬5-10厘米,頂部短突尖或短尾狀,很少短漸尖,基部近於圓形,葉緣近頂部有少數淺裂齒或波浪狀,很少全緣,中脈及側脈凹陷,
紫玉盤柯紫玉盤柯
側脈每邊22-35條,稀較少,在葉緣附近急彎向上,常與相鄰側脈連結,支脈密接,彼此近於平行,明顯,兩面同色,葉背被2-4分枝短星芒狀毛;葉???1-3.5厘米。花序軸粗壯;雄花序穗狀,單或多穗聚生於枝頂部;雌花常生於雄花序軸的基部,每3朵一簇,有時單朵散生,花柱長達3毫米,無毛。果序有成熟殼斗1-4個;殼斗深碗狀或半圓形,高20-35毫米,寬35-50毫米,包著堅果一半以上,殼壁厚2-5毫米,被微柔毛,及糠秕狀鱗秕,稀全部脫落,小苞片在殼斗幼嫩時狹長橢圓形或披針形,彼此分離,堅果成熟時多呈菱形或多邊形具肋狀凸起的紋網,堅果半圓形,頂部圓或近平坦,很少凹陷,密被細伏毛,果壁厚4-8毫米,果臍占堅果面積一半以上,具檐狀邊緣。花期5-7月,果次年10-12月成熟。式標本采自廣東綏江流域及仁化縣(丹霞山)(平行模式)。

產地生境

福建西南部、廣東、廣西(西至昭平縣)。生於海拔約800米以下的山地常綠闊葉林中,或與馬尾松混生,或與錐屬和青岡屬植物混生。

功能用途

嫩葉經製作後帶甜味,民間用以代茶葉,作清涼解熱劑。果實含澱粉。

紫玉盤柯(原變種)物種名稱

中文名:紫玉盤柯(原變種)
拉丁名:Lithocarpusuvariifolius(Hance)Rehd.var.
形態特徵
喬木,高10-15米,胸徑15-40厘米,當年生枝、葉柄、葉背中脈、側脈及花序軸均密被棕色或褐銹色略粗糙長毛,枝節上的芽鱗痕大而明顯;托葉較遲脫落,長可達20厘米,背面密被伏貼棕色長柔毛。葉革質或厚紙質,倒卵形,倒卵狀橢圓形,有時橢圓形,長9-22厘米,寬5-10厘米,頂部短突尖或短尾狀,很少短漸尖,基部近於圓形,葉緣近頂部有少數淺裂齒或波浪狀,很少全緣,中脈及側脈凹陷,側脈每邊22-35條,稀較少,在葉緣附近急彎向上,常與相鄰側脈連結,支脈密接,彼此近於平行,明顯,兩面同色,葉背被2-4分枝短星芒狀毛;葉柄長1-3.5厘米。花序軸粗壯;雄花序穗狀,單或多穗聚生於枝頂部;雌花常生於雄花序軸的基部,每3朵一簇,有時單朵散生,花柱長達3毫米,無毛。果序有成熟殼斗1-4個;殼斗深碗狀或半圓形,高20-35毫米,寬35-50毫米,包著堅果一半以上,殼壁厚2-5毫米,被微柔毛,及糠秕狀鱗秕,稀全部脫落,小苞片在殼斗幼嫩時狹長橢圓形或披針形,彼此分離,堅果成熟時多呈菱形或多邊形具肋狀凸起的紋網,堅果半圓形,頂部圓或近平坦,很少凹陷,密被細伏毛,果壁厚4-8毫米,果臍占堅果面積一半以上,具檐狀邊緣。花期5-7月,果次年10-12月成熟。紫玉盤柯(原變種)[1]
產地生境
產福建西南部、廣東、廣西(西至昭平縣)。生於海拔約800米以下的山地常綠闊葉林中,或與馬尾松混生,或與錐屬和青岡屬植物混生。模式標本采自廣東綏江流域及仁化縣(丹霞山)(平行模式)。
功能用途
嫩葉經製作後帶甜味,民間用以代茶葉,作清涼解熱劑。
木材與菸斗柯同類。果實含澱粉。

文獻來源

中國植物志第22卷,37.紫玉盤柯桐葉柯、飯籮楮、馬驛樹(廣東)
Lithocarpusuvariifolius(Hance)Rehd.inJourn.Arn.Arb.1:132.1919;A.Camus,Chenes3:629.1954,Atlaspl.371.1948;中國高等植物圖鑑1:426,圖851.1972.——QuercusuvariifoliaHanceinJourn.Bot.22:227.1884.——Pasaniauvariifolia(Hance)Schott.inBot.Jahrb.47:673.1912.——Synaedrysuvariifolia(Hance)Koidz.inBot.Mag.Tokyo30:198.1916.
37a.紫玉盤柯(原變種)圖版35:1-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