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書[2011年版本]

素書[2011年版本]
素書[2011年版本]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素書相傳為秦末黃石公作,民間視為奇書、天書。它雖提出"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素書》以道理為宗旨,同時以道、德、仁、義、禮為立身治國的根本、揆度宇宙萬物自然運化的理數,以此認識事物本原。 傳說黃石公三試張良,而後把此書授予張良。張良憑藉此書,助劉邦定江山。2012年記者會上,溫家寶總理引用書中名句“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以守信約。

基本信息

漢語辭彙

基本信息

詞目:素書

拼音:sù shū

《素書》,另名《鈐經》,又名《玉鈐經》,是一部類似“語錄”體的書,流傳甚廣,影響很大。《宋史·藝文志》載:“宋代有黃石公《素書》一卷。”

全書一百三十二句,共六章: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義和安禮。

《素書》節選: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

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

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已成人倫之序。

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

詳細解釋

(1).古人以白絹作書,故以稱書信。

漢 蔡邕 《飲馬長城窟行》:“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

唐 杜甫 《暮秋遣興呈蘇渙侍御》詩:“久客多枉友朋書,素書一月凡一束。”

明 王錂 《春蕪記·訴怨》:“怎不仗青鸞傳素書,打疊下屠龍計,想鶯儔自可期。”

清 吳偉業 《鯗鶴》詩:“ 丁令 師來寄素書,羽毛零落待何如。”

(2).兵書名。舊題漢黃石公撰,

宋 張商英 注。以道、德、仁、義、禮五者為主旨,取 老子 之說為注釋。因本文及注文多如出一手,或疑為 張商英 所偽托。

元 劉壎 《隱居通議·經史一》:“世多指兵書《三略》為 黃石公 所傳之書。 宋 張商英 曰:‘非也。 晉 亂,有盜發 子房 冢,於玉枕中獲此書六篇,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許妄傳,世所謂素書是也。’”

(3).泛指一般道書。

宋 蘇軾 《次韻回先生》之一:“但知白酒留佳客,不問 黃公 覓《素書》。”

清 黃鷟來 《送田月樞歸隱王屋》詩:“底事披《素書》,無暇祀 黃石 。”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覺醒》:“《素書》是用朱墨寫在白絹上的道書。”

(4).書籍。

《周書·張軌傳》:“ 軌 性清素,臨終之日,家無餘財,唯有素書數百卷。”

唐 許渾 《姑熟官舍》詩:“草生官舍似閒居,雪照南窗滿素書。”

元 汪元亨 《沉醉東風·歸田》曲:“怕纏手焚了素書,懶鑽頭拽倒茅廬。”

黃石公《素書》

黃石公簡介

黃石公,約前292年-前195年,秦末時人,後得道成仙,被道教納入神譜。據傳黃石公是秦末漢初的五大隱士之一,排名第五。《史記·留侯世家》稱其避秦世之亂,隱居東海下邳。其時張良因謀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於下邳橋上遇到黃石公。黃石公三試張良後,授與《素書》,臨別時有言:“十三年後,在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公即我矣。”張良後來以黃石公所授兵書助漢高祖劉邦奪得天下,並於十三年後,在濟北谷城下找到了黃石,取而葆祠之。後世流傳有黃石公《素書》和《黃石公三略》。

圯橋授書

有一個典故大概大家都知道,黃石公故意把鞋子弄到橋下,張良畢恭畢敬的為老人拾鞋穿鞋,後來老人又幾次考驗張良,張良終於通過了考驗,於是黃石公就把自己的一本書傳授給了張良,這部書的名字有傳說叫做《太公兵法》,其實是以訛傳訛,這部書的名字應該叫做《素書》。張良卻沒有把這部書傳給後人,而是將書埋進了自己的墳墓。張良死後大約五百年,盜墓人從張良墓里偷了這本書,才在民間流傳開來。這段故事記載於宋朝人張商英為《素書》寫的序里。張良雖然用這部書里的知識幫助劉邦取得了天下,但是張良也沒有完全領悟書中的奧義。此典故正式名曰“圯橋授書”。《素書》原序引

宋代 張商英

《黃石公素書》六篇,按《前漢列傳》黃石公圯橋所受子房《素書》,世人多以“三略”為是,蓋傳之者誤也。

晉亂,有盜發子房冢,於玉枕中獲此書,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傳於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傳,亦受其殃。”嗚呼!其慎重如此。

黃石公得子房而傳之,子房不得其傳而葬之。後五百餘年而盜獲之,自是《素書》始傳於人間。然其傳者,特黃石公之言耳,而公之意,其可以言盡哉。

余竊嘗評之:“天人之道,未嘗不相為用,古之聖賢皆盡心焉。堯欽若昊天,舜齊七政,禹敘九疇,傅說陳天道,文王重八卦,周公設天地四時之官,又立三公以理陰陽。孔子欲無言,老聃建之以常無有”《陰符經》曰:“宇宙在乎手,萬物生乎身。道至於此,則鬼神變化,皆不逃吾之術,而況於刑名度數之間者歟!”

黃石公,秦之隱君子也。其書簡,其意深;雖堯、舜、禹、文、傅說、周公、孔、老,亦無以出此矣。

然則,黃石公知秦之將亡,漢之將興,故以此書授子房。而子房者,豈能盡知其書哉!凡子房之所以為子房者,僅能用其一二耳。

《書》曰:“陰計外泄者敗。”子房用之,嘗勸高帝王韓信矣;《書》曰:“小怨不赦,大怨必生。”子房用之,嘗勸高帝侯雍齒矣;:“決策於不仁者險。”子房用之,嘗勸高帝罷封六國矣;:“設變致權,所以解結。”子房用之,嘗致四皓而立惠帝矣;:“吉莫吉於知足。”子房用之,嘗擇留自封矣;:“絕嗜禁慾,所以除累。”自封用之,嘗棄人間事,從赤松子游矣。

嗟乎!遺糟棄滓,猶足以亡秦、項而帝沛公,況純而用之,深而造之者乎!

自漢以來,章句文辭之學熾,而知道之士極少。如諸葛亮、王猛、房喬、裴度等輩,雖號為一時賢相,至於先王大道,曾未足以知仿佛。此書所以不傳於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也。

離有離無之謂“道”,非有非無之謂“神”,有而無之之謂“聖”,無而有之之謂“賢”。非此四者,雖口誦此書,亦不能身行之矣。

原文

原始章第一

素書[2011年版本] 素書[2011年版本]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

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於後代。

正道章第二

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才足以鑑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使守約,廉可以使分財,此人之豪也!

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苟免,見利而不苟得,此人之傑也!

求人之志章第三

絕嗜禁慾,所以除累。抑非損惡,所以禳過。貶酒闕色,所以無污。

避嫌遠疑,所以不誤。博學切問,所以廣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儉謙約,所以自守。深計遠慮,所以不窮。親仁友直,所以扶顛。

近恕篤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濟物。殫惡斥讒,所以止亂。

推古驗今,所以不惑。先揆後度,所以應卒。設變致權,所以解結。

括囊順會,所以無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終。

本德宗道章第四

夫志心篤行之術。長莫長於博謀,安莫安於忍辱,先莫先於修德,樂莫樂於好善,神莫神於至誠,明莫明於體物,吉莫吉於知足,苦莫苦於多願,悲莫悲於精散,病莫病於無常,短莫短於苟得,幽莫幽於貪鄙,孤莫孤於自恃,危莫危於任疑,敗莫敗於多私。

遵義章第五

以明示下者暗,有過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禍,令與心乖者廢,後令謬前者毀,怒而無威者犯,好眾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離者孤,親讒遠忠者亡,近色遠賢者昏,女謁公行者亂,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勝者侵,名不勝實者耗。略己而責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棄廢。以過棄功者損,群下外異者淪,既用不任者疏,行賞吝色者沮。多許少與者怨,既迎而拒者乖。薄施厚望者不報,貴而忘賤者不久。念舊怨而棄新功者凶,用人不正者殆,強用人者不畜,為人擇官者亂,失其所強者弱,決策於不仁者險,陰計外泄者敗,厚斂薄施者凋。戰士貧游士富者衰;貨賂公行者昧;聞善忽略,記過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濁。牧人以德者集,繩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賞不服人,罰不甘心者叛。賞及無功,罰及無罪者酷。聽讒而美,聞諫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

安禮章第六

怨在不捨小過,患在不豫定謀。福在積善,禍在積惡。飢在賤農,寒在惰織。安在得人,危在失士。富在迎來,貧在棄時。上無常操,下多疑心。輕上生罪,侮下無親。近臣不重,遠臣輕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無正友,曲上無直下。危國無賢人,亂政無善人。愛人深者求賢急,樂得賢者養人厚。國將霸者士皆歸,邦將亡者賢先避。地薄者大物不產,水淺者大魚不游,樹禿者大禽不棲,林疏者大獸不居。山峭者崩,澤滿者溢。棄玉取石者盲,羊質虎皮者柔。衣不舉領者倒,走不視地者顛。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足寒傷心,民怨傷國。山將崩者下先隳,國將衰者民先斃。根枯枝朽,民困國殘。與覆車同軌者傾,與亡國同事者滅。見已失者慎將失,惡其跡者須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則吉,無道則凶。吉者百福所歸;凶者百禍所攻。非其神聖,自然所鍾。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同志相得,同仁相憂,同惡相黨,同愛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謀。同貴相害,同利相忌,同聲相應,同氣相感。同類相依,同義相親,同難相濟,同道相成,同藝相規,同巧相勝。此乃數之所得,不可與理違。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如此理身、理家、理國,可也!

書評

黃石公《素書》是一部類似‘語錄’體的書

素書[2011年版本] 素書[2011年版本]

黃石公《素書》是一部類似‘語錄’體的書,流傳甚廣,影響很大。另名《鈐經》,又名《玉鈐經》《宋史。藝文志》載:‘宋代有黃石公《素書》一卷,張良所傳。’

《素書》問世以來版本甚多

有明朝竄眇閣刊《先秦諸子合編》本、《漢魏叢書》本、明朝唐琳刊本、《說郛》本、《二十二子》本、《百名家書》本、明朝王士祺本、明朝溪香館刻楊慎評本等等,不一而足。

書中講述的五大問題

《素書》是作者人生觀的具體表現。全書六章共講了五個問題。

一 、闡明了自己的思想體系,即道、德、仁、義、禮五位一體,密不可分,及‘潛居抱道,以待其時’的處世哲學。暗示讀者,只要具備道、德、仁、義、禮五種品格,再逢機遇,定可建絕代之功,極人臣之位。

二、 闡明了用人原則。作者依據才學之不同,將人才分為俊、豪、傑三類。是故其無異儒家的理性意識及道德水平的準則。作者認為‘任材使能,所以濟物’、‘危莫危於任疑’、‘既用不任者疏’、‘用人不正者殆,強用人者不畜’等等,都是來自生活的總結,有著指導性意義。

三、為別人做事時加強個人修養的意見。‘博學切問’、‘恭儉謙約’、‘近恕篤行’、‘親仁友直’等,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意識;‘絕嗜禁慾’、‘抑非損惡’、‘設變致權’、‘安莫安於忍辱’、‘吉莫吉於知足’等,又具有道家思想的成分,儒、道兼收並蓄,反映出作者的思想的包羅萬象。

四、總結安邦治國的經驗。作者認為‘短莫短於茍得’(反對短期行為)‘後令繆前者毀’(政策必須備有連續性)‘足寒傷心,人怨傷國’(失民心者失天下)‘有道則吉,無道則凶。吉者百福所歸,凶者百禍所攻。非其神聖,自然所鍾’(反映了作者的天道意識和非神觀念)。這些,對於後人參政有一定的啟發。

五、闡述了自己的處世之道。我們中國人的政治是人治的政治,能否處理好人際關係,是事業能否亨通的關鍵。作者提出‘好直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輕上生罪,侮下無親’、‘上無常守,下多疑心’、‘近臣不重,遠臣輕之’等,都給如何處理好各種關係提出了借鑑。

六、獎賞刑罰,合情合理;法律制度,簡單易行,禮之根本!以待己之心待人,以化人之心化己,當如是也

圖書

基本信息

素書[2011年版本] 素書[2011年版本]

書名:《素書》(典藏版)

書 名: 素書:感悟讓平凡人成就偉

業的傳世奇書

作 者:黃石公

出版社:中國婦女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年8月1日

ISBN: 9787512700413

開本: 16開

定價: 33.80元

內容簡介

《素書:感悟讓平凡人成就偉業的傳世奇書》據北宋學者、曾任過宰相的張商英考證,張良從黃石公所受之《太公兵法》實為《素書》。張商英在《素書》序中寫道:“黃石公《素書》六篇。按前漢《列傳》,黃石公圯橋所授子房《素書》,世人多以《三略》(即《太公兵法》)為是,蓋傳之者誤也。晉亂,盜發子房(張良字)冢。於玉枕中獲此書,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許傳於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傳,亦受其殃。嗚呼!其慎重如此。”

延伸閱讀

《素書》·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黃石公撰。宋張商英注。分為六篇,一曰原始,二曰正道,三曰求人之志,四曰本德宗道,五曰遵義,六曰安禮。黃震《日抄》謂其說以道、德、仁、義、禮五者為一體,雖於指要無取,而多主於卑謙損節,背理者寡。張商英妄為訓釋,取老子先道而後德,先德而後仁,先仁而後義,先義而後禮之說以言之,遂與本書說正相反。其意蓋以商英之注為非,而不甚斥本書之偽。然觀其後序所稱圯上老人以授張子房,晉亂,有盜發子房冢,於玉枕中得之,始傳人間。又稱上有秘戒,不許傳於不道不仁不聖不賢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傳,亦受其殃。尤為道家鄙誕之談。故晁公武謂商英之言世未有信之者。至明都穆《聽雨紀談》,以為自晉迄宋,學者未嘗一言及之,不應獨出於商英,而斷其有三偽。胡應麟《筆叢》亦謂其書中悲莫悲於精散,病莫病於無常,皆仙經、佛典之絕淺近者。蓋商英嘗學浮屠法於從悅,喜講禪理,此數語皆近其所為,前後注文與本文亦多如出一手。以是核之,其即為商英所偽撰明矣。以其言頗切理,又宋以來相傳舊本,姑錄存之,備參考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